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原野》自诞生以来,屡次被搬上舞台与银幕。回顾其60年多年来的演出史,可以发现它形成了两种基本的接受模式。接受者或从其社会意义来接受并评判它,或将其作为带有强烈表现色彩的剧来接受与评判。其中,前一种接受模式在《原野》60多年的接受史中一直占据着主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大学英语课堂常常充斥着沉默,这种沉默影响教师教学效果,成为学生学好英语的一大障碍,本文提出用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来解释大学英语课堂上的沉默现象.笔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利用层次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调查问卷结果,最终得出结论:沉默的螺旋确实在引起学生课堂沉默行为的原因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高职学生课堂沉默现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高职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焦虑、群体压力影响、自信心不足与沉默有很大的关系,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自诞生以来大大改变了人民的生活,其及时性、交互性、草根性的特点使它成为民众自由言说的阵地.然而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中国互联网所具有的个性特征,使"沉默的螺旋"现象在网络中日益凸显,本文以最近发生在网络中的热门事件分析了"沉默的螺旋"现象在当下中国互联网语境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沉默的螺旋"中的"多数意见"压力必然要受到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文化压力作为居于更根本层次的"隐蔽力量",影响人们意见的表达.霍夫斯泰德(Hofstede)文化模式里面包含了影响"沉默的螺旋"机制的四种文化维度.探讨了"沉默的螺旋"与文化模式之间的一般对应关系,并分析了中国文化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旋转势头强劲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6.
晚明小品是中国散文史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体,王阳明心学的哲学理论、性灵派的文学主张蕴涵了其精神,士林文化、市井文化与老庄、禅悦思想的相互交融,构成了晚明小品的文化品格。17世纪中叶的明清易代暂时中断了中国迈向近代的步伐,从而也令具有近代意识的小品精神衰落,最终走向了末路。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与执政史中反复出现了几个"十三年",它们是中国处于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革阶段中的重要历史时期.回顾与比较思考这一历史周期现象,对于明晰党的角色转换,对于党坚持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进行全面改革从而推进现代化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曹禺在《雷雨》中运用象征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以"雷雨"意象象征和隐喻人类之外客观存在着的神秘力量。在《雷雨》的接受史中,人们对此众说纷纭,细读文本并考察曹禺的创作原意,以及作者后来对此问题的解释,方能还原经典走近曹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中,20世纪早期是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速度快、影响迅猛,传播的特点十分鲜明。因此,探求20世纪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对于探求中国社会发展规律,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发挥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雅”是中国艺术精神之一,在整个词史中“雅”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词的创作和批评中“雅”是一个重要的标准。陈廷焯论雅的突出特点是用沉郁来丰富了雅的内涵,与浙西派不同的是更追求情意结合的雅,而不仅是外在形式的雅。  相似文献   

11.
沉默权副作用是构建我国沉默权制度的最主要障碍,只有很好地消除人们的此种心理恐慌才有可能真正建立起沉默权制度。我国应当采用综合治理的方式建立沉默权消解机制:构建有限沉默权制度,从沉默权内部限制其副作用;构造配套措施,从外部消解沉默权副作用;加强社会治理,构建预防、理解和接受沉默权副作用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2.
沉默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和语言一样传递着非常丰富的信息。但沉默的使用因文化而异。在东方,沉默是一种积极的交际策略;在西方,沉默行为则被视为一种消极、被动的反应。沉默行为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工作、学习、政治、商务谈判和日常交际中。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异是因为东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语言观、价值观和语境交际类型。为了减少跨文化交际的失误,我们必须克服自己的文化定势,增强对东西方文化中沉默行为差异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3.
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体现了译者个体接受的主体性和客体性,而其客体性突出体现在深受当时对译入文化的社会接受的影响。这种社会接受影响了鸠摩罗什佛经翻译的翻译目的、文本选择和翻译风格。鸠摩罗什对译作的社会接受的考虑也使他的译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接受。译者作为特殊读者的个体接受和具有强烈历史性的社会接受之间是一个互动的整体。  相似文献   

14.
话轮"意义沉默"及其认知语用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意义沉默"在会话话轮中所具有的丰富语用含义,以英汉会话语段中的意义沉默为研究材料,结合其语用特征,采取多层分析方法研究话轮的"意义沉默",认为传统语用观在解读意义沉默时存在缺陷,应借助关联理论能更有效地对意义沉默进行认知语用解读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40年代影剧绽放、20世纪80-90年代电影热潮、近年电视剧升温三个时期三个角度探讨了影视接受视域中的张爱玲,分析了影视接受对传统文本阅读的作用与影响。研究影视接受视域中的张爱玲丰富了张爱玲作品的接受视域、接受空间和接受群体。  相似文献   

16.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1987年发表的奴隶叙事小说《宠儿》中讲述的是以沉默为主旋律的故事。因为蓄奴的制度化和合法化,暴力被法律确认和保护,黑人奴隶的命运只能是沉寂。笔者试着从文本中描写的"甜蜜之家"奴隶种植园中五个男性奴隶的沉默形象入手,剖析其形象的意义。"沉默"的"言说",打破了话语背景的束缚,让一段被刻意涂写和遗忘的历史大白于天下,这是莫里森在黑人文学中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辨析“沉默的螺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们的沉默现象被受到普遍关注。文章对新闻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了辨析,认为它不是一条铁的定律,并指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应制造沉默,更不要让沉默深化,教的成功不能以爱的沉默为代价。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诉讼民主化、科学化的发展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应否确立沉默权的问题越来越引起法学界的关注。特别是 1998年我国签署加入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之后 ,关于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问题 ,更加引起了学术界及司法实务部门的探究。沉默权起源于 164 1年的英国 ,后被各国采用。我国刑事诉讼尚未确立刑事沉默权。笔者不赞成关于建立沉默权不影响追究犯罪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颇受我国学界青睐的西方那样宽泛的沉默权并非无罪假定原则的必然要求;把被告人的沉默作为其有罪或加重其刑罚的根据,不是不可以,而是附条件地可以。轻易地断定西方的沉默权都是由无罪假定原则必然引申出来的是有害的。沉默权好不好,关键要看它是否适度,是否适合国情,是否与义务相协调。适度的沉默权,其价值根基在于人格尊严和言论自由不可非法侵犯。在中国,适度的沉默权,应是与“如实回答”义务相协调的沉默权。  相似文献   

20.
会话中有意沉默的语用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会话交流中,交际者会出于个人内在的或外在的原因有意选择沉默,有意沉默的意义及其理解具有模糊和多元性的特点。从会话结构的角度来看,有意沉默标记着不合意应答;从面子论来看,有意沉默可以维护交际双方的正反面子;以关联理论为依据进行分析,有意沉默能够传递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提供语境信息,帮助获得语境效果。总之,对有意沉默的有效解读需要语用学相关理论的互补性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