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在民主权利保障上,必然要求实现从"以人为本"向"以公民为本"的价值转换。"以公民为本"是当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现实诉求,也是人本社会主义的价值旨归。在当下中国的现实情境中,提升作为平等主体的公民的个体政治主体性并凝聚社会共同主体性,乃是当代中国"以人为本"政治观的核心。放眼未来,推进"以公民为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经之途。中国"以公民为本"的公民政治发展一直内涵于人民民主的人民政治之中。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将人民当家作主真正地落到实处,保障和实现每一位社会主义公民的权利、促进每一个社会主义公民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新型农民”的价值追求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成为"新型农民"的可能性前提,是农民能够自觉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培育"新型农民",首先必须在激发和提升农民的公民意识方面承担这一本质担当.进而才能实现农民与市场和政府的平等对话;使农村公民文化的传承成为可能;使当代农民真正成为"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3.
公民教育与新型农民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型农民。从公民的视角来看,中国的农民还不完全具备现代公民的特征,因而,他们就不是完全"政治——社会"意义上的合格公民。我们要培养的新型农民应该是现代农民,现代农民不仅要"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更重要的是,他们应该具备现代公民的素质。在缺乏公民传统的农村,培养农民的公民性迫切需要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对其"生命线"地位的认识是长期而充分的."生命线"地位包括了引导、保证和服务三个方面的内涵.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地位体现在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指明正确方向,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5.
公民身份是当代多学科研究的焦点,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还是一个内涵不断发展的概念。尽管对公民身份的认识存在差异,但差异主要局限在公民地位、权利、义务等外部特征,公民身份的内在属性——"公民性"没有变化。当代公民身份出现了许多新的形态,诸如女性公民身份、亲密公民身份、文化公民身份、生态公民身份等,这些形态的公民身份形态拓展了公民的外延,使之从主流群体拓展到非主流群体,从公共领域拓展到私人领域,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拓展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之所以出现这些拓展,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追求公民的平等和自由,所以,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公民身份的内涵,只是在外延上进行了拓展,在内涵上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6.
家族组织在结社形式上是传统的,但是家族作为组织实体却是当代的。大量关于家族组织的研究忽视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未能把城乡各地在近三十年涌现的家族组织作为当代的公民自愿结社看待。本文以号称"江南第一家"的郑氏家族组织为例,论述家族组织可以被看做当代普通的社团组织的观点,并说明家族组织归根结底是利用传统组织资源的一种当代社会的公民组织而已。此种研究对于在认识上摆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传统与现实的关系、农民与公民的关系都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始终,体现了不同阶级身份之人在法律地位和权利上的差别,使他们不平等地位合法地公开化。准确理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须从亲亲和尊尊的角度出发,得出"礼下庶人,庶人有礼;刑上大夫,大夫用刑",以及礼与刑的等级性与阶级性。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必须彻底抛弃等级观和阶级观,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相似文献   

8.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核心问题和难题.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在中国革命主力军、革命道路以及社会主义初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发展道路、方向步骤,农村工业化,城乡协调发展,农民利益等一系列涉及"三农"问题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农民问题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独创性内容,这一理论在指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当代中国严重存在的"三农"问题的分析,认为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基本理论仍适用于当代中国国情,并着重阐明了毛泽东农民问题理论对探索和解决当代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农民培育的实践,要求首先对"新型农民"概念进行理论界定。典型意义上的新型农民,除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之外,还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观念。本文探讨了"新型农民"概念的内涵,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层解读,并指出理解这一概念需要把握三对关系。  相似文献   

11.
社会公正不光指结果公正也包括程序公正。城市边缘群体———农民工遭受歧视的症结主要出在程序的操作上。我们对理想的结果公正的追求 ,需要用对程序公正的尊重加以调节。公正需要而且可以在实践中把握。我们在追求结果公正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尽可能地实现程序公正  相似文献   

12.
正义是衡量法律善恶的标准,法律主要通过分配权利的方式来确立正义,体现正义的基本要求。社会保障是对社会劳动成果的再分配,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稳定器、减压阀,暗合法律正义的基本精神。中国一直实行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给予农民一种歧视性的待遇,不符合宪法的相关规定,农村社会保障层次低,主要依靠生育儿女养老,国家生育政策难获认同,产生很多社会问题,社会保障制度难以发挥稳定器的作用。赋予农民完整的公民权,实行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法律正义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农村民间组织涵盖了当前的农村自治组织与追求非法利益的犯罪组织和非法组织。农村民间组织对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公共精神的培育、政治法律素质的提高能发挥重大作用。我们要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建设,确立农村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地位;多渠道拓展经费来源,确保农村民间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民间组织的组织能力建设等。切实采取措施实现国家法律与民间规则的良性互动,加强对乡村社会法律资源的供给以保证农村民间组织健康发展及农民政治法律素质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对《锻炼锻炼》的阐释历来有很大争议。有一种观点认为《锻炼锻炼》反映了农村干部欺压农民的恶习,体现赵树理的民间立场。其实《锻炼锻炼》旨在纠正当时农村农民落后、偷懒的不良风气,很难体现民间立场。在十七年间,民间已经成为一个伪命题,且对赵树理来说尤为甚。  相似文献   

15.
农民市民化教育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促使农业转移人口更好更快地融入所居城市生活,提高城镇化质量,关键在于对农民进行全方位的市民化教育,改善其思想观念,增强其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通过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教育的迫切需求和当前该教育状况的深入分析,进而探究市民化教育的主体、对象、内容、形式、方法等,以期有助于我国在新一轮的城镇化过程中对农民进行更为科学有效的市民化教育。  相似文献   

16.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是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左右。虽然中国的农业部门占全国就业的50%,但在目前中国5亿农业劳动力中大约有1/3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如何解决规模如此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和现实出发,全方位地开拓就业门路,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中去。  相似文献   

17.
从以人为本理念析民工工资优先清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拖欠民工工资的现象十分突出 ,严重损害民工及其家庭的生活和发展权 ,也妨碍了我国经济的有序发展。我国为民工追索工资的法制措施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以人为本 ,提升工资债权的法律地位 ,简化追索工资的诉讼程序 ,便利民工维权 ,是防范拖欠民工工资现象、保护民工合法权益、促进社会文明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三三五”户籍改革、山东省诸城市“村改居”、广东省“积分落户”和陕西省“推进有条件农民工进城落户”统筹城乡发展模式,以资源置换或精英移民为核心,折射出的仍然是农民身份歧视、城乡分立思维.改革并没有在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呈现的还是城是城、乡是乡的格局,不仅没能消解城乡居民之间经济福利和生存安全的制度保障差距,还不断强化了城乡居民生存成本和生存预期的心理距离.统筹城乡发展各项制度设计必须以农民身份为基础,构建城乡居民平权机制,尊重农民合理发展权,加快农民社会权利支持资源建设,实现农民与市民平等的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  相似文献   

19.
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土地权利的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农民政治认同感在各个时期的变化,结果发现:农民的政治认同经历了4个阶段,即土地改革与农民政治认同的生发阶段、"集体化"及"人民公社"时期与农民政治认同的复杂变奏阶段、家庭承包经营与农民政治认同的再生阶段、市场经济要素的嵌入与农民政治认同的弱化阶段;农民政治认同的变迁有其内在逻辑,即改革开放之前,土地权利变动影响农民的生存诉求,从而影响着农民的政治认同感,改革开放之后,土地权利的变动影响着农民的利益最大化追求,进而影响农民的政治认同感。由此提出,应当从规范政府征地行为、加强农民组织化程度和谈判地位、规范土地市场秩序3个角度,保障农民土地权利,提升农民的政治认同感。  相似文献   

20.
农民是我国国民的主体,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民教育问题在中国具有特殊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农民教育问题,在不同的时期针对农民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关于中国农民教育的具体措施和理论原则,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农民教育理论。中共三代领导核心农民教育思想留给我们的启示是:对农民进行教育必须以实际物质利益为基础;以农民为本,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护农民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