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守仁直接提及“异端”这个词,有以下三则。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同德,与恩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传习录》·下)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外良知以求者,邪妄之知矣。外致知以为学者,异端之学矣。①(《文录》·三)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家齐国治而天下平矣。是故明伦之外无学矣,外此而学者,谓之异端。(《文录》·四)王守仁以上的言辞,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表现了王守仁以万民共有的良知为立足点的实践伦理观,这是阳明思想的特征之一。为了知道这三则所表现的阳明异端论的独到性如何,对阳明学者的影响如何,…  相似文献   

2.
当自由的和风真正在文艺百花园轻拂、迴荡、嬉戏之际,当作家、评论家、理论家一个个敞开心扉,可以任情尽性地自由吐纳之际,对文学主体性的急切而深情的呼唤,深入而细致的研究也就应运而生,并日渐成为一种时代的声息、时代的要求和时代的思潮了。 多年来文学创作中的主客体关系是为人们所讳言和被搞颠倒了的。当客体反客为主,被盲目崇拜,神气活现地端坐王位时,主体便只能忍气吞声,畏畏缩缩地俯首侍立,屈居称  相似文献   

3.
一真的存在一种“文学理论的”话语方式吗?这个看上去缺乏常识的问题对于文学理论专业人士而言却颇具挑战性——如果没有“文学理论的”话语方式,我们如何将文学理论的特定内涵传达出来?如果存在这种方式,那么,又由谁来为这种方式制定规则?不同文学理论主体又在何种意义上统一(  相似文献   

4.
杨耕 《中国社会科学》2023,(4):99-121+206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分结构”体系,初步形成于芬格尔特等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形成于米丁等人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弗罗洛夫的《哲学导论》力图建构一种苏联式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卢卡奇力图以“总体性”为根本原则重建唯物主义辩证法,哈贝马斯力图以“社会交往”为中轴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南斯拉夫的“辩证唯物主义派”力图建构科学性与人道主义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原民主德国的柯辛则力图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建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李达的《社会学大纲》凝聚着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独特理解,并明确提出“当作实践的唯物论看的唯物辩证法”这一命题;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了具有“中国内涵”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刘丹岩、高清海的《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开启了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新探索;肖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力图以实践的观点为理论基础和建构原则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关于哲学发展的时代性沉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是人类文化精神的现实表达,是人类文明发展状况的最高抽象与概括。一定的时代只能产生一定的哲学,而一定的哲学也必然要建立在一定的时代文明上。哲学本质上是人理解人、人认识人的理性活动,在归根结底意义上讲,哲学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哲学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人的发展水平。人们常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但哲学作为人及其生活的理论,本身就是人的生活及其现实的彻底化,因此,真正的哲学理论也必然丰富多彩,生命之树也必然是常青的。真正的哲学必须关注现实的人及现实的人的生活,但哲学又不简单地就是人…  相似文献   

6.
张子夏 《浙江社会科学》2013,(1):120-127,159
我们说出语言并不是为了单纯的"交流",而是在完成世界同一性的展开。我们在听语言的时候也并不单纯在听语词,而是要让这些语词呈现出世界性。语言远非人类交流的工具那样简单。语言乃是我与世界的交融本身。生存者作为特殊的存在者乃是能聆听万物之道说者,并以其道说创造世界。在语言进行世界创造的过程中,我才感觉到自己"在世界中存在"。而形而上学的主客体思维方式却打断了人与物的交谈,把世界带入虚无。  相似文献   

7.
说明我省和我国农村经济的“粗放”是容易的,论证其向“集约”转变的必要性也不困难,但真正走上集约道路就不那么简单了。我们讲“向规模经营要效益”,但家庭承包制使农业生产规模成了“超小型”的,而且还要30年不变。我们讲“向科技进步要效益”,但建国以来培养的农林牧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现在仍留在农业系统的不足一半;现有的农技推广系统都是线断、网破、人散,队伍都稳不住;毕业生分配都很困难。我们讲“向结构要效益”,但家家户户都必须种棉花,从而使区域种植和结构调整成为空谈。两个根本转变既  相似文献   

8.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十七年文学的历史叙述尤为呈现出一种突围意识,试图打破既有规则,在“知识学”立场、“启蒙主义”思想、“现代性”反思语境中加以重构,彰显了更为活跃的话语需求和区别于主流言说的“异端”①书写的趋势。九十年代以来对十七年文学史书写模式的种种探索的实质是在不同范畴中对文学“合法性”的挖掘,然而其中又暴露出评价标准泛化、模糊化、个人化甚至过度阐释等弊端,对于审美“伦理性”的重视不足,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9.
在汉代的政治经济条件下,道家经历了由政治上的主导思想向异端思想的转化。与此同步,黄老思想在向老庄思想转变。促成这种转化的内在原因,是作为道家大宗的《老子》和《庄子》政治学说的异质以及它们间不同的学术组合。  相似文献   

10.
宗教的产生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 ,宗教的发展伴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脚步。宗教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文化现象 ,在历史上曾为各区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各种宗教的影响范围也在扩大和发展。在当代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中 ,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它的深刻影响。宗教之于信众又是一种特有的精神意识现象 ,宗教信仰在每一种宗教文化中都居于核心的地位 ,由于信仰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也曾使人类付出过惨痛的代价。因此 ,有关宗教与科学、信仰与理性的关系等等 ,一直是人们探讨的话题。特别是当代一些打着宗教旗帜的邪教组织在世界上不断出现 ,滥用信众的信仰 ,所造成的危害触目惊心 ,尤使我们从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正确认识宗教现象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1.
道家·隐者·思想异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瑔《读子■言》中有《论道家为百家所从出》一篇,迳谓:“上古三代之世,学在官而不在民,草野之民莫由登大雅之堂。唯老子世为史官,得以掌数千年学库之管钥而司其启闭,故《老子》一出,遂尽泄天地之秘藏,集古今之大成,学者宗之,天下风靡,道家之学遂普及于民间。……道家之徒既众,遂分途而趋,各得其师之一端,演而为九家之学,而九流之名以兴焉。”其言笼统夸张,多臆测;唯论到道家之学出于史官,后遂入民间,徒众而分趋,亦非全然无据。黑格尔在其《哲学史讲演录》卷首概述中国古代哲学时,虽较简略但  相似文献   

12.
<正> 吴敬梓对释道“异端”颇为不满,在拙作《吴敬梓修先贤祠考》(载《南京师院学报》78年4期)中已曾提及。但因该文重点在于考证吴敬梓修复、祭祀泰伯祠的事实经过,以说明他的崇儒思想,而对他在《儒林外史》中不满释道的表现并未详加阐述,今再为文论说。在我国封建社会中,释道二教虽不断被封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称其他持不同见解的学派为异端。《论语·为政》云:“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便指不合儒家学说者为异端。《抱朴子·论仙》云:“古人学不求仙,言不语怪,杜彼异端,守此自然。”把求仙语怪,亦算作异端。后世便泛指不合正统者为异端。异端对于上统思想、学说是反抗,是叛逆,也是种革新。当一种思想、一种学说成为正统后,它是强大的,同时也变成僵死的,开始向反面转化。而异端则以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允。J造性的面目出现,向正统冲击、碰撞,从而产生耀眼的光彩。反映在文学创作上,异端便成为创新的一种动力,给文学园地不…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的艺术沉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的艺术沉思以其反形而上学和反美学著称于世.他在存在论的视野中回答了由黑格尔艺术终结论所激发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伟大的艺术是否成了过去的事?艺术究竟是什么?现代艺术的命运如何?海德格尔的回答是发人深思的.在海德格尔的艺术沉思中隐含着西方思想对艺术的思考从美学转向了存在论、艺术与真的关系取代了艺术与美的关系而成为理解艺术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重庆社会科学》2011,(1):119-121
3Q大战给互联网业、网民的伤害已然造成,若是以此为契机对互联网业的发展作一次深刻的反思,或不失为对伤害的一种补偿。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以良知立说,同时又对良知作了双重规定:它既具有“吾心”这种个体形式,又表现为普遍天理的内化。从总体上看,王阳明所突出的,主要是良知的普遍性品格。后者在理论上有双重意义:就其肯定以个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主体意志与一己之见应当受制于普遍的理性而言,它在客观上多少含有限制意志主义与相对主义之意;就其  相似文献   

17.
自西汉以降,中国文化呈现一种儒学独尊的大一统格局。但是,在这种儒学定于一尊的格局之内,中国文化仍然呈现有限度的多元性状态。这不仅表现为儒、道、释、法、墨等三教九流的共存,也表现为儒家文化内容本身的多样和歧异。多元性文化因子一旦背离大一统文化,便成为异端。中国文化史上的异端,以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和明中后期的李贽为代表,尽管他们的思想带有不同时代的深刻烙印,结局却是惊人的相似。对异端文化的产生进行分析,不仅能使我们准确把握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更有助于我们认识专制主义集权政治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更新。作为“时代的镜子”,文学不能不对此作出自己的反映。近年来,一批改革题材的文学顺应时代的潮流产生了,文学领域出现了众多的新人形象——改革者,在这些改革者身上,“往往表现出一种一反传统观念的‘异端’”。“异端”,顾名思义就是指那种不符合“正统”观念的思想和言行。日新月异的变革,使社会呈现出错综复杂五颜六色的状态。生活不可能完全按照我们熟悉的观念和信条前进。在变化了的生活面前,人们习惯了的某些认识、判断,政治、政策观念,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9.
一代文豪曹雪芹,有着浓厚的"异端"思想:一方面,《红楼梦》本身是一部宣扬"异端"的著作;另一方面,曹雪芹的超前之思、正邪两赋哲学思想都是不为正统所容的"异端"。曹雪芹"异端"思想的形成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前代及当代思想家"异端"思想的熏陶,以及曹雪芹坎坷的人生遭遇及独特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探究曹雪芹"异端"思想,对于全面深刻认识曹雪芹,以及《红楼梦》的理解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物质说沉思     
<正> 建国四十年来,在关于物质说的讨论中,许多同志认为现代哲学界流行的物质说是科学和完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我认为这完全是一种误解。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些不同的看法,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同志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现代物质说的一连串矛盾第一,什么是物质?有的说:“物质是各种具体实物的共性,是从各种具体实物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概念。”“……客观实在,这是物质的共性”(李秀林、王子、李淮春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38、40页)。也有的说:“哲学上所讲的物质,不是指具体的物质形态或结构,而是指物质的全体,是对物质的一切领域和一切发展形式共同本质的概括。”(韩树英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第47页)但哲学教科书又都认为:“物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精神之外,不依赖于意识、精神而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