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郑泽华 《管理科学》2000,13(6):45-48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如何人会区不平衡走向平衡,这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世纪交替之际,我国将西部大开发提上了日程。从市场与政府在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出发,回顾了40年来地区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变迁,最后指出政府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当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西部经济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东西部经济开发立法的差距,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根源.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政府确定了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的政策,提出东部地区全面开放战略,首先从立法上确定了发展的方向,使中国东部经济走上了快速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3.
<正> 在我国利用外资的过程中,地区不平衡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八五”期间外资投向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这是导致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从80年代至今,我国西部利用外资有了长足进步,形成了一定规模,外资企业目前已逾4000家;此外,外商投资的领域逐步放宽,投资结构也走向进一步完善,外资在西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部分解决了西部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问题;提供了劳动就业机会,仅四川省“三资”企业就解决社会就业人口1140万:引进了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促进产品  相似文献   

4.
成峰 《经营管理者》2011,(9X):247-247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基本国情。要解决这一发展不平衡问题,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是党的重大决策。本文以西部的环境特征为基础,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重要性,探讨了西部大开发要面对的问题,分析了如何克服这些困难以及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的时间里,经济水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极端的不平衡,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更是有着较大的差距。西部省份之一的四川省,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其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更是严重落后于其他地区。文本以四川省民族地区为例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6.
基于我国经济发展及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布,以至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人们的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由此阻碍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公共图书馆的建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一现象,但是由于经济、管理以及服务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从而使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得不到彻底发挥。在此,针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实现人性化管理的途径,做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7.
西部走出资金困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很大发展潜力。但也看到一个现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区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在制约和影响西部地区发展的诸多因素中,资金短缺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实践证明,经济发展速度和取得资金支持的多少成正比。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状况,应有一个大的改善,而资金仍然是制约发展的一个“瓶颈”。如何增加西部地区的资金支持,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渠道,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资金:西部地区经济…  相似文献   

8.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并非我国独 有。许多国家都曾碰到过。如美国西部原是一块不毛之地,条件十分恶劣,最早的开垦者死了都不想葬在那儿。 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美国西部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19世纪末,美国西部不仅成为美国重要的农业中心,而且逐渐成为工业中心,东西部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尽管美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与我国差异很大,但他们对西部落后地区开发的举措,很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向西部地区 “开战”的措施 美国开发西部过程中,有两个大规模集中开发的时期,一是1860-1890年之间,这一时期开发西…  相似文献   

9.
积极发展特色经济,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决策中有关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它的有效实施将强劲带动西部经济发展。这里探讨它在实施起始即须确认的几个要点问题,以期更准确地把握西部特色经济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原因分析和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数量由之前的零提高了不少,然而相对中国东部,中部的外商直接投资,西部地区FDI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一定程度上,FDI分布的不平衡性成了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的最大阻碍之一,也是造成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巨大差异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对西部地区利用FDI的现状、原因、影响、及对策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加快发展西部地区的经济,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11.
<正>"胡焕庸线怎么破"?多年来,学界一直在探寻破解之法。近期,西部经济一体化的T型经济带理论体系的问世,似乎为破题胡焕庸线找到了线索,也为成都、四川,乃至于整个西部发现了千年发展之机。著名的胡焕庸线将中国经济版图一分为二,东边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西边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线,不止是自然风景的分水岭,更是人口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分水岭。"胡焕庸线怎么破"?多年来,学界一直在探寻破解之法。近期,知名中青年经济学家汤继强发现了区域经济发展"新大陆",正式提出西部经济一体化的T型经济带理论体系,似乎为破  相似文献   

12.
西部大开发,四川8500万人民怎么办?我以为,四川要为西部大开发作贡献的第一动力是:学习,全民的学习。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区域内经济之发展,都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人的素质。归根结底,是依靠该区域内人的素质,依靠全体劳动者的素质。四川,作为中国西部一个重要的经济区域,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较快缩小东西部的差距,在30年内经济发展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首先要在学习上加倍努力,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外在因素是政策倾斜;而内在因素则是人的素质。如果不从根本上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缩小东西部的差距是不可能的。只有西部的教育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才可能使西部的经济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个“教育”应是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在内的,全民的、终身的素质教育,简言之是“大教育”。……  相似文献   

13.
<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的经济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存在极大的不平衡,即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快一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要缓慢一些。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贫困县经济一直是制约我国西部大开发和解决贫困问题的重点,本文通过分析研究西部地区贫困县的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和建议,全面推进贫困县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于创新的人才。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人力资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还较为落后,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如何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合理利用成为了实现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重点分析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进一步深化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今后五到十年,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抓住全球经济结构重组的机遇,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两个根本性转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21世纪初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也是“十五”规划的一个突出特点。西部区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西部的产业结构问题,不仅制约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未  相似文献   

17.
西部发展中的政府意志与市场制度变迁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一.引言中国西部的特殊性在于,所处(政治、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决定了其自主选择空间范围的有限性。有关西部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需要将发展战略选择放到经济结构转换与制度变迁的动态关系中去分析。因为不涉及制度就无法解释经济增长率之间长期存在的差异。在本文的分析框架中,包含着几个基本的立论假说。首先,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央政府的国家意志将是决定西部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西部的发展问题上,中央政府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试图达到什么目标,应该是认识西部经济发展过程的基本逻辑起点。其次,现代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 中央提出并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从总体上把握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发展趋势,抓住历史机遇,对我国跨世纪经济发展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有着重大的政治和经济意义。西部  相似文献   

19.
<正>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为突出的共性是各国、各地区相继对本国、本区域经济进行广泛而深刻的结构调整,这种调整对于正处于工业化初期的中国西部来说尤为重要。从整体情况看,西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产业结构调整,它将成为未来西部经济发展的主线。如何利用包括财政转移  相似文献   

20.
第十四届西博会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西部开放的新风貌和西部发展的新成果,展示了西部地区蕴含的巨大潜力。在中国经济发展“第二季”中,西部的潜力被普遍看好。借助西博会,西部地区有望加速实现扩尢总量、优化存量、调整结构并行,成为中国经济版图的新看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