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七五”计划中将我国的经济分布划为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并确定了三大地带的不同发展政策。陕西已被划入西部地带。由于这一区域划分和地区发展政策对陕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5月15日,《人文杂志》编辑部和陕西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联合召开了“七五”计划中的地区布局与梯度理论讨论会。现将会上部分发言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在“七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六条重要方针。其中第六条方针对我国大地带经济发展战略作了精辟的分析。指出:“正确处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和发挥它们相互间的横向经济联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不同层次,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网络。”现就我国东、中、西三个大地带经济发展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一“经济梯度”是我国近年来在宏观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和大范围生产布局决策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这个概念由“梯度推移理论”首先推出。该理论认为,我国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原因和自然地理位置等条件,决定了在大范围内存在明显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平面空间层次特征,并大体上可划分为东、中、西部的“三大经济地带”。地带之间客观地存在着  相似文献   

4.
四川是开发西部的前进基地杨继瑞受自然资源与区位环境的影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其它各种因素的长期作用,形成了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其中,西部经济地带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十省、市、区,占地491万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5.
三、产业布局政策和区域政策的抉择 根据我国产业发展既要着重推进传统产业革命,全面实现工业化,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双重任务,鉴于我国现有产业布局的态势与特点,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今后布局政策和区域政策的要点应是: (一)适度倾斜和地区协调发展相结合 我国产业分布和开发条件客观上存在着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尽管三大地带内部也有明显差异,但总的说,东部地带基本达到或接近“成熟型”,中部和近西部大体居于“成  相似文献   

6.
"中部崛起"的主要任务和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勇 《中州学刊》2004,(3):8-10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东部升级、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这是由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由东向西逐步递减,而自然资源分布则由东向西递增的客观趋势所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东部的升级将主要靠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和自身具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大中型企业的努力.西部开发则主要靠国家对落后地区的区域倾斜政策和优势资源的大规模开发.  相似文献   

7.
地区差距的扩大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如何看待地区差距,以及以何种方式解决这个差距,关系到我国今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决定着我国社会能否全面健康地向前发展。 地区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地区差距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现实水平、资源特征、交通运输条件、经济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别,把全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地区差距主要表现为由上述因素所导致的东、中西部地区在经济结构、发展水平、文化教育、富裕程度等方面的差距。就总体而言,我国东部地区比较富裕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贫穷落后。当然,这并不排除东部也有比较落后的地区,中、西部也存在相对发达的地域。  相似文献   

8.
一、必要性 解放以来,国家为了扶持“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实行了一些优惠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对最关键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则不按客观存在的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别,实行“一刀切”的利率政策。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资金利润率和资金利税率都比较低。按照我国“七五”计划关于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将1979——1989年连续11年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沿海、沿边、沿江地区开放的进一步扩大,郑州同发达地区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形势迫使我们对郑州的对外开放战略进行审视和思考,必须尽快挣脱“内陆意识”的束缚,告别过去少方位、少层次、慢节奏开放的旧格局,以国务院批准郑州为内陆开放城市为契机,实施“依托两线(京广、陇海线),四面通开,外引内联,走向世界”的发展战略,尽快使郑州走向世界经济舞台。 郑州地处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结合部,在我国经济格局中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作用,实施这一战略不仅有利于郑州经济的迅速振兴,而且有利于我国从沿海、沿边到内陆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有利于实现国家开发重点由东向西的顺利推移,有利于带动和促进河南乃至中部地区的崛起。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及成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有地区的经济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不过与此同时,不同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1970年代末以来,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出长期扩大的趋势.造成三大地带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区位和经济发展基础差异方面的原因,也有经济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制度变迁、市场化水平、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本差异方面的原因.要缩小三大经济地带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则应该针对导致差距扩大的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珠江流域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现有经济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务院提出“九五”期间要加强东中西三大地带开发,表明深入开展珠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对于充分发挥沿海、沿江地区的优势,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崛起和振兴,探索可持续发展之...  相似文献   

12.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区域差异,在我国目前已自然形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地带。近几年,在技术引进、资金投向、新的生产领域开发、国家重点项目的分布、技术力量的聚集和市场的开拓等方面,实行由东向西梯度推移。这种战略不利于我国东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债权债务法(简称债法)是世界各国民法中的一项基本的法律制度。它是一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并以体现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财产流转关系为特点、以稳定一定的社会经济流通秩序为目的的民事法律制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实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虽然与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仍然需要建立有我国自己特色的债法制度。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九十年代中后期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张锐(湖北省十堰市委党校)对梯度推移战略的反思随着70年代末期区域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由均衡发展向倾斜发展的转换,按东、中、西三大地带顺序展开经济布局的梯度推移战略成为我国80年代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主流。其理论基...  相似文献   

15.
非均衡发展战略与优势地区优先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非均衡发展战略的现状与实践改革开放初期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七五”时期 ,国家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时 ,提出了按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安排生产力布局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随后 ,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正式推出 ,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实现了优先发展 ,有力地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进程。这一重大的战略举措 ,在理论界被称作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这不仅在全国范围内是如此 ,…  相似文献   

16.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西部向西开放方略陈铁军90年代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关键时期,也是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时期,如何抓紧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时间里促进西部地区对外开放,使经济有一个大的发展,缩小差距,逐步开创我国全方位开放,东、中、西三大地带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7.
“七·五”期间以东、中、西三大地带为基础的区域发展战略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不利影响,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地带划分及相应的发展战略没有考虑各地区的技术、海外联系、矿产、农业、交通等方面的优势或劣势。(2)运用经济和地理标准划分地带时也过于粗糙:一是以省、区为基本单位,忽视了许多省区内部各地区间发达程度和地理特征的巨大差异;二是把本应区分开的地带混在一起。为了克服这些缺陷,本文一方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为理论指导 ,依据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学说 ,分析了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形态 ,论证了我国目前选择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生产力发展方式的必然性 ,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途径和方式。论文证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的体现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实现中部由"塌陷"到"崛起"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九五"初期,一些学者根据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经济发展走势,提出了要谨防"中部塌陷"的问题,引发了关于如何实现"中部崛起"的讨论.近年来,中部的定位和走向再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运行中,财产的终极所有权并非无足轻重和可有可无,而是与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互相作用的:经济发展是产权制度的函数,而完整的经济发展函数应为:F发展=f(c产权、t土地、L劳动、Z资本、j技术、g管理………n);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公有主体型产权结构 劳动主体型分配结构 国家主导型市场结构,“三主制度”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当代解决公有与私有、公平与效率、计划与市场三大世界性基本经济矛盾的最佳模式,操作得法,可以优于西方的经济及其制度;在国家调节主导作用发挥得较好的社会里,公有产权可以比私有产权更适合现代市场经济,产生更高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