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详搜精析存史立说———《宋金楮币史系年》评介黄纯艳在我国货币史上,宋代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阶段,一个最突出的标志就是第一次出现了纸币。而且其价值并不止于此时有了这个破天荒的创举,更主要的是出现了多种纸币形式和流通体制,形成了比较全面的发行、回笼、收...  相似文献   

2.
传统观点认为:1935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后发行的“法币”为不兑现纸币,从而为通货膨胀铺平了道路。对此,笔者表示异议。1935年币制改革以前,中国实行的是银本位制,市面上除了流通银元外,还流通纸币,即银行券。人们可持银行券向发行银行兑换银元。这种钞票即为可兑现纸币。通常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1935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时,改银本位制为外汇本位制。市面只流通钞票,即所谓“法币”。为稳定币值,国民政府将白银换成外汇,规定每元法币合英镑一先令二便士半,后又与美元发生联系,规定法币1元等于0.2975美元,并由国家银行“无…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除了使用贝、帛、金属货币以外,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汉代的白鹿皮币可以视为纸币的滥觞.唐代有“飞钱”,宋代则有“交子”、“会子”,它们都可以说是纸币的前身.真正使用纸币作为全国范围的通货,开始于元代.它还是世界最早的纸币,而且通过元王朝的国际交往,影响也遍及世界,其历史意义是极为深远的.1元代发行纸币,大致可分三个阶段:从元世祖忽必烈掌握政权的最初二十年内(公元1260年—1280年),这是纸币发行的初期,这时币值是稳定的,流通状况是良好的,这算是第一阶段;从元世祖末年,约自至元十八至至正十年(公元1280年—1350年),大量发行了至元钞和至大银钞,纸币从稳定转入了逐步贬值的第二阶段;从至  相似文献   

4.
郭庠林同志认为元代以印行纸钞为主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封建统治的庞大开支的需要,和社会生产不发展,尤其是矿冶业、铸钱生产不发展的结果,以及要子孙世守帝业的向往”。我同意元代发行纸币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财政需要,但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所有纸币的发行主要都是为了财政需要。郭庠林同志认为元代纸钞没有准备金,并对两条史料提出质疑。这两条史料一条出自《续文献通考》,一条出自《元史新编》,两书都是清人的著作。在本文的第二部分我将顺便谈谈自己的看法。此外,中国封建社会中还有民间发行的纸币(兑换券),也应属于本文的讨论对象。因此,本文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一、中国封建社会发行国家纸币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二、中国封建社会中维持国家纸币币值稳定的措施。三、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民间纸币。  相似文献   

5.
纸币流通规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的重要经济规律之一。现就纸币流通规律的内涵、作用及其与货币流通规律的关系等问题,谈谈个人学习的体会,并对我国经济理论界存在的分歧意见提出一些看法。关于纸币流通规律内涵问题我国理论界对纸币流通规律内涵的看法,主要有如下三种:第一种看法,以郭大力同志为代表。他认为:“一个为纸币流通所特有的规律,单纯地说就是:纸币的发行,必须在数量上受到限制。这就是说,纸币的发行量,必须限制在没有纸币流通时流通中必要的货币量的范围以内。”其结论是:“纸币流通的规律实质上就  相似文献   

6.
广东革命政府于1 92 4年创立的中央银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以“中央银行”命名的国家银行,尽管严格讲它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国家银行,却是后来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的滥觞,在金融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银行成立之初,政府赋予中央银行享有募集债款、经营国库、发行纸币等特权,但限于时局,发行纸币是其主要业务。纸币的发行和流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同时对国民革命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国内经济学界某些同志,承认纸币是劳动价值的代表物,但不承认纸币是黄金的价值符号。这些同志认为,在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符号普遍地停止兑换黄金,因此,纸币发生了根本变化;不兑换黄金的、没有法定含金量的纸币,已不再是金的价值符号;纸币脱离黄金后已经成为各种商品价值的代表物;流通中商品的价值,是纸币的价值基础。李崇淮同志就持这种观点。他假设A为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B为单位货币的含金量,C为某种商品的价值;当一切商品的价值都以具有含金量的货币单位来表示时,其表现形式为:A=B=C;当货币单位取消含金量时,其表现形式为:A=C。所以这时纸币就直接代表商品的价值。就整个社会商品价值来说,每一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就等于社会商品价值除以社会商品价格①。  相似文献   

8.
流通纸币增长率模型及其用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创建的表示流通纸币增长率与GDP及物价水平等宏观经济要素数量关系的模型,可用于计算流通纸币良性赤字发行的上限;这一模型还传递了一个信息:当前世界虚拟货币体系失衡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用发行硬通货的方法超限发行巨额纸币,获取巨大利差,却未负稳定美元汇率的责任,向世界传递通货膨胀。根据该模型可以发现,我国通货膨胀已经进入加速阶段,其原因,一是美元巨额膨胀向我国的传递;二是我国多年赤字的累积;三是我国负利率出现,“凯恩斯陷阱”已经形成。当前应采取措施把人民币流通量增长率控制在良性通货膨胀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一近年来,我国出版的各种社会科学辞典、教科书和其它有关书籍中,在解释通货膨胀这一概念时,几乎无例外地把通货膨胀说成是纸币所特有的经济现象,完全排除了金属货币产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为了说明这种情况,我们分类举几个例子。 (1)辞典类: 许涤新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说,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情况下就不会如此”。 《辞海·经济分册》说,通货膨胀是 “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相似文献   

10.
民国新疆两种未发行(流通)纸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殖边银行新疆专用红钱票"是北洋政府时期殖边银行于1925年拟在新疆发行的一种纸币;"中央银行新疆省流通券"则是国民政府中央银行于1945年在新疆发行的纸币。两种纸币的发行银行、性质、时间以及背景虽然各不相同,但结局却是一样的,都失败了。"殖边银行新疆专用红钱票"未及发行便因殖边银行总行倒闭而夭折;"中央银行新疆省流通券"虽然发行了,但在当日就因发现印刷有错而被全部收回销毁,最终也没有流通。  相似文献   

11.
元代纸币管理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的纸币本位制在中国乃至世界货币史上影响深远。元朝时期,在纸币管理上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留下了很多关于纸币管理的宝贵思想财富。其中,对准备金、纸币发行量、旧钞、昏钞、伪钞等的管理思想,大致可以反映元代纸币管理思想的发展面貌,从中可以探寻在纸币管理中的得与失,以供今人借鉴。  相似文献   

12.
元朝有一整套相当完善的纸币流通制度,被西方人看作是中国皇帝的“点金术”,在世界货币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但是,对于封建政府来说,与纸币流通相伴而产生通货膨胀,也是必然之事。元朝并不例外。本文拟从几个方面对元代的通货膨胀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元代的通货膨胀及其危害 元代初期有一套较完备的纸币管理制度。例如:发行纸币有十足的金银作为储备;设立平准库,准许民间以纸币兑换金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国国家纸币的产生及其历史地位魏永理中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北宋王朝发行的官交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国家纸币。(一)中国国家纸币交子产生的时代背景为什么交子不是产生在北宋京城所在地的中原河南,而产生在西南的四川呢?宋代承袭了五代十国时铜...  相似文献   

14.
纸币具有与其它种类货币不同的特殊流通规律。当前 ,控制币值稳定的主要手段  是运用纸币流通规律来实现人民币的币值稳定。币制沿革的历史说明 ,愈是实行开放的市场性货币体制 ,就愈是能够规避金融风险、实现币值的长期稳定。推进货币体制改革 ,实现人民币与多币种的自由兑换和汇率的随行就市自由浮动 ,不仅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 ,而且也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18世纪上半叶,宾夕法尼亚等许多北美英属殖民地政府,相继通过发行纸币成功地解决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货币供应不足问题。北美殖民地发行纸币实践所体现的理论意义,至今仍然没有过时。这些理论意义包括:一、纸币等象征性货币具有金银等贵金属铸币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二、一国货币供应和创造的任务应当主要由国有银行承担。  相似文献   

16.
<正> 在元代,我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与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元代货币以发行和使用纸钞为主。本文拟就元代的纸钞作初步的分析研究,以期对元代及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侧面,有较为具体的认识。(一) 我国发行纸币,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九府圜法,自周以来,未之有改也”,“自唐以来,始创为飞券、钞引之属,以通商贾之厚斋贸易者。其法盖执券引以取钱,而非以券引为钱也。宋庆历以来,蜀始有交子。建炎以来,东南始有会子。至交、会既行,而始直以楮为钱矣。”从唐的飞券到宋的交子、会子,标志着我国发行纸币不同  相似文献   

17.
1933年7月,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所辖闽西善后委员会在龙岩县设立闽西农民银行,办理存款、放款业务,并发行纸币在闽西境内流通。次年1月,福建事变失败,闽西农民银行关闭,所发纸币也同时停止使用。关于闽西农民银行纸币的性质问题,是近年来历史货币研究工作中碰到的疑难问题之一。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清初发行过纸币,“钞尝行于顺治八年(1651年),岁造十二万八干有奇。十年而罢。”目的是筹饷,数额不大,很快就停发,对清初社会和经济领域没有带来负面的影响。之后就没有再发行过纸币,虽然期间也曾有人提议发行纸币,但都被否决:“嘉庆间,侍讲学士蔡之定请行钞。  相似文献   

19.
各国增印的纸币,所有权归谁,在法律是空白,这是不应该的。增印纸币归政府以及银行所有,是完全错误的。增印纸币应当归全体国民所有并且应当平均分配给全体国民。如果为了处理重大紧急问题而增印纸币,可以暂时不将这些纸币分发给国民,而由政府集中使用,但是,政府必须向国民打借条,然后定期归还,并付利息。  相似文献   

20.
在纸币体系中,市场价格机制具有三个重要现象:“纸币的被动性膨胀”、绝对价格“向下刚性”和“向上看齐”规律;在这三个重要现象基础上,任何相对价格的调整都会导致单向的“棘轮效应”,不断震荡,使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这就是在纸币体系中的微观行为所致的价格总水平效应.对于由微观行为所致的价格总水平效应,货币政策是具有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