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4期李晶同志“关于司戴德的婚姻”的札记纠正了一些著作关于司戴德是美国铁路大王E·H·哈里曼女婿的错误说法。但未能指出错误的根源,也未能对产生误会的原因作出准确的解释。兹做如下补正。李文所引的说司戴德是哈里曼女婿的文字,均为《满铁史资料》一书的编者造成的。应当指出的是,这部书第二卷辑入的《小村外交史》(日本外务省编纂,1943年出版)摘译中还有一段关于司戴德  相似文献   

2.
《卷四·郁林王纪》隆昌元年春正月……右卫将军薛渊为司州刺史。(中华书局1972年1月点校本,第71页,下同)议:据本书《薛渊传》,薛渊于永明七年“为给事中、右卫将军”,八年“为右将军、大司马(福林按:薛渊时应为大司马参佐,此有夺文)”,十年“为散骑常侍,将军如故”,隆昌元年“  相似文献   

3.
查,许多中国近代史论著对英国侵占九龙的记载,均作依《中英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为英领地”(如,《中国近代史》上册·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89页,《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8页,《中国近代史新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10页,等等),实不确切。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概念和虚词关系问题,在目前的逻辑学著作里,有不同的说法: 1·所有的虚词都不表达概念。(陈宗明《现代汉语逻辑初探》第36页) 2·“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普通逻辑》1984年版第18页) 3·“有些虚词是表达概念的。(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第21页) 4·“表示结构关系的虚词,可以利用名词化的方法用作概念的名称……”。(杭州大学等院校编:《逻辑学》第44页)  相似文献   

5.
《卷六·明帝纪》“(建武)二年……三月戊申,诏‘南徐州侨旧民丁,多充戎旅,蠲今年三课’。己未,司州刺史萧诞与众军击虏,破之。……丙寅,停青州麦租。虏自寿春退走。甲申,解严。”(中华书局1972年1月点校本,第87页,下同)按:建武二年三月庚午朔,无戊申、己未、丙寅,此所记日月当  相似文献   

6.
岳飞究竟是什么时候追封鄂王 ?各家说法不一。张高宽等人主编《宋词大辞典》认为 :“嘉定四年 (12 11) ,追封鄂王。”(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第 70页 )唐圭璋等主编《唐宋词选注》认为 :“宁宗嘉定四年 (12 11) ,追封鄂王。”(北京出版社 1982年版 ,第 36 3页 )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认为 :“嘉定四年 (12 11) ,追封鄂王。”(凤凰出版社 2 0 0 3年 ,“词人”部分 ,第 5 0 5页 )唐圭璋编《全宋词》认为 :“嘉定四年 (12 11) ,追封鄂王。”(中华书局 196 5年版 ,第 12 4 6页 )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认…  相似文献   

7.
在《水浒》版本史上,“武定板”占有重要地位。若问:“武定板”的名称从何而来?研究者的回答,还司以讨论。戴不凡同志回答说:“洪熙皇帝晋封他岳父郭铭为武定侯。——《水浒传》的‘武定板’名称就是打从这里来的。(见《小说见闻录》第113页——114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2月版)。此一说法,令人费解。为何一定要将“武  相似文献   

8.
《卷三.宋本纪下》“(泰始四年)二月乙巳,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王玄谟薨。”(中华书局1975年版校点本,下同。第81页)按:中华书局校点本《宋书》之《明帝纪》云是时,“右光禄大夫、车骑将军、护军将军王玄谟薨”,《校勘记》云:“三朝本、北监本、毛本、殿本作‘右光禄大夫’  相似文献   

9.
《社会科学战线》八○年第三期《文学日历》栏载:“6·5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生于黑龙江呼兰县(1911)。”据我所知萧红生日的说法不一。现把各家之说,胪列如下: 一、端木蕻良《纪念萧红,向党致礼》(原载《广州日报》1957年8月15日,转引自《新文学史料》80年第一期第259页葛浩文《寄自美国的读者意见》):“萧红生于1911年5月5日”。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提灯会》(《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八年第四期)有几处错误: ①272页第5行“愦”应作“愤”;②272页第7行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公开发表的著作中,只是到恩格斯逝世前不久才开始使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术语,借以阐述他们所发现的唯物史观。1890年9月21日恩格斯在给约·布洛赫的信中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7页)这封信中还说道,《反杜林论》和《费尔巴哈论》这两部书“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最为详尽的阐述”(同上书,第479页)。1892年恩格斯为他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所写的英文版导言中,又一次使用“历史唯物主义”一词。同年作者将导言后半部分译成德文,改题为《论历史唯物主义》,在《新时代》杂志上发表。恩格斯指出:“本书所捍卫的是我们称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339页)并阐述了历史唯物主  相似文献   

12.
卷三《宋本纪下》“(泰始)二年……二月乙丑,以蔡兴宗为尚书右仆射。”(中华书局1975年版校点本,下同。第78页)按:“尚书右仆射”,《建康实录》卷一四、《通志》卷一一同。《宋书.明帝纪》则云是年二月,“吏部尚书蔡兴宗为尚书左仆射”,二载有异,当有一误。今考之《宋书.蔡廓传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号召全党重视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对辩证法的学习。要准确地掌握辩证法,就要了解对立统一规律,区分它所包含的3种类型的范畴,即实体范畴、关系范畴和属性范畴以及它们不同层次的相互关系。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提到了两个实体范畴,即“统一物”(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三版,第407页。以下摘录该书,均只标页码数)和“对立面”(第408页);提到了三个关系范畴,即“对立面的同一”(第407页)、“对立面的斗争”(第408页)和“对立面的转化”(第410页)。下面分别谈一谈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4.
老舍究竟何时赴美讲学?其说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一九四六年春,去美国讲学。”(山东师院中文系:《老舍研究资料汇编》第194页,1960年版。) 2.“老舍先生于一九四六年五月接受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美讲学。”(黄苗子:《老舍之歌》,  相似文献   

15.
《卷二·高帝纪下》建元元年……九月,乙巳,以新除尚书令、骠骑将军豫章王嶷为荆、湘二州刺史。(中华书局1972年1月点校本,第35页,下同)议:本卷上文记是年四月“戊戌,以荆州刺史嶷为尚书令、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南史·齐本纪上》、《通鉴》卷一三五亦皆记豫章王嶷时为尚书令、骠骑大将军。又考之本书萧嶷本传云:“太祖即位……迁侍中、尚书令、都督扬南徐二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持节如故。……复以为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南蛮校尉、荆湘二州刺史,持节、侍中、将军、开府如故。…  相似文献   

16.
谈"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之辞书误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华 《学术研究》2007,(5):158-158
关于成语“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之“僵”,有的辞书注为“仆倒”(《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4页);有的则释作“僵硬”(《汉语大字典》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缩印本第94页)。究竟何解为确,我们先考察“僵”的词义演变过程再作讨论。  相似文献   

17.
《卷二·高帝纪下》(建元元年)六月……辛巳,罢荆州刺史。(中华书局1972年1月点校本,第34页,下同)议:此“罢荆州刺史”,义殊不可解,盖荆州南朝大镇,不可便罢也。考建元元年刺荆州者先后有萧嶷及萧映,本书《豫章文献王嶷传》记萧嶷于宋末“仍徙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镇西将军、荆州刺史”,据《宋书·顺帝纪》,时在明三年(即建元元年)正月甲辰。萧嶷本传又云其建元时“迁侍中、尚书令、都督扬南徐二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持节如故。……会北虏动,上思为经略。……复以为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  相似文献   

18.
《尚书·尧典》中“诗言志,歌永言”的“永”,就笔者所见,有两种注释:(一)永,长,“歌永言”,“谓歌是延长诗的语言,徐徐詠唱,以突出诗的意义”(郭绍虞主编、王文生副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第1页);(二)永,通“咏”(新版《辞海》上册第209页),声调抑扬地念诵,歌唱。《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咏”(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301页)。我认为,“歌永言”的“永”应作第二种解释,根据如下: (一)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詠其声也”。本书与《尧典》同是战国时代的著作,它把“永”引作“詠”,可见当时的人是把“永”解作“詠”。  相似文献   

19.
“陛”字校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页26:“吴王闻子胥此语,振睛努目,拍陛大嗔:‘老臣监监,光呪我国’??袁宾先生《敦煌变文校勘零札》(载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页93)校此条云:“拍陛”费解,待校。(监监袁校为尴尬,是)。按:《伍子胥变文》(页3):“楚帝闻此语,怕(拍)陛大嗔:‘勃逆小人,何由可耐。……’。”两处意思完全一样,今考《广韵》上声十一荠韵傍礼切:“陛,阶陛也。髀,髀股。(骨坒),上同。”陛、髀同属一小韵内,且髀或体也  相似文献   

20.
林剑鸣同志《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出版)第340页说,公元前233年(秦始皇十四年)的秦、赵大战中,“秦将桓齮由于失败,畏罪逃奔燕”。作者自注,系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赵世家》”。经查证《史记》这两篇均未言及秦将桓齮败逃燕国事;先秦、两汉典籍亦无此种记载。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出版)第171页云:“(公元233年)赵派大将军李牧向桓齮反攻,大破秦军于肥,把桓齮打跑了。”杨氏于此加注:“(《史记》)《李牧列传》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