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中国学界,通常的学术生产流程是,个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学术课题,然后按照一般学术课题的制作程序进行知识生产,其程序大体是,收集整理资料,撰写相关论文发表,申请各类课题,获取各级资金会的资助,最后整理课题,完善书稿,润色文字,交付出版机构出版.其中,学术刊物在学术生产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术刊物是反映学界前沿成果最重要最及时的园地,学者在此平台上展示研究进程,进行学术交流,砥砺学界思想.  相似文献   

2.
学术自主性与中国法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正来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8(4):250-260
在我看来,正是经由种种不对研究对象进行反思或不对理论研究对象进行建构的过程,各种外部性需求渗入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了中国法学论者的知识活动。本文分别讨论了四个问题,即关于中国法学研究的自主性问题、关于中国法学研究与学术传统自觉建构的问题、关于中国法学研究与问题意识以及学术批判的问题、关于中国法学研究增长逻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讨论在更大的范围上关涉到了中国社会科学的自主性,关涉到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有效性,甚至也关涉到了作为整体的中国学术体制如何走出困境问题。从总体的意义上讲,本文的研究所提供的视角或开放出来的各种问题实是一种警醒知识生产者去更关注知识生产和再生产本身的内在进路。中国学术研究和学术体制中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本文研究所提供的知识内在视角也并不可能为上述问题提供一个全涉的解答,因为它同样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在庆贺《甘肃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之际,以认真反思和全面总结刊物在过去30年里已取得的成绩、所形成的经验和应该汲取的教训,并进一步提升地域性学术刊物的知识贡献能力为出发点,本文以《甘肃社会科学》法学栏目过去30年间所刊发的法学专业学术论文为分析样本,通过选取学术、刊物、地域性、知识贡献四个关键词,从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入手,探讨了《甘肃社会科学》法学栏目30年生命历程所蕴含的学术发展轨迹与展现出的学术特征,特别是学术的地域性发展与地域性学术刊物培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甘肃社会科学》法学栏目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四川社科界》2010,(1):66-66
为了提升本研究中心的学术影响力,更直接地展现研究中心专家各阶段的学术成果,中心已出版《犯罪防控论丛》第一辑,该书由廖斌教授担任主编,编选了近期在本研究中心参与课题研究或学术交流的部分专家学者论文,他们围绕“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谐社会建设、犯罪学理论等领域进行的研究成果对理论与实务界都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历史进步的结论。高等学校的主体是学生 ,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的关键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根本。素质是知识和能力通过内化而凝聚成的人格、品质、潜能。人的综合素质固然与先天有关 ,然而也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密不可分 ,甚至非常重要。因此 ,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 ,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为了推进学术规范进程,提高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质量,应当不断地提高学术编辑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学术期刊的责任意识,广泛开展学术批评,从而更好地体现学术期刊参与和推动学术创新的作用。学术编辑应在学术发展中找到自身的角色定位,树立学术编辑新形象。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国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不动摇,关键就是要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的不动摇。因此,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较稳定的道德理想、道德情感、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8.
社会政策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它是政府直面工业革命所引发的劳资冲突和各种社会问题,强调社会公平和福利权利,实施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结果.可以说,社会政策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和政府都不得不时时面对的重要使命.从历史经验和各国或地区的实践来看,制定和实施合理的社会政策是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发达国家通过实施社会政策有效地缓解了贫困,增进了社会福利,维护了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效率主义”到“以人为本”是管理理论的一次质的飞跃,从“以人为本”到“以人才为本”则是管理理论的重要发展.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生产者,人才的需求与一般人的需求有很大的不同,人才有高度“自由自主”的需求,建立以人才为本的管理是在以人为本管理的基础上,围绕着人才“自由自主”需求而形成新的管理理念,创新新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多元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模式具有多重涵义,有基于文化和制度的,有基于理论的,有基于社会工作方法的,还有基于地区和实务的社会工作模式.本文基于中国社会工作者的实务经验,在理论视角下建立需要为本的社会工作模式,并讨论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模式的基本涵义,以人的需要为本是本土社会工作模式建立的核心.界定服务对象的需要类型和需要内容,评估他们的需要是社会工作实务开展的基础,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是制定社会工作实务方案的目标.需要为本的社会工作模式必须嵌入中国的社会制度体系中,嵌入中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中,嵌入中国社会政策发展中.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历史进步的结论。高等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关键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根本。素质是知识和能力通过内化而凝聚成的人格、品质、潜能。入的综合素质固然与先天有关,然而也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密不可分,甚至非常重要。因此,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王清涛 《东岳论丛》2014,(4):127-132
当下中国正经历深刻的社会转型,这样一场重大的、历史性的转变正在努力寻找一种理论表述。这种理论表述的冲动就是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自主建构的内在动力。建国以来,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自主性历经了一个丧失与重建的过程,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是其自主性丧失与重建的内在根据。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自主性的重建不仅限于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揭示,其深层涵义在于: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是一个自觉自为的主体,其自主性重建过程就是其自我扬弃的过程,在自我批判中实现统一的主体—客体。  相似文献   

13.
简述了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团工作的内涵,并对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团工作的新思路及其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从某种意义上讲,银行就是以经营风险为其赢利手段的金融机构。如何识别、监测和控制金融机构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而加强监管,已成为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梳理美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放松风险为本监管正是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尤其应充分发挥风险为本监管的重要作用,以及时预警、提示和防范各类风险。  相似文献   

15.
金世宗为维护女真民族传统,保持女真人的强悍战斗力,保证女真人的特殊地位,施行了以女真为本的政策。金世宗的女真为本政策格外受到后世统治者和史家的重视,也成为史家从总体上评价金世宗以及金朝社会政治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试从大定年间具体的社会历史状况出发,从四个方面对金世宗以女真为本的政策进行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16.
吴怀宝  刘安惠 《理论界》2006,(9):222-223
以能为本是建立在“能力人”人性假设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其本质是把人的能力作为人才资源管理的核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和加强人才管理的科学化要求对人才管理必须以能为本。以能为本的关键是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应是以物为本与以人为本的辩证统一。在马克思哲学的视野里,这种辩证统一在本体论上的表现就是坚持物质和实践的统一,在自然观上的表现就是坚持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而在历史观上的表现是坚持历史规律与价值选择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以人民为本是邓小平的重要思想,它深刻影响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所制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邓小平以人民为本的思想,是对中华民族民本思想传统的弘扬,坚持以人民为本的思想,必须时刻把人民群众摆在“根本”的位置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相似文献   

19.
赵磊 《学术界》2004,(5):156-161
理论的功能寓于理论与现实的关系之中 ,理论是对现实的本质提炼 ,没有本质就没有深刻。市场能够裁决什么东西有利可图 ,却不能判定学术水平的高下。当下学术刊物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其价值的真伪和数量的多少 ,而是在于“学术标准”的裁判角色发生了混乱  相似文献   

20.
石蓉 《天府新论》2005,1(3):95-98
我国目前的学术界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针对普遍存在的“忙碌浮躁”、“破坏性解构”和“学术刊物市场化”等问题,作者指出:( 1 )学术竞争不等于“市场竞争”,而是思想创新的竞争。“拯救学术”的实质就是要“拒绝忙碌”。( 2 )对马克思主义的公式化包装和教条化理解进行解构,是为了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把马克思主义一并解构掉。( 3)市场能够裁决什么东西有利可图,却不能判定学术水平的高下。当下学术刊物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其价值的真伪和数量的多少,而是在于“学术标准”的裁判角色发生了混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