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大家关心最多的就是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十七大报告提出“城乡经济礼会发展一体化”,这是对新时期我国城乡关系高屋建瓴的把握。工业化、城镇化需要的大量高素质劳动力必须从农村剩余劳动力中获得,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又亟待将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到农村。在绝大多数群众稳定地解决温饱进入小康以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伞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性任务,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如何调整好农业经济结构,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促进全社会和谐发展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湖北省到底潜在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从西方学者到国内的郭熙保、夏长杰、陈运先等人都有较为深刻研究和论述,他们为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规模和转移过程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具体测度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如,郭熙保的人地比例关系说)。在众多研究中,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刘易斯的“零边际产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获得比较一致的认同。尽管在我国具体的经济现实条件下,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我国农业生产率低,农业对劳动力的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非正规经济”统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农村人口的大量迁移以及城市下岗职工的日益增多,使得社会经济体系中的非正规经济活动和非正规就业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经济因素;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需求和增收门路,使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多渠道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这对发展非正规经济活动和非正规就业提出了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4.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繁荣发展提供动力。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经济转移,他们所得到的收入中相当一部分资金投向本地的农业或非农产业,为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蒋玲 《统计教育》2008,(2):44-46
近年来,虽然我国加快了金融体制改革步伐,但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仍然滞后。信贷资金不能得到有效配置,现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农村非正规金融作为一种民间借贷形式在弥补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试通过政府金融机构、借款人及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三经济主体之间的逐利行为,利用非瓦尔拉斯均衡经典理论,分析得出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必然性。且具有自主交易、市场效率和不可操控性等特征,说明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正作为一种新型金融体系一员被纳入金融市场主体序列中,政府需对该类组织加以监管和控制。  相似文献   

6.
基于指数方法的劳动结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郝大明 《统计研究》2006,23(6):69-72
劳动结构效应,也称劳动配置效应,泛指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引起各产业劳动比重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二三产业间的劳动力流动大量增加,劳动力转移和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很大,但贡献究竟有多大?这是中国转轨过程中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本文利用指数分析方法,通过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两个指标的分解,完整地刻画了经济增长中的生产率效应、劳动投入效应、劳动结构效应,对同类研究方法作出了改进。文章以此方法计算了中国1978—2004年各时期的劳动结构效应,揭示了劳动结构效…  相似文献   

7.
从“民工荒”看未来若干年农村劳动力的供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年初以来,我国广东、福建、山东、浙江等地出现了“民工荒”,这是我国近二十年“民工潮”之后首次出现“民工荒”现象。“民工荒”现象引起了政府、学术界、媒体的广泛关注和争论,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①真假问题之争。有人认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仍很充裕,目前有1.5亿农村劳动力准备向非农产业转移,不要将“用工荒”误传为“民工荒”,“民工荒”是一个假问题。②是“民工紧”,不是“民工荒”。③“民工荒”是局部还是全面?这些争论是有意义的。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给出了2006~201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  相似文献   

8.
劳动力无论在传统经济还是在现代经济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前一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普现用工荒,关于用工荒的根源众说纷纭,而要正确看待这一问题,就需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进行合理的界定与辨析。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概念的不同理解目前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主要可分为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直陪伴着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根据经典的二元经济理论,劳动力的转移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以及改进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法分别对我国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估算,利用估算的数据建立面板回归模型从实证角度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主流观点视非正规部门为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弱势部分,政府亦将劳动力市场的正规化当作近年来的政策目标。本文基于国民经济机构部门视角考察并分析了我国非正规部门的发展机理。周期性反应函数的估计结果并不支持主流观点认可的市场分割假说,“不对称的逆周期”发展轨迹暗示着非正规部门内部并非同质,而存在“高层非正规部门”和“低层非正规部门”的分化。面对在衰退期比繁荣期更为敏感的特征,我们提出了一种理论假说,即非正规部门发展是受经济周期与正规部门后向关联效应相互作用的一个可解释的结果。进一步地,利用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证实了上述假说。  相似文献   

11.
中国非正规经济的就业效应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波 《统计研究》2021,38(2):87-98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非正规经济在促进我国劳动就业方面的作用不断凸显。本文通过编制2002-2017年包含非正规经济部门的投入产出序列表,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定量测度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居民服务其他服务业等5个行业非正规部门发展对我国劳动就业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研究结果显示:①各行业非正规部门对就业的直接贡献均高于同期同行业的正规部门,而且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非正规部门的就业效应高于以制造业、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非正规部门;②由于制造业和建筑业两个行业非正规部门均存在较强的后向关联效应,因而对就业的间接贡献高于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非正规部门;③各行业非正规部门产出变化对就业的间接贡献主要集中于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在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居民服务其他服务业等行业的表现不容乐观; ④动态来看,样本期内5个行业非正规部门产出变化对就业的直接和间接贡献均呈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开展非正规部门核算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非正规部门概念的提出及其特征   2 0世纪 70年代初 ,国际劳工组织在其“肯尼亚就业考察报告”中首先提出了“非正规部门”的概念。该报告将那些没有被政府承认、记录、保护和管理的经济现象称为“非正规部门”。一方面 ,该部门为那些成千上万、缺乏生存手段的人提供收入和就业机会 ,堪称是企业家的孵化地 ;另一方面 ,它却逃避管理和监督 ,成了一个贫困、落后、危险、不卫生和非法雇用童工的广袤世界。在过去三十年间 ,许多国家特别是欧盟国家已对非正规部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尽管人们在何为非正规部门 ?它为何存在 ?以及它如…  相似文献   

13.
非正规经济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借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洪  程庆生 《统计研究》2004,21(7):27-4
一、国外非正规经济规模及特征非正规经济在各国经济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指出,发展中国家的非正规经济占国民经济比例远高于发达国家。在发达国家,非正规经济规模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5 % ,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高达33%。(一)发展中  相似文献   

14.
刘波  徐蔼婷 《统计研究》2018,35(2):109-118
随着非正规经济规模的扩张,非正规经济与正规经济之间的关联逐渐增强。本文结合我国非正规经济特征对国家投入产出表做进一步开发,编制出1992、1997、2002、2007和2012年5个年份的非正规经济投入产出表;然后采用Leontief逆矩阵及其结构分解技术对非正规经济的产出乘数效应和经济关联效应展开分析。结果显示:1非正规经济与正规经济之间具有紧密的经济关联,逐渐成为支撑正规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具有拉动增长的巨大潜力;2非正规经济内生发展机制、非正规经济与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的反馈机制和关联机制均有好转,说明非正规经济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渠道愈加通畅;3动态乘数效应、动态反馈效应和动态溢出效应对非正规经济产出增长率的影响在不同历史阶段存在差异,政府应采取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想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成为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提出了大量的转移思路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实施,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近几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趋缓,有的地区甚至出现了劳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农村出观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据推算,目前我县农村有三万劳动力充盈。农民自发寻求出路,利用血缘、地缘、人缘以及其它的关系,组成“南下大军”,浩浩荡荡奔广东、走福建,在这些“打工仔”、“打工妹”中,有的硕果累累,也有的“随波逐流”,扫兴而归。对于后者,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疏导,避免劳力资源的浪费。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对目前农村劳动力观状的分析,找出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探讨转移途径,从而走出困境,切实解决目前农村中这一潜在性、停滞性的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刻不容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为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为解决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一、发展小城镇,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城市规划法》,小城镇属于城市范畴。小城镇是指国家批准的建制镇。发展小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最终选择。我国农村人口近九亿,剩余劳动力达四亿多,实际投入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才二亿多,如何将剩余劳动力发挥其巨大的劳动潜能,使其得到合理的安排,给其出路,最直接的办…  相似文献   

18.
李宁辉 《统计研究》2003,20(3):30-5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第四部分第二节“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提出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一精辟论断 ,深刻地阐明了我国农村劳动力优化配置的重要性 ,并明确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农村劳动力优化配置的发展方针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2 0世纪 70年代末在中国农村实行的改革 ,给中国…  相似文献   

19.
非正规就业不是一个单独的概念,它和与其密切相关的就业、非正规部门、非正规经济、非法经济、非正规部门就业、体面就业等概念一起形成了一个概念体系。文章分析了非正规就业概念体系提出的过程,在经济学视域下对非正规就业概念体系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20.
黄敏 《山西统计》2003,(10):35-36,42
本文对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