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唐元鹏 《领导文萃》2014,(14):91-94
正"顾命"一词出自尚书《顾命》篇,讲的是,周成王将死,恐怕太子钊不能胜任,命令大臣召公和毕公辅佐太子。在中国古代的君权政治中,存在这样一个悖论:小皇帝年幼无法统治帝国,最常见的就是这种"顾命大臣"体制,帮助小皇帝完成过渡。但这时候,问题就来了,顾命大臣要么是皇帝宗室,要么就是朝廷重臣,在先帝时便掌握大量政治资源。尽心辅佐者有之,飞扬跋扈者有之,直接废小皇帝的亦有之。在2700年的历史长河中,小皇帝与顾命大臣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从没中断过。  相似文献   

2.
正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杀,大明覆亡。在最后的日子里,崇祯这个刚愎自用、极爱面子的皇帝,曾为挽救江山社稷做了最后的努力:他放下皇帝之尊,去哀求大臣和亲戚们捐款,给防守北京城的士兵发军饷。崇祯发出捐款号召后,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来到户部,热泪长流,捐出了自己毕生积攒的400两银子。崇祯得知后,马  相似文献   

3.
姜钦峰 《领导文萃》2010,(3):137-139
乾隆十七年,皇太后60寿诞的万寿恩科,殿试结束后,主考官照例将前十名考生的试卷上呈皇帝,等待钦点状元。评卷大臣们一致推秦大上为一甲一名,但最终结果还得由皇帝亲自定夺。秦大士是南京上子,自幼聪明好学,10岁便能写诗作文,23岁考中举人,而且写得一手好字,的确才华横溢,  相似文献   

4.
鸣弓  彭本 《领导文萃》2006,(2):128-132
太上皇,是皇权政治的特产。辞书的解释是:皇帝的父亲,也叫太上皇帝,简称上皇。不过,第一个被称为太上皇的秦庄襄王,却是死后由其子秦始皇追尊的;其后,汉高祖刘邦亦尊其父太公为太上皇。这两个早期的太上皇,和后来的由皇帝而太上皇的那种情况有别。由皇帝而太上皇,用当代政治语汇说叫“退居二线”吧。皇帝宝座之极具诱惑力,可借用毛泽东的诗句来表述: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坐上去诚然不易,而下来也非常之难,要么病死于龙榻,要么被另一个“英雄”武力赶下台;活着能让出皇帝宝座——哪怕是让给自己的儿子,毕竟很难得。权迷心窍如唐宣宗,大臣请他早…  相似文献   

5.
崇祯皇帝是个亡国之君。但他很有明君色彩:不好色.私生活不仅检点。而且简朴:但他喜欢杀人,对犯了错误的部下,更是从不轻饶。袁崇焕的下场,三百年之后还让人寒心。崇祯不仅杀了袁崇焕,对其他能臣也猜忌颇多、非常苛刻。例如“五省总督”陈奇瑜招抚义军失败.把责任推给了几位无辜的官员.崇祯不分青红皂白就把那几个倒霉蛋抓了.还抓了五十多个“共犯”,其中包括陕西巡抚.被充军到了广西。有人看不下去了,向崇祯揭发了陈奇瑜.他又把陈奇瑜也充军到了边疆。还好.没动刀子。  相似文献   

6.
墙文化谈屑     
正墙文化是中国人精神食谱上的一道主菜。与墙相关的防御思维、等第观念、风水思想、审美情趣等,内涵太过丰富,墙的作用实在是大。墙与天子、王公大臣的尊严有关,是身份的象征。到后世,皇帝有皇帝的宫墙,王公大臣有王公大臣的府墙,土豪有土豪的宅墙,穷人有穷人的篱笆墙,各有各的墙,黄瓦朱墙、青瓦白墙,  相似文献   

7.
正崇祯皇帝上台时,官场早已贪污腐败成风,几乎没有一个官员清廉,崇祯希望整顿官场,一边严厉打击贪污受贿行为,一边以身作则,自己勤俭节约,穿带补丁的衣裳。户部给事中韩一良看着这一切,敏锐地感觉到,这个时候如果向皇帝靠近,一定会升官发财,前途无量。而向皇帝靠近的最好方法,就是和他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一起反腐。  相似文献   

8.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恰逢甲申年。这 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克紫禁城,崇祯皇帝吊 死煤山;一个多月后,李自成在山海关被满汉联 军击败,返京,匆匆在武英殿登上皇帝宝座,旋 即撤出北京,次年五月,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小  相似文献   

9.
崇祯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题即一悖论。按照一般的常识,励精图治的总是那些圣明的帝王,如唐宗宋祖,秦皇汉武,康熙乾隆。而亡国之君,不用说,那自然要么昏庸,要么残暴,要么糊涂,要么就是兼具三种特色的扶不起的刘阿斗式的人物,因此,将崇祯定位于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就好像  相似文献   

10.
<正>1627年,虚岁18岁的朱由检改元登基,开始了明朝政权的最后一个时代——崇祯时代。17年后,正当盛年、精力充沛的35岁的崇祯皇帝却用一条白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强大一时的明帝国也随之倾覆。崇祯是少见的得到后人不少同情的亡国帝王,《明史》即赞叹崇祯勤  相似文献   

11.
千里马     
冰焰 《领导文萃》2008,(15):92-92
千里马是大臣从草原上找来献给皇帝的,皇帝对千里马很满意,特地为它量身定做了一辆新马车。  相似文献   

12.
君臣之间     
周怀宗 《领导文萃》2007,(11):99-100
君臣之道,其实是人间最难。做臣子的太聪明了不行,所谓功高震主;做皇帝太聪明了也不行,所谓人至察则无徒。诸葛亮对幼主阿斗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所以最终遭阿斗忌惮,功败垂成。崇祯皇帝对臣子太讲规矩,明察秋毫,凡错必罚,所以最终众叛亲离。其中微妙,端的存乎一心。不过,倘能运用得好,必然成一代名君或千古名臣。  相似文献   

13.
张鸣 《领导文萃》2008,(5):108-110
无论是在皇帝还是大臣的眼里,宦官,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太监,不过是伺候人打杂跑腿的下人差役,由于所伺候的对象是皇帝,或者皇族的王爷,在没有皇帝之前是周天子或者诸侯,这些享有众多妻妾的人,恰好对自己的性占有权特别在意,或者特别没有自信。所以,这些伺候人的人,被摘掉了命根子,成了阉人。  相似文献   

14.
明朝万历帝爱财,史家已有定论。即使在这位享国四十八年的皇帝健在时,手下一些不怕死的大臣如雒于仁在奏折中亦直言不讳地指责他贪财好货。  相似文献   

15.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11,(19):92-94
清军入关之初,多尔衮就一直密切关注着一个人的下落:崇祯太子朱慈烺。因为崇祯皇帝既死,太子是残明势力最名正言顺的旗帜,有着巨大的号召力。明朝灭亡这一年,十六岁的太子逃出宫中,为农民军俘获。李自成封他为宋王。后来李自成败走,带他出城南下,遂不知所踪。多尔衮深知,崇祯的皇子或者其他男性至亲,都有可能为反  相似文献   

16.
马渭源 《领导文萃》2009,(15):105-107
有人说在南京建都的王朝都短命,这魔鬼般的咒语一直缠绕着朱元璋及其大明的开国大臣们……在众多的不利因素下,为什么大明帝国最初还是将都城定在南京?  相似文献   

17.
正崇祯皇帝是个亡国之君,但他很有明君色彩:不好色,私生活不仅检点,而且简朴;但他喜欢杀人,对犯了错误的部下,更是从不轻饶。袁崇焕的下场,三百年之后还让人寒心。崇祯不仅杀了袁崇焕,对其他能臣也猜忌颇多、非常苛刻。例如"五省总督"陈奇瑜招抚义军失败,把责任推给了几位无辜的官员,崇祯不分青红皂白就把那几个倒霉蛋抓了,还抓了五十  相似文献   

18.
我有个信佛的朋友,每次去寺庙烧香都要烧4根,而不是通常的3根,他的理由是“多烧一根,好让菩萨觉得我特别,格外记得我”。大臣之拜皇帝,那份善祷善颂,绝不亚于信徒之拜菩萨,他们当然也希望皇帝和自己的关系与众不同.好让自己得到格外多的关照和好处。  相似文献   

19.
崇祯的遗诏     
眭达明 《领导文萃》2010,(20):109-112
<正>古代的皇帝死后,按照惯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布遗诏,对身后事作出交代和安排。所谓遗诏,顾名思义,就是皇帝临死时所写的诏书。遗诏一般都是皇帝亲自所写。但在明朝,却常常是在皇帝死后由大臣主持起草的,遗诏写成的时候,皇帝早已命归西天,其内容和皇帝本人的意愿实际上没有多大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下级向上级领导邀功争宠,现代社会有之,古代社会亦有之。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八月,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同年九月,唐太宗与群臣当面议定长孙无忌等人的爵位食邑,命陈叔达在宫殿下唱名公布,顿时引起诸将争功,纷纭不已。官员向皇帝邀功争宠,直接牵扯到皇帝对大臣物质利益的分配问题。分配不均,轻则影响官员之间的和谐与团结,重则危及皇帝宝座能否坐稳与社会的安定。探究一代圣君唐太宗在处理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