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松 《领导文萃》2009,(2):131-134
张艺谋拍了一个系列公益短片.主题叫做“知识改变命运”。这话抽象说来应该是不错的,我们常常引用的培根说的就是这事儿。知识就是力量,力量就可以改变命运。然而,知识怎么就改变了命运?什么知识,改变谁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困难是暂时的,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要努力学习,自立自强,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相似文献   

3.
小张结婚,单位里的人都前去祝贺。小张准备了一个留言簿,请到场的客人在上面写几句祝贺的话。小陈第一个提笔,写下一句“早生贵子”,大李接着写“举案齐眉”,老刘随后写下了“白头偕老”。轮到魏局长了,只见他走上前去.大笔一挥,龙飞凤舞地写了一行字。在场的人一看,都忍俊不禁。原来魏局长写的是:“同意以上三人  相似文献   

4.
筱陈 《领导文萃》2011,(7):127-128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一句广告语。“最好”与“更好”是有区别的,“最好”说明它已经尽善尽美了,或者是达到顶峰了;更好,说明它还有差距、还有瑕疵,还有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还有一句广告语叫做“山高人为峰”。既使你已经站立于顶峰,也还是有差距,这个差距取决于人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知识改变命运。”客家人重视读书,刘克平从小也是如此深信。如今成为东莞市桥头镇宣传教育文体局副局长的他,正在主导一项“文化消费补贴计划”,向全镇低收入家庭送书赠报,每户补贴约500元。  相似文献   

6.
春节前夕,我去拜访中学语文老师翁先生,他正在写春联,有一幅上联是“和”,下联是“顺”。这个教育世家的几个子女认为上下联各一字,贴在大门上少了点浓浓的节日氛围。他的小女儿对我说:“我老爸过去常讲,汉语四字句最有力,从《诗经》开始就多为四字句,如今白话文往往还沿用四字句,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有句诗“一阔脸就变”,说的是有些人身份贵了,地位高了,便“贵人多忘事”,不认得以前的人和事了。笔者吟诵这句诗,偶有一得:当前企业的重负卸不掉,农民的担子减不轻。与某些公仆的“一阔脸就变”很有些关系。  相似文献   

8.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一句简单的诗句,却道出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辛勤耕耘。“办优质教育,创一流学校”,早日把襄城县丁营乡打造成中原教育强乡,这是襄城县丁营乡中心学校校长孙会生目前最迫切的愿望。襄城县丁营乡中心学校,负责全乡的教育管理和业务服务工作。目前,丁营乡中心学校辖1所中学、7所小学,教师230余人、学生4300余人。  相似文献   

9.
谷桂林  陈玺 《决策探索》2008,(11):76-81
大学生就业——一条相对合理的人才向上流动的通道,照亮了诸多秉承“知识改变命运”理想的大学生的现实,成为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全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让我逐步成长为一名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在这个知识改变命运的新时代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国家对教育更加重视了,对教育的投入更是毫不吝啬。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班班通”工程的建设,真正实现了“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教育发展思路。让我们也享受到了各种先进的教育资源,我们也会制课件了,也会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了。我们的课堂也活跃起来了。  相似文献   

11.
过河要拜桥     
钟芳 《决策探索》2014,(7):44-44
有一句成语说“过河拆桥”,意谓受人帮忙,事成之后忘恩负义,这是不懂得感恩图报。如果我们能够“过河要拜桥”,这即是知恩报恩,是给予他人应有的回馈也。  相似文献   

12.
一周声音     
我们应当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向上流动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让所有人都能够怀有一个“中国梦”借自身的才华和拼搏。改变命运  相似文献   

13.
田梦 《领导文萃》2007,(7):152-152
问题154:“戴高帽子”是一句俗语,源出唐代李延寿《北史熊安生传》。是指凡是受人恭维或恭维别人,都称之为“戴高帽子”。你若作为管理者,请就给下属常“戴高帽子”好不好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4.
叶延滨 《领导文萃》2007,(6):166-167
读纪伯伦的文集,跳人眼帘一句话:“忘记是自由的一种形式。”这句话让我停止阅读,进人思考。也许我说得过于正式了,这种正式是因为它让我想到另一句同样精彩却意义迥然不同的话。那句话是列宁说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句话是列宁在哪本书里讲的。我不清楚,  相似文献   

15.
读书与思想     
晓海 《领导之友》2009,(6):37-38
西方哲人帕斯卡有一句名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自从书籍诞生后,读书就成了一种能够对人这根“芦苇”的思想产生影响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6.
石破 《领导文萃》2007,(12):69-74
跟很多农民领袖一样,识字不多的陈永贵是个热衷创作格言的人,他创作的最著名格言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其影响力之巨大,堪同朱家鼎的那句“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相媲美。  相似文献   

17.
2008年的尴尬     
2008年有句流行语:“中国有富翁阶层,无上流社会。”中国的“富豪榜”简直可以看做司法机关的调查名单,光是有钱,精神品格却不“上流”,是社会的尴尬。在一个最有钱的现代社会,一场钱的风暴竟让世界头号金融帝国塌了半截,是世界的尴尬。这并非全是钱在惹祸,而是人祸。日前美国科学家断言:“2013年北极无冰。”那将是地球的尴尬,看似天灾,实则也是人作孽。俗云:“天作孽犹可为,人作孽不可活。”  相似文献   

18.
万晨 《领导文萃》2009,(18):74-78
金正日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见过金正日的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认为,金正日“既冷静又开朗,而且还不时地开一句玩笑,头脑非常精敏”;韩国前总统金大中评价说,金正日“思维敏捷、不固步自封,且具有亚洲人的、儒家的、讲道德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曾受国人广泛推崇的“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的“三老”作风,如今却受到所谓“新思维”、“新理念”的荡涤与责难:老实与“无用”划上了等号,说实话常常招致上级不满甚至批评,办老实事反被人讥为“头脑不活络”,等等。荣辱观的错位,使乐做“三老”的人好似珍稀动物大熊猫显得越发“金贵”起来,因而重庆的那位农妇熊德明仅仅因为向温家宝总理说了几句工钱难讨的话就被视为“英雄”,甚至被央视评为“年度经济人物”。由此可见.如今践行“三老”作风是何等的不易!  相似文献   

20.
官场有句顺口溜,叫做"跟对人,办对事,说对话"。这是官场很经典的一句话,可以称得上官场潜规则之一。有人甚至认为.这三个短句的排序还说明,"跟对人"比"办对事"更重要。现实可能有些官员会发现,身边很多老实人,事儿是办对了,可是因为没有“跟对人”,总是仕途不得志,郁郁寡欢,还真应了那句,“跟对人”比“办对事”重要。究竟应当如何看待“跟对人”的官场文化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