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总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根本宗旨是民族平等、团结、自治、发展。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主题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2.
坚持以邓小平民族理论指导民族地区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坚持以邓小平民族理论指导民族地区工作 ,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实行真正的民族平等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积极推进民族法制建设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3.
《民族论坛》2011,(5):23-23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快速发展、持久繁荣的牢固社会基础,是不断实现、发展、维护和巩固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条件。团结固则百业兴。近年来,湖南省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把中央关于民族  相似文献   

4.
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民族问题具有多重属性,既表现为经济问题,也表现为政治问题,还表现为文化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可能认为是"政治化"或"文化化".民族问题的"一个发展三个关系"的论述表明,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最根本的方面是促进民族发展,实现民族进步和共同发展;协调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  相似文献   

5.
高桂芬 《民族论坛》2007,3(6):40-4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斗争中积淀下来的支持和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人格力量。民族院校要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主要是指爱国主义真挚感情,团结统一的民族意识,胸怀大志、艰苦创业的抱负以及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高尚品德。  相似文献   

6.
《民族论坛》2011,(7X):109-112
<正>中国共产党辉煌历史90年,谱写了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跟党走,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壮丽篇章。社会主义中国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发展、繁荣归功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以及在该理论指导下制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民族政策;归功于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众志成城建设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7.
<正>民族政策法规是规范人们处理民族问题、调整民族关系的行动准则,是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进步和祖国统一、政权巩固的根本保障,是民族工作的坚强后盾。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时期,要确保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实现,必须下大力气继续完善和落实民族政策法规。  相似文献   

8.
通过学习2009年9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促进民族和谐发展是60年来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核心理念。本文主要从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各项具体民族政策入手,来论述民族政策与民族和谐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六个基本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问题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和现代化发展。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如何妥善应对和及时处理好民族关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向前发展,是一个必须努力解决好的重大问题。民族关系所体现的平等、团结、互助就是和谐社会所要实现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平等的民族关系体现了各民族间地位和权利的同等性,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平等地享有宪法所赋予的各种公民权,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是和谐社会所要求的诚信友爱的体现。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有利于各族人民增进了解、互相帮助,营造和睦的社会氛围。因此,我们要把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与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建设统一起来,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民族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实质是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民族问题关乎国家统一,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我国现阶段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在我国民族关系上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三个离不开";"三个离不开"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矛盾基本上是人民内部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原则,等等.  相似文献   

12.
民族认同理论是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多个学科领域研究探讨的重点话题,其在促进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是新形势下爱国主义理论的拓展和创新.民族和认同两者的概念探讨出民族认同的概念及双重属性;民族认同可划分为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历史认同、政治认同四个层次.重视民族认同理论,对解决中国当前民族问题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各民族共生共荣发展提供了现实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3.
李大健 《民族研究》2006,30(4):1-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发展我国和谐民族关系的催化剂,因为其鲜明的平等特征、巨大的联结功能和激烈的竞争机制,促进了民族间的真正平等、密切联结和友好竞争。我国民族政策的最高价值标准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进步、和谐,基本价值原则是维护和确保国家和谐统一,价值出发点是符合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和完善我国和谐民族政策,应按“三个代表”要求,努力在促进少数民族发展先进生产力方面下功夫,在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事业方面下功夫,在确保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对提高各民族素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非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不断融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潮,在城市定居下来,成为城市居民中新的群体,非民族地区的城市民族工作,也因此成为摆在民族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一、非民族地区城市民族居民的类别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  相似文献   

15.
论民族意识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讨论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意识的概念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民族认同意识对民族关系的正负面影响。认为民族认同意识的积极作用可以促进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和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民族认同意识的消极作用则会阻碍民族关系的正常发展。因此必须将民族认同意识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度”内。所谓“度”,就是民族认同意识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的分界线。要维持这个度,首先必须将民族认同意识过分强烈的民族成员与民族认同意识一般的民族成员分别开来:其次,确定这种过分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对本民族或本国家是否产生负面影响;再次,逐步消除对本民族和本国家产生负面影响的民族认同意识;最后,国家范围内民族平等团结氛围的营造。  相似文献   

16.
和谐的民族关系、良好的民族社会秩序是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以信任、互惠规范和关系网络等形式存在的社会资本能够增强民族地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为民族内部和谐稳定提供良好的社会规范与秩序,为民族区域自治提供参与网络.通过民族间的信任与合作,巩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互助、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从而确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7.
《民族论坛》2014,(6):7-8
正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民委成员单位积极努力,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着力改善民族兄弟的生活水平,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民族关系和谐,团结进步,但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跟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民族工作任重道远。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提高民族兄弟的生活水平,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分内之事,是民委成员单位分内之事,民族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相似文献   

18.
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指民族交往和民族矛盾状态所涉及的领域和方面.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这四个要素之间是辩证关系.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实现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理论是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还原了以人为本的民族文化本质 ,同时还从内容和形式上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涵。民族文化的时代特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其民族性团结性大众性和时代性展示了光辉的发展前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发展民族文化必须抓好观念转变、科学规划、设施建设、活动开展、人才培养、古籍整理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到日程。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将在多个层面推进民族关系的和谐,成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保障。各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的存在,民族地区大量贫困人口的存在,都使得民族地区的民生问题更加凸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符合民族地区发展需要,可强化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基本保障,为民族关系和谐提供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