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四,意气风发的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国号大明。从一无所有的小和尚,到登上大明王朝开国皇帝的宝座,朱元璋仅仅用了17年的时间,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众多的杰出人才,这使得他在元末明初动荡的社会中迅速地脱颖而出,并最终走向成功。细细分析,朱元璋在用人方面,在立国前后呈现着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老荒 《领导文萃》2007,(8):64-67
一个托钵流浪的小行僧投奔农民起义军,一刀一枪拼天下,十六年时间竟拼出个皇帝来。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四十岁的朱元璋在应天府登上了大明开国皇帝的宝座。“国之大事,莫大于置相”。  相似文献   

3.
纵观中国历史,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莫不与吏治的清浊息息相关。吏治不明,则政通人和,国家兴旺;吏治昏浊,则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因此,历代开明的统治者无不把整饬吏治作为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来抓。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一、深刻汲取历史教训,反复灌输民本思想和廉政思想 作为一名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而登上明朝皇位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深知元朝灭亡的原因,深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深切地感受到王治腐败的危害性,因而也就深刻地汲取历史教训,惟恐重蹈元朝灭亡的覆辙。他即位后,多次利用各种议政…  相似文献   

4.
游宇明 《领导文萃》2014,(17):40-42
正在明代,朱棣应该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一生五征蒙古,收复交趾,在东北、西北设立军事基地;他兴修水利、疏浚大运河、鼓励垦荒,派郑和数次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然而,少有人知道这个堪称优秀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个"大演员"。开国皇帝朱元璋一向对太子朱标不满  相似文献   

5.
马渭源 《领导文萃》2009,(15):105-107
有人说在南京建都的王朝都短命,这魔鬼般的咒语一直缠绕着朱元璋及其大明的开国大臣们……在众多的不利因素下,为什么大明帝国最初还是将都城定在南京?  相似文献   

6.
祸起细节     
孟莎 《经营管理者》2014,(10):111-111
蓝玉是明朝开国将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但这个人恃功骄纵、恣意横暴,渐渐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虽然如此,但朱元璋看在他是开国重臣的面上,并未打算深究。可后来,他的言行逐渐令朱元璋深感不安,便以“谋反罪”将其逮捕下狱,并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受其株连被杀的官员约一万五千人,酿成明史上著名的“蓝玉案”。  相似文献   

7.
岂是刑场     
段志强 《领导文萃》2013,(13):88-90
明太祖朱元璋定鼎南京,开基立业,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人才缺乏:曾在元朝做官的人不愿服侍新朝,隐逸在山林的读书人又对这位暴发户皇帝没有好感,至于那一群开国功臣,不但武多文少,而且不易驾驭,都不是治国安邦的理想人选。朱元璋网罗人才的手段以恐吓为主。避居上海的秦裕伯不愿出仕,皇帝亲笔写一道手谕给他:"坚守不出,恐有后  相似文献   

8.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讨过饭,打过仗,从一个马弁干起,最后得了天下,对人情世故的了解相当透彻。他当然明白自己给官员定的“工资”不高,所以,在地方官上任之前,他经常要找他们谈一次话,讲讲如何正确对待低“工资”,如何抵制贪污受贿的诱惑,他会给自己的部下算一笔很实在的利害关系账。  相似文献   

9.
在政治市场中,人与人之间因利益的互动而出现了错综复杂的政治定律,其中有一个政治定律必须引起领导者高度重视,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对官员进行廉政教育时所说的"新官堕落定律"":没想到刚刚提拔任用的时候,这些人既忠诚又坚持原则,可是让他当官当久了,全都又奸又贪。"2011年是我国市县乡村四级换届的关键年,随着  相似文献   

10.
杜七 《领导文萃》2009,(21):51-54
朱元璋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缺乏想象力的皇帝了,从来没有人围绕着他而编造过什么香软情浓的绯闻轶事。但同时,朱元璋恐怕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大胆的皇帝了,没有谁曾像他那样,试图以一己之力。去改造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11.
走近王振爽     
陈高潮  陈旭 《决策》2010,(12):I0022-I0023
说明酒 如数家珍 “明光酒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赐名的,酒厂是由解放初期四家小作坊合并而成的,多位国家领导人都曾视察过明光酒厂”。说起明光酒文化的这段历史渊源,今年48岁的安徽浙江商会副会长、滁州市浙江(温州)商会会长、明光酒业集团董事长王振爽如数家珍。  相似文献   

12.
祸起细节     
蓝玉是明朝开国将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但这个人恃功骄纵、恣意横暴,渐渐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虽然如此,但朱元璋看在他是开国重臣的面上,并未打算深究.可后来,他的言行逐渐令朱元璋深感不安,便以“谋反罪”将其逮捕下狱,并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受其株连被杀的官员约一万五千人,酿成明史上著名的“蓝玉案”.  相似文献   

13.
朱元璋之问     
朱声敏 《领导文萃》2014,(12):72-76
正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位皇帝,几百年来,他由乞丐登上皇位的传奇被人们津津乐道,他用严刑峻法惩治贪官污吏的历史更是被人们广为传诵,至今粉丝遍布华夏。然而,在朱元璋时代,贪官污吏却杀了一个,站起来一批,始终前赴后继、延绵不绝,以至于晚年朱元璋曾非常懊丧地说:"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朱元璋这个问句在历史上相当有名,我们姑且称它为"朱元璋之问"。  相似文献   

14.
正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始终不忘自己的布衣出身,当代人喜欢把他这种布衣情结描绘成草根文化与帝王文化两者复杂的结合。到了他子孙为帝时,属于草根情结这一部分便自然消退了。我们可以先考察一下,朱元璋在洪武初年是如何表述自己这一布衣情结的。朱元璋在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即位的诏书中,强调自己"朕本淮右布衣"。他在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颁布《皇明祖训》时,叙述自己的经历:"朕幼而孤贫,  相似文献   

15.
朱元璋从当上皇帝的那一天开始,就一直盘算如何巩固政权,永享国祚。立国之初,百废待兴,但重中之重的仍是这个问题。他首先杀掉宰相胡惟庸,并因此永远废除中书省,并诏旨“自此有敢议设宰相者,杀无赦”。在朱元璋看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对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评价是三句话: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自王莽改制,天下大乱,刘秀随大哥刘揭竿而起,到他当上皇帝,仅用了3年时间(公元22—25年),继之仅用11年时间即翦灭群雄,削平地方割据集团,铲除敌对分裂势力,最终完成东汉帝国的统一大业。作为开国皇帝,这一建国速度在中外  相似文献   

17.
朱元璋虽是农民出身,但当了皇帝后,身边服侍的人也多了起来。有一位姓杜的剃头师傅,专门负责给朱元璋打理容颜。这一天,杜师傅为朱元璋修指甲。事毕之后,他把剪下的碎指甲小心翼翼用纸包好,揣进怀中。朱元璋看在眼里,问杜师傅意欲何为。杜说:“指甲出自皇上圣体,岂敢狼藉?卑职将携回家去,谨慎地珍藏起来。”朱元璋斥道:“你胆敢欺我,你为朕修了十几年的指甲,难道都珍藏起来了吗?”杜答:“回皇上,卑职全都藏起来了。”朱元璋命锦衣卫看住杜师傅,再派人到杜家去取指甲。少顷,使者从杜家捧了一个红木匣子回来,只见里面全是碎指甲。使者说:“这个指甲匣子供在佛龛上,匣前摆着香烛敬奉。”朱元璋顿时大喜,当下,就赏了杜师傅一个太常寺卿的官职,相当于今天的中央机关事务局局长。剃头匠陡升为正部级高官,仅因为收藏了指甲,不要说用今人的观点。就是放在明代当世来看,也是一种令世人瞠目的“异典”。  相似文献   

18.
陆永健 《领导文萃》2014,(13):124-126
正戊子春,重游浦城匡山。匡山因"四周奋起,而中窊下,形似匡庐"而得名。元朝末年,刘基等"浙西四贤"结庐匡山,他们在此著书立说,关注民生,纵横天下,后来辅助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成为一代开国名臣。匡山也因此名扬天下。刘基工诗文,备受世人推崇。《明史》说他:"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刘基曾在匡山驻留较长时间,赋有大量诗文,最著名的是《苦斋记》。《苦斋记》记述了他在匡山住苦  相似文献   

19.
<正>"罢孟"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坐在便殿读《孟子》。和所有皇帝一样,朱元璋也提倡孔孟之道,但是说实话,对于《论语》、《孟子》这些经典,他并没有系统研读。如今天下已定,他也有兴致来阅读一下原典。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  相似文献   

20.
胡长明 《领导文萃》2008,(21):61-66
对朱元璋研究得比较仔细 1964年5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