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思想与"生态环境再生产"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本兴 《学术交流》2006,42(6):64-67
马克思“再生产自然界”思想是建立在科学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基础上的,他们认为人与自然本质上是双向依赖、双重建构的物质变换关系,“人化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正和表现,“再生产整个自然界”是“人和自然的统一性”历史发展的必然。生态环境既是消费的对象又是生产的对象。生态环境再生产是人类全面生产活动中一种重要的生产形式。研究并建构生态环境社会再生产理论对于社会再生产理论和生态环境理论的完备,对规范生态环境的治理、开发、改造等工程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在《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那篇短文中,提出了“速度型”再生产模式和“结构型”再生产模式的问题,但未展开论述。本文是对“结构型”再生产模式的初步探讨。再生产结构的三次大变化所谓“结构型”再生产模式,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技术条件、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等质态不断发生变化的再生产类型。它是相对于“速度型”再生产模式而言的。后者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只发生速度、产量、产值等数量的变化。人类社会经济史表明,社会再生产运动迄今已发生三次重大的结构性变化。第一次:从原始的“渔猎采集经济结构”过渡到古代的“农牧手工业结构”。原始社会  相似文献   

3.
“诚信”二字是我国目前谈论较多的话题 ,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对诚信的内涵 ,诚信对现代企业的重要意义 ,信誉危机的根源及在当今社会努力营造诚信的氛围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为现代社会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与企业注重“诚信”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实现中国农村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对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具有深远意义。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探讨。一、实现农村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指导原则马克思曾经对农业生产的本质特点作过这样的精辟论述:“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他还说:“在所有再生部门都有再生产,但是这种同生产联系的再生产只有在农业中才是同自然的再生产一致的。”在这里,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农业生产领域内的经济再生产和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女权运动在理论范畴方面已有很大发展,对此作一探讨很有必要。在讨论中主要出现的有“夫权”、“再生产”和“意识形态”这三个概念。夫权和再生产概念主要用来说明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作用下妇女受压迫的特点。意识形态概念提出了妇女受压迫是否归根于意识形态领域以及与此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垃圾分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对建设“无废城市”具有重要意义。以垃圾分类为背景,在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改进中加入《固废法》、垃圾分类实施方案的解读、垃圾分类商业模式的比较、实施垃圾分类后对于主要固废处理工艺的影响,以及垃圾分类课程设计的强化,达到增强学生垃圾分类意识、树立“无废城市”建设理念、开阔学生专业视野、激发学生科研兴趣的目的,使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满足垃圾分类建设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副业生产是我国农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副业生产的存在和发展,是同农业生产的特点相联系的。马克思说:“经济的再生产过程,无论其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总会在这个范围(农业)內,与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错着。”①  相似文献   

8.
杨平 《社会》2002,(4):45-45
凡是到过美国的人都会惊奇于美国的干净。我和老伴旅美数年 ,从东到西 ,从南到北 ,涉足城市乡村 ,工厂学校 ,所到之处无不窗明几净 ,衣领不黑 ,皮鞋无尘。其实 ,美国不但是个经济超级大国 ,也是一个垃圾超级大国 ,每年产生的垃圾废物多达2.1亿万吨。如果不是处理得当 ,怎么得了?原来美国早已实行了垃圾回收制度 ,人们十分自觉将垃圾按不能回收和可回收两类分开。前者主要是生活垃圾 ,如瓜皮果壳尿布骨头之类 ,一般用深色垃圾塑料袋盛装 ;后者是罐头盒玻璃瓶废旧报刊书籍之类的可再生物资 ,用浅色塑料袋或纸袋 ,定期放于路边由垃圾车运走…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对吉林省农村垃圾治理现状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综合阐述吉林省农村垃圾主要来源、分类,现行垃圾治理模式、组织方式,以及村民垃圾治理的观念、态度,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围绕“治理理念”、“治理技术”“机构设置”、“法律法规”四个方面,提出在我省具有可行性的“整体性治理”模式,以期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垃圾污染、生活垃圾资源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我认为“家庭的本质归根结蒂是人口生产关系”的提法不够确切。因为维持生命的延续和人类的延续是人的自然属性的表现,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只是人的一种天性,而家庭则不仅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的因素,而且包括了人的社会属性的因素。家庭又是个历史范畴,人类在远古时期不存在家庭的时候,也存在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出现家庭只不过是更有利于抚育后代,所以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与家庭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不应该把人口生产关系视为家庭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飞渔 《青岛画报》2005,(6):52-53
消费产生垃圾,照理,垃圾是不洁之物,人人见而避之,闻而躲之.将如此污秽的东西作为"食物"实在闻所未闻,振聋发聩.我们要说的当然不是真正的垃圾,而是"垃圾食品",这些食物虽无垃圾之形,却含垃圾之实,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比作"垃圾"很贴切.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认为,19世纪工业资本主义作为“生产社会”,不仅代表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更意味着资本作为生产关系,再生产了工人对资本的依附性。但生产社会并不是一个自足体,由竞争规律的强制所导致的低收入和充分消费之间的悖论,使再生产遇到它的内在界限。为了克服这个界限,早期资本主义以帝国主义运动开启了对“外界”的内在化;在后工业社会中,又以构建“消费社会”来实现对“主体”的内在化,进而把整个经济过程都纳入资本内部。20世纪晚期以来,数字技术的应用使资本的内在化运动达到极致,资本主义进入“控制社会”阶段。在控制社会中,大数据技术不仅掌控了生产和消费的全部环节,并且以精神政治调节主体对资本的依从性,由此造成更严峻的生存异化。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资本对整个社会的吸纳既再生产了自身关系,也孕育了更深刻的危机。  相似文献   

13.
“祝福”习俗及其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燕  夏娅美 《社会》2007,27(3):92-92
民间习俗是理解一个社会与文化的重要信息库。本文通过对浙江绍兴地区岁末“祝福”习俗中各种文化象征符号的解读,从“成熟与收获”、“死亡与离别”、“终结与回归”三种文化图式上来分解“终结”这一时间概念所蕴涵的复杂意义。目的在于理解中国人“看”世界的一种方式,作为探讨文化生产与再生产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农业现代化,简言之就是用现代的工业设备和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武装农业。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农业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过程。马克思说:“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398—399页)农业再生产的这  相似文献   

15.
旅游活动就其本身来说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主要用来满足人们发展和享乐需要的生活消费活动。它在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处于消费环节,对于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以及其它各种消费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仅就旅游消费对现代劳动力再生产的影响作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劳动力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和内在要素。物质资料再生产从根本上决定着劳动力再生产,同时又受制于劳动力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物质资料再生产的规模和水平。而劳动力再生产过程实际上就是物质文化生活资料和劳务的消费过程,物质文化生活资料和劳务的数量与质量决定着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随着第三次科技革  相似文献   

16.
天下看点     
《东西南北》2013,(23):4-5
中国:台北的“垃圾不落地” 干干净净的台北人马路上,竟然很少看到垃圾桶,这真是奇怪。因为台北自1996年起推行“垃圾不落地”政策,取消了原先固定放置在小区门口的垃圾桶,改由垃圾车定时定点收垃圾。  相似文献   

17.
王胜利  伍玥 《社科纵横》2012,(6):123-126
文章对皮埃尔·布迪厄的制度思想从“场域”概念、法律、惯习和文化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布迪厄认为的“场域”实际就是“制度场域”,社会制度就是由一系列相互独立且相互联系的“子制度场”构成的;法律既是一定的规则、正式的制度和技术,是社会斗争行动的资源与框架,也是社会关系得以再生产的机制与媒介。非正式制度的惯习是持久的可转移的禀性系统。文化制度是体制化的文化资本,它以一种社会制度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马克思的“实践”与海德格尔的“操心”这两个重要概念及其所依附的“存在与时间”观进行的比较性研究 ,可以得出结论 :“实践”的时间性阐释是对“操心”的时间性阐释的原则包含与超越。马克思的时间理论倚重“将来” ,并不是《圣经》的翻版。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的开启 ,是一个实际的生存问题 ,不是可以当做逻辑的可能或目的论意义上的可能予以“证明”和“证伪”的。“过去”的意义在海德格尔那里 ,在于说明“天命” ,对于马克思则在于说明人是在“活的传统”中创造历史的。这一切总起来说明 ,从传统的时间、空间观中解脱出来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9.
臧运祜 《日本学刊》2006,(2):129-138
1938年12月,日本侵华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之后,为实现建设“东亚新秩序”的目标,近卫内阁决定设立“兴亚院”,作为决定和实施对中国占领区政策的总机关。本文主要运用日方的档案资料,考察了“兴亚院”的设置与正式成立过程,分析了该院的组织结构与性质,并简述了“兴亚院”成立初期在处理“中国事变”上取得的“业绩”,特别是成功诱降汪精卫集团。因此,可以说“兴亚院”是地道的“灭亚院”,它的存在,验证了战时日本“东亚新秩序”的本质,并为我们今天认识日本侵华历史提供了又一个“物证”。  相似文献   

20.
尚会鹏 《日本学刊》2006,9(3):129-140
本文分析了日本学者滨口惠俊的“间人”概念及其理论的特点与不足,从研究“人的系统”的角度,提出用“缘人”概念描述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作者从认知模式、情感模式、交换模式和主要群型四个方面简要概括了日本人人际状态的特征,认为“缘人”概念更能表述日本人际关系的神髓,更具有日本本土文化特色和与现有理论有更好的兼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