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汉牂牁郡地理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西南夷列传》说:“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按:巴蜀边境部族分作“南夷”和“西夷”,西夷为滇、邛都等地区,南夷为夜郎地区,今通行本《史记》此处作“西南夷君长以什数”惟《汉书·西南夷列传》录《史记》之文无“西”字,已有人说,乃后世抄《史记》误衍“西”字是也。)夜郎(南夷)地区在被汉兵征服之前,其境有数十部族,以夜郎君长为最大,其所以联结成为一个单位,当由于这些部族地域毗连且族属相同。《史记》载,汉使至南夷,夜郎君长多同说:“汉孰与我大?”即因夜郎联结数十部族,其众数万人,顾盼自雄而僻处一隅,不知汉之广大,故问:“汉与我孰大?”后世讥为“夜郎自大”,是从全国形势来  相似文献   

2.
《史记·吴王濞列传》云:“吴王之王,由父省也。”《集解》注:“言濞之王吴,由父代王省封邰阳侯也。”《索隐》注:“省者,减也。谓父仲从代王省封邰阳侯也。”并作如字读,误。按“省”当读为“眚”,二字古音相近,常通用。《书·洪范》:“王省惟岁。”《史记·宋微子世家》引作“眚”。《公羊传·庄公二十二年》:“春,王正月肆大省。”《左传》、《谷梁传》均作“眚”。《史记·秦始皇本纪》:  相似文献   

3.
今天一提丧家狗,都知道是比喻失去靠山,到处乱窜,无处投奔的人。丧读去声。据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黄山谷诗补注》中考证,此语原出《史记·孔子世家》:“累累然若丧家之狗”,据《史记集解》引王肃语及《韩诗外传》,本读平声,系指丧事人家之狗。黄庭坚《次韵德孺惠贶秋字之句》诗:“顾我今成丧家狗,期君早作济川舟。”  相似文献   

4.
乌蛮黑爨在巍山垅屿图山崛起,唐支持南诏统一六诏,建立了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唐册封南诏为云南王,南诏建都大厘城,南诏强大,在文化上有它的渊缘背景。我们研究南诏文化不能离开古滇文化和爨文化,必须从这个历史实际出发,才能找到南诏文化的根。本文试图从文化角度上论述南诏《德化碑》与滇、爨文化的渊缘关系。一、滇、爨、南诏夷汉文化渊缘在庄礄入滇和汉朝开发西南夷地区之前,本地区还没有汉民族居住,如史籍上所称的“南中昔盖夷越之地,滇濮、勾町、夜郎、帯唐侯王国以什数。编发左衽,随蓄迁徙,莫能相雄长。”后经庄礄入滇和汉…  相似文献   

5.
在先秦诸子中,荀况是第一个提出要“法后王”的。但是荀况的所谓“后王”究竟指的是谁?由于他没有给以明确的回答,所以历来争论很大。司马迁在谈到“法后王”时认为:“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史记·六国年表序》)唐人杨倞根据司马迁的“近己”之说,把“后王”解为“近时之王”(《非相》杨注)或“当今之王”(《不苟》杨注)。此后,虽然有人赞同这种说法,但也有表示异议的。清人刘台拱就认为:“后王谓文、武也,杨注非。”(《荀子  相似文献   

6.
1 战国时期赵国迁都邯郸的时间,《史记·赵世家》作赵敬侯元年(前386),称:“赵始都邯郸.”对于这个记载,历代学者并未提了异议,至明代董说撰《七国考》却产生了疑问,他在卷三《赵都邑》邯郸条说:“赵敬侯元年,始都邯郸.……按《史记·六国年表》:周安王之十六年,赵敬侯之元年.烈王之二年,赵成侯之元年.成侯二十二年,魏克邯郸,是年显王之十六年.二十四年,魏归邯郸.若敬侯已都邯郸,魏克其国都而赵不亡,何也?至显王二十二年,公子范袭邯郸,不胜而死,是年肃侯之三年也.意此时赵方都邯郸,盖肃侯徙都,非敬侯也.”  相似文献   

7.
《荀子》“制天命”新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苟子·天论》:“大天而思之,软与物言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聘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软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2凡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多年来,不少人认为:这段议论表现的是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思想。甚至有人认为“仅仅强调征服自然,而不注意顺应自然,不注意与自然相协调,是片面的观点”。①其主要根据是将“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理解为:与其推崇天而思暮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来富养而控制(或驯服、制服…  相似文献   

8.
贾谊《过秦论》云:“故周王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史记·秦始皇本纪》后附《过秦论》文,“王序”却写作“五序”。到底谁是谁非呢? 当从《史记》作“五序”,“王序”乃形近而访。《国语·周语上》云:“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  相似文献   

9.
秦汉时期,居住在西南地区——今四川西南部、云南、贵州以及广西西部广大地区的诸少数民族,统称为“西南夷”。 西南夷诸部族中,较为著名的有夜郎、滇、邛都、巂、昆明、徙、筰都、冉(马龙)、白马等等。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巴蜀“南御滇僰,僰僮,地近邛笮,笮马、旄牛”,就曾涉及西南夷地区的经济地位。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下》中写道:“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上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实之饶,南贾滇、僰僮,西近  相似文献   

10.
释“庸态”     
据《史记·屈原列传》,知《怀沙》为诗人绝笔。《怀沙》云: “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 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自汉·王逸《楚辞章句》以下,均失解。王逸云:“言邑里之犬群而吠者,怪非常之人而噪之也。以言俗人群聚毁贤智者,亦以其行度异,故群而谤之也。”又云:“庸,厮贱之人也。言众人所谤非杰异之士,斯庸夫恶态之人也。”后世治《楚辞》者多宗其说,无新阐发,实非。  相似文献   

11.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孔颖达《正义》引《竹书纪年》曰 :“平王奔西申 ,而立伯盘为太子 ,与周幽王俱死于戏。先是 ,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 ,以本太子 ,故称天王。幽王既死 ,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 ,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 ,① 携王为晋文公 (侯 )所杀。以本非适 (嫡 ) ,故称携王。”《竹书纪年》所叙周二王并立的史实 ,《左传》、《国语》和《史记》等史料中亦透露出骊山之难前周“二王并立”的信息。② 我们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与考古发掘的材料 ,梳理“二王并立”时期的史实线索和文化背景 ,对于研究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诗人的生…  相似文献   

12.
“隐宫”“隐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宫”之词首见于《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记秦皇始三十五年,“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史记·蒙恬列传》说,“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廖,世世卑贱”。究竟什么是“隐宫”?最早作出解说的似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文学,虽然不具有欧洲文学那样发达的史诗传统,却也具有相当的规模和体积。长江莽莽苍苍,黄河奔腾咆哮,大漠千里,南海浩瀚,辽阔的幅员是我国产生伟大文学的基础。诗经中《大雅》保留了周民族发展史的片断,这已经有较多的人论及。保存在《荀子》中的《成相》篇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由于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百家学说的充分展开,荀子对先秦哲学作了理论总结,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物之所以成。”(《天论》)这一光辉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基本特色之一,也是贯穿在《成相篇》中的主导思想。下引原文,由笔者分段,庶几见其体制、结构和思想。  相似文献   

14.
<正> 《渔父》里的“沧浪水”的地理位置,历代学者对此众说纷纭。西汉西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说:“潘冢道济,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司马迁将“苍浪之水”理解为《尚书·禹贡》中所写的“沧浪之水”。清代思想家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写道:“按汉水东为沧浪之水,在今均州武当山东南,渔父触景起兴,则此篇为怀王时退居汉北所作可知。”“沧浪之水,初夏涨则浊,秋杪水落则清。”(原文见王夫之《楚辞通释》卷七)  相似文献   

15.
近期笔者在搜集整理西汉时期民族史料过程中,发现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与《汉书》多有舛互之处,尤以年表为最。今就读书偶得录之数则予以考异或订误,但因资料缺乏,加之本人才疏学浅,其中错误在所难免,恳请方家不吝赐教。1.《史记》第1018页纵2横6、横7考异:“子军”,《汉书》第639页纵2横1作“于军”。订误:《史记·景帝本纪》:“中三年,……春,匈奴王二人率其徒来降,皆封为列侯。”《史记正义》:“《汉表》云中三年,安陵侯子军、桓侯赐、道侯陆强、容城侯徐卢、易侯仆、范阳侯代、翁侯邯郸七人,以匈奴王降,皆封为列侯…  相似文献   

16.
广州象岗大墓出土“赵眜”印,同时出土有“帝印”及“文帝行玺”等印。从“文帝行玺”可知,墓主是《史记·南越列传》所载赵佗之孙赵胡。因为《史记》明说:“胡薨,谥为文王。”这是汉廷的赐谥。可是尽管汉廷赐谥称王,南越还是自管自地称帝,这也可说明当时汉廷与南越的关系。《史记》所载文王是赵胡,墓中出土却只有赵眜的姓名印,这矛盾如何解释呢?我个人意见,眜即是《左传》昭公元年所载的昧。眜,《说文》释作“目不明。”昧,《说文》解释为“昧爽,旦明也,一曰暗也。”昧的本义应该是暗,昧爽即旦明,即今所谓黎明前的黑暗,是引申义。天色未明的  相似文献   

17.
《辞海》(修订本)沃沮条云:“汉武帝于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败满孙右渠后,在沃沮国地置玄菟郡。”这段文字中,有两处有误。其一,“满孙右渠”应是“卫满之孙卫右渠”之意,《辞海》误将“满孙右渠”作为一人之名。卫满,燕人,西汉初乘燕王卢绾亡入匈奴之机,率千余人奔朝鲜,被立为朝鲜王。事见《史记》卷115《朝鲜列传》,《汉  相似文献   

18.
作者从《国语》、《战国策》、《荀子》、《商君书》、《史记》等文献中,比较研究出楚怀王末年的庄之乱即越人之乱,《史记》记载的“东地兵”即越人军队,从而得出庄率领越人军队自楚王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杨伯峻《论语译注》将“畏”字译注为“害怕”,未能准确地揭示孔子言论的内涵。实际上,上古“畏”字除表“惧怕”之外,还可表“敬畏”、“敬服”。《广雅·释诂》:“畏,敬也”,《坛韵》:“畏,心服也”。《后汉书·梁统列传》“吏人畏爱之”,同书《孝明八王列传》作“吏人敬爱之”。《汉书·孔光传》引《诗经·周颂·我将》“畏天之威”,颜师古注为“敬天之威”。“畏”常常与“敬”连文,如《管子·明法解》“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敬”,《史记·鲁周公世家》“四方之民,罔不敬畏”。我们认为,上引《季  相似文献   

20.
《离骚》“诏西皇”抉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骚》:“诏西皇使涉予。”王逸《章句》:“诏,告也;西皇,帝少皥也;涉,渡也。……使少皥来渡我。”王逸还把“西皇”称为“圣帝”。对于王注,历代《楚辞》学者罕有异辞。王注一般说是不错的。问题在于,屈原“诏西皇”,口气是命令式的;诗人为何用此口吻来对待西方的上帝?据《山海经》,古有“群帝”,即不同氏族或部族崇奉不同的上帝。楚人的上帝为“东皇太一”。从屈原加工的民间祭神曲《九歌》来看,“穆将愉兮上皇”、“君欣欣兮乐康”,诗人对东皇不是极其虔诚、极其崇敬吗?为什么“诏”起西皇来了?诏,《尔雅·释诂》云:“导也。”《注》:“教导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