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请对方做某事和建议对方做某事这两种言语行为在日常交际中使用得较为频繁和常见,可是由于受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的影响,请求和建议具有不同的表达习惯和方式,不了解这方面的文化差异,会很容易导致语用失误认而引起交际受阻,下面笔者就这两方面的言语行为进行英汉比较和分析。一、请求(Requests)在英语里,如果说话人想请求对方做某事,一般不用析使句(hoperatives),而是大量使用疑问句(Inter·rogatives),如下面的例子:Willyoudasethedoc?W0ulyoutabon山e阿伯ge咖ase?Doyouwantosetthetablenow?w如小n’tyoubaho。yandstar…  相似文献   

2.
言语行为是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请求言语行为是说话人以礼貌的方式请求听话人做某事的一种言语行为."请求言语行为面面观"一文对请求言语行为的结构,实施策略和影响其实施策略的因素做了深入探讨,并揭示了其特点,有助于全面而准确地理解请求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3.
请求言语行为是日常交际中常用的言语行为之一,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面子威胁行为。在不同的场合中,说话人为了达到请求目的和礼貌要求之间关系的协调一致,通常会采取不同的请求策略以保全对方的面子。《乔家大院》是一部讲述"商业奇才"乔致庸创业传奇的长篇小说,其中的人物对话较丰富,请求言语占较高比重,每一句请求言语都是作者精雕细琢的结果。意象图式作为隐喻识解的重要手段,对看似不相关请求模式背后一致的认知机制有一定的解释力。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乔家大院》中请求言语行为的意象图式进行分析,找出实施请求策略背后的动因,有助于读者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了解人物性格,更好地解读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4.
小品台词作为某种意义上的"话语",具有行事句的功能,并且产生不同的"言外行为"。根据"言语行为理论",台词可以分为显性的行事句和隐性的行事句。小品演员通过说台词这种言内行为,向对方实施"言外行为"。"言外行为"可以包括"宣告行为"、"阐述行为"、"承诺行为"、"指令行为"、"情感行为"等。  相似文献   

5.
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浅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就清楚语言能表达各种不同的含义:命题内容方面的,修辞学方面的,以及社会学方面的等等。然而英国哲学家J·L·奥斯汀(1962)首次阐明了有许多事情是讲话者能用语言来实现的。他的一个根本观点是有些言语不是对某个信息的陈述或提问,而是实施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的基本观点是“言则行”①,即人们使用言语去实施某种行为。从语用学观点看,言语本身就是某种行为,称为“有所为之言”(performatives)。言语行为是交际行为,是由说话人在一定的语境下就某个主题与听话人互相作用而产生的。奥斯汀把言语行为分为三种:言内行…  相似文献   

6.
话语基调为言语参与者提供说话的根基。在表达请求言语行为时,双方都要遵守与之相关的社会基调和交际风格的约定,求得请求言语的表达不会损伤别人的"面子"观。作者通过对话语基调和言语策略的研究和分析,进一步探讨了说话双方如何委婉、礼貌地表达自己的请求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7.
日本人的说话方式比较暧昧、间接,尤其是在表达一些难以说出口的事情时,这个特征尤其明显.拒绝这种行为容易伤到对方的面子,所以说话人出于对对方的考虑,一般采用间接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特点最适合用来从语用论的角度调查日语的暖昧性和间接表达行为.文章以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人物关系为重点,运用电视剧、电影、小说中的实际会话事例对拒绝行为的展开从语用论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言语行为理论关注话语"以言行事"的功能,揭示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言语行为理论在传播学中的研究应用,不仅关注话语权力分配,更为丰富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及促进传播学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言语行为理论在传播学中的应用从本质上揭示了话语的力量,突出话语以言行事的功能,使人们能够准确把握信息交流双方的真实说话意图,彰显传播和社会变迁的互动本质,充分认识到话语权力在信息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依照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以言行事哲学的分析理路,本文初步探讨了人的言语行为与制度生成的内在关系。第1节简要介绍了从语言哲学和语言学的分析视角研究人类社会制度现象的一般意义。第2节则讨论了以言创生制度的基本哲学思路。第3节对以言创生制度的施事话语的形式条件进行了一些讨论。最后,第4节则探讨了以言创生制度事实和制度规则的道德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10.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说话的同时就是在实施某种行为,包括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作为言语行为的天气预报,传递的多是推断性信息,但其表层结构却并非一定是推断性的。通过对中日两国天气预报用语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日本的天气预报用语多是以"推断(reckon)"表"推断"的直接言语行为,而我国的用语里则存在大量用"陈述(state)"表"推断"的间接言语行为。这种差异主要是由日语和汉语的语言使用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戏剧是一种与自然会话相似的文学表现形式。话剧存在的根基在于呈现冲突,而冲突主要体现在戏剧人物的言语交际行为中。所以对话剧言语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戏剧冲突更深的理解。本文认为行事行为的施事力主要由行事语力来体现,故此语力的研究才是话语分析的关键。本文力从言语行为理论之行事语力视角透视《雷雨》选段中戏剧冲突的主要言语根源。  相似文献   

12.
为了深入研究请求言语行为的本质特征,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和分类法,对直接请求言语行为、规约性间接请求言语行为,非规约性间接请求言语行为进行了范畴化分析。研究发现从直接请求言语行为到非规约性间接请求言语行为,请求意图和原型等级逐渐降低,原型界限愈加模糊。有些请求言语行为需要通过复杂的推理才能把握其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13.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说话往往并非直截了当,而是间接地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和真实意图,语言学家从语用学角度把这称之为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有其自身的特点,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交际活动,并常常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一定的困难。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有必要掌握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有关的知识,了解它在英语交际中的重要性,并把它引入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巧妙地使用间接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14.
借助言语行为理论 ,借助合作原则 ,说话人与听话人共知的语境信息以及听话人的推理能力等 ,通过实例说明语境对理解和表达间接言语行为方面所起的制约和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后半期,西方哲学对"语言学的转向"极其关注。奥斯汀作为日常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开启了对言语行为理论的探索。奥斯汀的施事话语是言语行为理论确立的一个出发点,在此基础上,他把两分说与三分说联系起来,同时,言语行为理论还赋予施事话语拥有丰富的哲学意蕴。施事话语是奥斯汀提出"说话就是做事"的理论根本,该理论的提出颠覆了传统哲学对语言分析的看法和思考。通过对施事话语的提出、分类与评估进行深入挖掘,进而更好地运用语言哲学中的分析方法解决传统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间接言语行为的研究可以从传统语用学、认知语用学、认知语义学这三个视角出发。传统语用学认为,说话人采用间接言语行为是为了顾全听话人的面子。认知语用学认为,关联理论旨在探讨为什么听话人通常可以毫不费力地进行语用推理这一问题。认知语义学认为,言语行为脚本既是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又是听话人理解话语所需的推理模式。言外转喻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又是听话人理解话语所需的认知操作机制。  相似文献   

17.
会话中的隐喻使用是说话人有意识选择的间接表达,带有强烈的言语意图,其语用意识突显程度低。隐喻使用的言语主体、言语意图以及语境是考察其认知顺应过程的必要条件。说话人在具体的语境中总是根据自己的言语意图来决定对语言义和语境因素的利用,把隐喻表达的语言义转换成适合表达自己言语意图的言语义。  相似文献   

18.
“夫妻双双把家还”一类把字句非常特殊,我们概括为“s+A+把+O+V单”式把字句。文章从构成特征、语体分布、存在条件等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句式表达的语法意义是说话人强调施事主体以特定方式或在一定的行为背景下对关注的目标或重要客体实施了特定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英语中介语请求言语行为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实际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对中国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中介语请求言语行为序列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三个结论:(1)英语中介语请求言语行为序列具备请求言语行为的普遍性结构特征;(2)说话人与受话人的社会地位、行为的难易程度明显影响请求言语行为序列;(3)母语与目的语的文化差异导致英语中介语请求言语行为中出现一些语用迁移和语用失误现象。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讨论两个问题 :一是结构句型“V +哪儿 ?”和“V +在 +哪儿 ?”在语义层面上的不同的聚合关系 ,如主语的语义聚合 ,动词的语义聚合 ,处所宾语的语义聚合 ,以便于准确地进行组合。二是“V +哪儿 ?”和“V +在 +哪儿 ?”的功能组合和功能聚合 ,“V +哪儿 ?”包含三种功能聚合即三种功能句型 :与第二人称组合时表示说话人询问对方对处所的选择意愿。与第一人称组合时是说话人询问对方安排处所的意愿。与第三人称组合则表示说话人询问对方已经存在的处所。“V +在 +哪儿 ?”包含两种不同的功能聚合 :与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组合时表示询问已经存在的处所。与第一人称组合时是让对方猜测说话人已经存在的处所。“人称”在功能聚合中具有功能特征的作用。功能句型的研究对言语表达的得体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