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晓彪 《西北人口》2003,(3):59-61,F003
本文对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西双版纳州各民族人口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它们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国青藏高原各民族人口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和这块地区过去社会制度、宗教、婚姻等状况的特殊性,使这块土地长期以来为国内外许多人士所向往和关注。本文主要利用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对高原人口状况进行阐述和分析。 高原地理环境的特点是大、高、稀。大,是指面积广大。本文所指的范围包括西藏和青海全部,以及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的阿坝藏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合计面积222.5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23.2%。 高原面积虽大,但人口稀少,1982年仅占全国人口(含港、澳、台)的7.55%,人口密度也是全国最低的地区。整个高原人口密度由1964年的每平方公里2.4人提高到3.5人(全国平均107人)其中西藏最低,由1.0人提高到1.5人;青海省由3.0人提高到5.4人;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自治州分别由3.4人提高到5.2人和由5.8人提高到8.9人;人口密度最高者为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由7.0人提高到11.2人。  相似文献   

3.
人口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度量社会发展的方法还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利用现有的评价方法,尚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中国各民族人口发展的现状。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人口发展状态,构建了衡量人口发展的指标体系,按照这个指标体系,分析中国各民族人口的发展现状、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他们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 由于解放前的少数民族还分别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农(牧)奴制社会和封建地主所有制社会,因此,除个别民族外,绝大多数民族的文化程度都很低,甚至有的民族还处于原始愚昧状态。解放后,党和政府制定和贯彻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因此,各级政府在大力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同时,还积极帮助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中国各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但是,由于各个民族人口文化程度的起点有的较高有的很低,各个民族地区的重视程度和所采取的措施又不一样,所以,各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的发展速度和所达到的水平,也就有快有慢、有高有低。  相似文献   

5.
中国各民族人口死亡力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第四次人口普查以前,我们对各民族的人口死亡力状况知之甚少,虽然许多民族学者、人口学者、健康问题专家对此问题有过一些调查研究,例如哈尔滨医科大学董情教授对吉林的朝鲜族人口死亡的调查等,在民族人口死亡研究上是一些好的范例。但是,他们的研究属于局部地区个别民族的死亡力研究。第三次人口普查以后,以华西医科大学钱建明教授为首的研究人员,曾对全国375个少数民族聚居县的人口死亡资料作了分析,使我们对少数民族人口死亡状况有了基本轮廓,但该项研究中提到的各民族人口指标,确切地说,还不能完全反映该民族的状况。这是因为该项研究中的民族人口,只是聚居区的人口,没有包括散居在各地的该民族人口;另外,在聚居区中还包括了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在内。总之,由于资料的原因,我们还缺乏对民族人口死亡的全面了解。第四次人口普查第一次把人口死亡的民族成份列入了它的调查内容,为我们把握各民族人口的死亡力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文化、人口文化与民族人口文化研究刍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杨军昌 《西北人口》2008,29(6):44-49,53
文章在对文化的字源、字义及其定义概述的基础上,对文化的自定义进行了分析;相继对人口文化的概念种类进行了总结,对人口文化作了简要的界定。基于两个概念讨论的基础.具体分析了民族人口文化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内容、方法选择与重点难点,其中尤为对民族人口文化研究应注意的“五个结合”进行了论述.旨在服务于当代先进人口文化建设并促进人口文化事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云南各民族妇女生育状况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各民族妇女生育状况论析罗淳一、云南各民族妇女生育状况的历史与现状自全国实施计划生育以来,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明显快于汉族的事实即为全社会所关注,而这种过速增长的直接导因就是生育。但以往少数民族生育问题专题研究始终相对薄弱和零散。据此、全面而深入地探究...  相似文献   

8.
婚姻与生育有直接的依存关系,它是制约人口再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各民族由于自身的文化习俗不同,现时的婚姻状况也各具特点,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本文根据第三次人口普查和部分典型调查的资料,对四川省十万人口以上各民族的婚姻状况及其对人口的影响作一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一般地说,人的智力素质主要是由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五种要素或基本能力构成的,它们在提高人口素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进行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具有广泛内容的美感教育,则可以大大加速人的智力结构和求知欲的发展,提高人口的优秀素质。例如,欣赏优美的大自然风光,参观、游览名胜占这并写出“观察日记”,可以培养人的观察能力,使其观察事物的灵敏度和统摄力都得到锻炼,即逐步学会辨别事物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人口的文化科学素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不断地提高,但由于生产关系中分配制度的某些方面不尽合理,人口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主要表现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收入倒挂上,它割断了  相似文献   

11.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的人口问题依然严峻,人口问题已经不仅是数量的压力,而且其复杂性日益显现。人口问题已经不是我们过去单纯的人口数量控制和计划生育政策所能够解决的,必须对人口发展战略进行研究。而一个专门的协调和研究机构,一定的经费支持是开展这项研究的基本条件;目前需要重点研究问题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城市化与劳动就业、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提高总体人口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首先解放和发展劳动者这个首要的生产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者素质的内容、指标和提高途径,具有广泛的动态涵义,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指标和提高途径。本文着重从思想、业务和素质这三个途径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3.
增强全社会康复意识提高各民族人口素质王福海古往今来,人们对于通常“头痛医头、脚疼治脚”的医疗方式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这在现代医学分类上称为“第一医学”,习惯上叫做“临床医学”;被称之为“第二医学”的就是前些年发展起来的“预防医学”,它特别强调的...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各民族人口的死亡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及各民族不同的人口规模,提出了计算年龄组死亡率的不同方法,由此得到了各民族在20世纪90年代末关于人口死亡的指标。计算结果显示,从总体上说,中国各民族与10年前相比,死亡力有所下降,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如女性婴儿死亡率高于男性的民族数增加,一些民族至今还保持着较高的死亡力。另外,对死亡变化出现异常的情况,本文从死亡的随机误差作了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人口的性别、年龄数,可以说是人口研究中的最基础资料。本文根据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三普")公布的民族人口的各种数据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推算了1982年中国各民族的性别、年龄人口,并以推算的结果为例,分析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正> 食物的消费是人类自身再生产得以进行的必经环节。马克思说;“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食物的消费水平,取决于生产力提高的程度,但相同的食物消费水平含有不同的食物消费结构,不同的食物消费结构对人口健康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辽河油田把家庭人口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依托企业,面向员工,从辽河“家”文化的丰厚土壤中汲取养分,以计生协会为载体,紧密结合员工的思想动态和生产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家庭人口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形成了具有企业特色的家庭人口文化氛围,使科学、文明、健康的婚育新风吹遍百里油区。  相似文献   

18.
毕秋灵 《西北人口》2007,28(1):107-110,115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采用人口和卫生统计资料,通过比较城乡人口的健康和医疗卫生条件差异,分析了农村居民在健康、医疗卫生条件、生活环境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为提高农村人口健康素质的作用,提出了对提高农村人口健康素质的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19.
甘南州是甘肃省所辖的藏族自治州,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处。全州1987年底人口为553140人,主要以藏汉民族为主,境内资源比较丰富,经济以牧业和林业为主。建州三十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富民政策,激发了广大解众走上富裕道路的热情,使经济建设的步伐比过去有所加快,但同内地和省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显得太慢,部分群众尚未脱贫。为了改变这种局面,1984年9月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帮助自治州提出了:全州农业总产值由1985年的一亿二千万元十  相似文献   

20.
运用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研究1990年以来各民族人口教育发展状况,考察7~16岁儿童在校率的影响因素。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如何促进少数民族人口的教育发展提出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在过去几十年中,少数民族与汉族人口的教育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少数民族人口中,未受过初中教育的人口比例高于汉族。不论对少数民族还是汉族,与城镇地区相比,乡村地区初中教育的缺失更加严重。在城镇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7~16岁儿童在校率相差很少,但在乡村地区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在考虑了地区影响因素后,少数民族与汉族儿童的在校概率差异或者缩小,或者消失,只有满族除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