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李树军 《东岳论丛》2012,(11):93-96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先进分子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因为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在宣传民主主义的过程中开始怀疑资本主义;是因为他们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开始向往社会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契合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目标诉求和追求财产平等的文化心理.1917-1921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为先进分子所接受,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2.
在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代科技革命影响下,等级制森严的传统社会性别劳动分工也发生了变化,劳动分工中的性别壁垒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革新而逐步瓦解,女性更多、更广泛地参与到了劳动分工中去.  相似文献   

3.
清末废科举的教育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年科举制的消亡产生了多重教育效应。一方面它改变了教育发展的导向 ,在提升学校地位、变革教育体制、转变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促进留学教育等方面 ,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 ,在教育转型中 ,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及改革措施的失当 ,对于新式教育的科类与层次结构、区域分布及教育公平等产生了某些负面影响 ,对此我们应有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女子教育以家庭教育和思想教育为主,其目的是使女性忠于并依附于男性.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学校教育为主要特征的河北现代女子教育借助女子学校的创建和发展迅速兴起,不仅传播了文化知识和进步思想.教育目的也实现了由"依附"到"独立"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5.
金文野 《学术论坛》2007,30(12):143-147
倡导性别平等,追求男女平权,致力于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和自我人格的完善,是女性主义文学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内容.在全球化视野下,特别在中国当代创新图变的性别文化语境、性别文学创作及性别理论研究的整体格局当中,这种久被忽略的文学内容和思想内涵越发体现出毋庸置疑的意义与价值其一,它从鲜明的女性立场出发突入陌生的"性别"禁地,开启了一片有助于性别教育和性别研究的性别文学新天地,极大促进了女性的思想解放;其二,它以锐利的女权意识对传统男权观念及其价值体系进行全面解构和批判,用文学审美和性别审美的方式实施最基本的女权启蒙;其三,它以两性的和谐、平等发展为价值理念和终极目标,积极建构没有性别歧视和性别压迫的健康良好的性别新生态.  相似文献   

6.
《大公报》的《妇女与家庭》副刊,在20世纪20、30年代的天津存在了5年,向人们展示了天津都市文化的某些面向,表现出“编者-作者-读者”之间的互动,以及编者和作者利用这一虚拟空间,塑造女性主体性形象,影响读者乃至更多都市人生活的特性。女性都市文化的出现是城市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非常复杂,既有现代对传统的改变,也有传统与现代的抗争。天津女性都市文化所表现出来的两种张力则呈现出明显的特点。一方面都市化程度较高,市民们的观念和行为更具开放性,容易接纳新事物;另一方面现象和符号背后的社会性别制度却仍然具有矛盾、商媾的实质。《妇女家庭》很好地呈现了20世纪20、30年代天津的女性都市文化。该副刊还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积极地加入到性别关系的构建中,在批判传统两性关系的同时,倡导建立新的性别关系和文化。这一切,不仅程度不同地反映了女性都市文化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历程,而且也或多或少地表明男性的性别观念在影响女性以及受女性影响的多种情况下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7.
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是我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和楷模。他在20世纪初提出的“造就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教育思想具有进步意义,是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延伸,对当今学校进行“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改革都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它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从社会制度的层面关怀人的教育境遇和历史命运.主张结合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变革,争取劳动群众的平等受教育权,批判资本主义教育作为资本增殖工具的严重弊端,倡导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新理念.弘扬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人文精神对促进中国教育公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1995年,我的同窗学姐盛英曾经主编了一部<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筚路蓝缕,用洋洋80万言梳理了一个世纪里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历程,评介了120多位女性作家,在推进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方面功不可没.该著<导言>在论述"历史分期"时,虽然明确地将"世纪初到'五四'",定为"女性意识觉醒,女性文学勃然崛起时期",但由于学界长期将"近代"与"现代""分而治之",当一时用"20世纪"将两者统观之时,就往往会顾此失彼.当时,对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研究还未引起整个学界的真正关注,几无积累.即使对如秋瑾、徐自华、陈撷芬、王妙如等少数女性作家有所顾及的话,那多数也是未曾用性别文学的视角来加以观照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上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经历着思想文化上的全面转型。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衔接和断裂中,文学面临着自我的重新归位。作为一种特殊的表现方式,女性文学在此种文化对话中获得了发展的契机,同时也面临着自身“言说“的困境。本文从海男的《妖娆罪》和《女逃犯》这两部小说出发,试图对当下女性文学的发展处境做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史首先是一部现代女性精神成长史。借助“生命意识”诠释女性文学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价值现象学的意义。生命意识是探讨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和现代女性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交汇点。生命哲学作为女性文学生命意识表现的思想基础,为女性自我实现的主体意识赋予了现代内容。生命哲学和女性生命意识交汇在生命价值的基点上,强调了女性文学关于现代女性主体性的构想。生命意识作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理论生长点,印证出女性文学发展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上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经历着思想文化上的全面转型.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衔接和断裂中.文学面临着自我的重新归位.作为一种特殊的表现方式,女性文学在此种文化对话中获得了发展的契机.同时也面临着自身"言说"的困境.本文从海男的<妖娆罪>和<女逃犯>这两部小说出发,试图对当下女性文学的发展处境做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当代女性审美异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后,女性审美出现向传统回归,而由于媒介文化的高度发展和社会进入消费时代,这种女性审美观念的异化带来的影响也更为广泛.文章以为,重建平等的性别审美观念,必须协调、平衡现实存在的各种冲突,建立平等的性别审美关系的媒介环境,对现代女性形象进行准确定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苏俄新经济政策与凯恩斯主义大致在20世纪初同期产生,两者都立足于对传统资本主义危机的认识和批判,两者都提出由国家调节市场主导社会公平与效率有机结合的社会发展思路,以及在适应世界的一体化进程、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方面,两者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共性,这些都是20世纪时代发展要求的反映,既是决定苏俄新经济政策模式与凯恩斯主义后来能够发挥长效影响力的重要原因,也是理解20世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演变规律的重要知识背景。  相似文献   

15.
周艳丽 《殷都学刊》2011,32(2):87-91
生命意识是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内在生长点,女性文学以生命意识建构的形式,在寻找着合适中国特点的性别和谐发展的道路。纵观20世纪以来女性小说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女性生命意识的表达走过了: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女性生命意识的甄没和生命意识的张扬和理性回归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民主主义思潮,强调自由、平等、正义、公道等价值的重要性,不仅要争取和扩大传统自由民主主义在政治上的成果,而且要解决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剥削、贫困、失业等。受此西方思潮的影响,主要是中国的自由知识分子也日益具有社会民主主义思想。据此,文章主要以《观察》杂志为视角,分析了1940年代中国社会民主主义者的理论特征及其内在缺陷,以及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此种思潮所必然面临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7.
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状况出现一定程度的倒退。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性别不平等窘境主要体现在疫情加剧女性的就业困难和脆弱性、无酬照料增长和家庭暴力激增、疫情对女性健康产生差异化影响、新的不平等教育和数字性别鸿沟形成,以及疫情中女性领导者的缺位和女性形象的矮化上。后疫情时代进一步推动性别平等的思路应聚焦于将女性置于恢复决策和进程的核心,对女性全方位赋权,并以预防机制的建立作为应对风险的长期方案,从政策制定、就业平等、家庭责任、健康维护、教育与技术公平、政治与文化参与等方面着力探索性别平等治理工具。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是阐述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重要代表作。马克思在该文中批判了拉萨尔荒谬的"公平分配"观,全面而深刻地阐明了怎样认识公平以及如何实现公平的问题,为国际无产阶级正确开展争取公平的斗争提供了思想指导,也为社会主义国家公平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的公平思想启示我们:搞社会主义决不能"主要是围绕着分配兜圈子",要谨防使社会主义陷入绝对公平的误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制度,致力于克服各种不公平现象,着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社会公平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对情爱主题的抒写,凸显了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变化过程。中国现代女作家的情爱母题是以“爱的解放”的姿态出现的,主要是为了争取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中国当代女作家的情爱母题则主要是以女性在爱情与事业、事业与家庭的两难抉择中的困惑与迷惘为中心,潜入女性的内心世界,张扬女性的个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国民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20世纪20年代中期,文学界出于对新文学的反思,发起对“国民文学”的争论,重点在于对其范畴与内涵的辨析,性别内涵始终未得到重视。“国民思想”是“国民文学”的基础,酝酿生成于近代留学生群体,经历了反清爱国、科学救国、服务国家几个阶段。文章以1920年前后归国的早期留学日本与欧美的女学生胡彬夏、陈衡哲、刘王立明等人的思想与创作为对象,从辛亥革命前、民初至五四以及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历时发展中探讨知识女性的国民意识、家国责任与人格独立的精神嬗变,总结和评价性别内涵在“国民文学”中的地位及其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