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切实保障派遣劳动者权利,维护正常就业秩序,《劳动合同法》首次在基本法层面上对劳务派遣制度做出了规定。本文从雇主责任视角,对劳务派遣中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三者的法律关系进行了辨析,对我国当前劳务派遣制度进行了全面审视,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劳务派遣立法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劳务派遣超常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野 《兰州学刊》2014,(2):168-176
我国劳务派遣陷入超常发展的困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这既有劳务派遣自身制度不完善的原因,也受整体用工体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对于如何走出劳务派遣超常发展的困境存在争鸣,继续加强管制和提升用工体制弹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代表性观点。在当前,管制是规范劳务派遣必不可少的手段。治理劳务派遣应采取系统化的模式,派遣制度改革与制度外环境培育相结合,控制劳务派遣的"量"与提高"质"相结合,完善立法与加强执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逆向劳务派遣"被普遍认为是无效派遣,而实际上"逆向劳务派遣"分为原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终止与员工的劳动关系和已经解除或终止与员工的劳动关系两种情形.通常所认为的"逆向劳务派遣"无效仅限于要派单位在被派遣劳动者尚未解除或终止此前的劳动关系情形下刻意使其转变身份的范畴,如果确认原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已经解除,逆向劳务派遣有效.而法律规定的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应为倡导性适用,而非强制性执行.  相似文献   

4.
劳务派遣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通过劳务派遣方式灵活就业的劳动者数量不断增长,因劳务派遣而发生的侵犯被派遣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纠纷层出不穷,不少企业甚至将劳务派遣作为规避劳动法上雇主责任的有效手段加以利用.为此,有必要点检<劳动合同法>中有关劳务派遣的相关规定,理顺劳务派遣中的三方法律关系,明确派遣单位与受派单位的责任、义务及劳动者的权利,加强对被派遣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刘大卫 《兰州学刊》2014,(2):162-167
2013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对劳务派遣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劳务派遣用工"泛滥"的现象有望得到进一步规制,但是很多用人单位纷纷采取"假外包真派遣"的模式加以应对,鉴于上述情况,有必要对于外包和劳务派遣进行深入细致分析,从而对于"假外包真派遣"有所鉴别,对于真正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修正案,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劳动关系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劳务派遣与劳动者权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务派遣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特定的社会因素,但该制度在我国却没有获得良性发展。反而呈现出诸多乱象。现行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制度有一定的规定,但在实践中操作性不强,且未得到严格的执行。要真正实现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需要立法与司法机构共同发挥作用。此外。法律之外的社会规制对于劳动者权益保障而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涉外船员劳务派遣的市场鱼龙混杂,各类船员机构恶性竞争,法律关系错综复杂,管理混乱,涉外船员的合法利益无法得到应有的法律保护。我国可以借鉴国际上有关涉外船员劳务派遣的成功立法经验,通过规范涉外船员劳务派遣相关合同并强制备案,提高船员服务机构的设立标准,明确船员服务机构的法律地位,完善主管部门的监管机制,以维护涉外船员的合法权益,促进涉外船员劳务派遣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劳务派遣是现代劳务市场中一种典型的临时用工方式,从世界范围来看,大致经历了从立法限制到放松管制再到立法调整的转型。《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特别是共享经济下企业用工出现一些新问题,导致实践中名为派遣实质却为直接雇佣,或者名义上不是派遣但事实又属于派遣的用工混乱更为凸现。通过分析当前法律规定的不完善、行政规制的疏漏、司法救济的困境,我们认为对劳务派遣的实质判定的标准主要在于雇佣和使用是否真正相分离,应当将“雇佣与使用相分离”这一标准贯穿立法、行政以及司法整个过程,实现对弱势劳动者在实质法律关系下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9.
《劳动合同法》颁布后劳务派遣用工迅猛发展,文章以上海劳务派遣用工调研资料为背景,对我国劳务派遣岗位用工制度进行分析,借鉴相关国家的经验,提出完善我国劳务派遣用工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劳务出资的必要性和适格性分析,得出劳务资本合法化的必要性.依据我国现行公司法关于股东出资形式的规定,劳务资本由于具有货币可估价性、可依法转让性和合法性,应该包含在合法的出资形式之列.并进一步对劳务出资的立法规定,从劳务出资记入注册资本、劳务出资的最高比例、劳务出资的流通性限制、评估机构的责任、破产时出资者的责任承担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要解决劳务派遣中被派遣劳动者在用工单位所创作的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问题,必须厘清劳务派遣中的劳动关系、明确与作者相对应的"单位"所指,在此基础上才能依据著作权法律规范确定该类职务作品的著作权主体。在介绍职务作品构成要件、劳务派遣法律关系、职务作品修法内容等基础上,认为对劳务派遣中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的认定应指向职务作品有密切联系的用工单位。  相似文献   

12.
我国法律对于劳务派遣的态度从最初的适度规范逐步演变为严格限制,然而对劳务派遣限制的效力却因劳资双方的对策行为而被消解。其原因在于立法者对劳务派遣规制对象的对策行为缺乏考量。要实现劳务派遣的有效规制,应该从规制对象的对策行为视角出发,对我国劳务派遣历史发展中的功能错位、劳务派遣限制路径偏差、劳务派遣违法责任失当和劳务派遣限制实现机制乏力的问题予以反思,回归劳务派遣本原功能,完善劳务派遣工平等保护制度,调整违法劳务派遣责任形式,强化劳务派遣限制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3.
《侵权责任法》将单位责任与雇主责任规定为统一的用人者替代责任。用人者替代责任应采用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在劳务派遣法律关系中,派遣单位与用人者之间为民事合同关系,派遣单位与受派劳动者之间为特殊劳动关系,用人者与受派劳动者之间为衍生劳动关系,劳务派遣关系应视为共同雇主与受派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对于劳动者在劳务派遣中的职务侵权行为,用人者承担无过错责任,派遣单位承担补充责任。  相似文献   

14.
《劳动合同法》与劳务派遣机构的法律规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劳务派遣机构数量庞大。许多劳务派遣机构缺乏资质、经营地位不明确、混业经营,损害派遣劳动者权益。《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机构予以规范和限制,有利于劳务派遣的发展,保护了派遣劳动者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陈玉萍 《兰州学刊》2013,(8):142-146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曲折经历,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通过了《私营就业机构公约》后,国外劳务派遣用工制度的合法地位终于被承认,劳务派遣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成为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目前,在国外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各种业态里,劳务派遣无论是从经营规模还是营业额方面都占有最大的比重。在我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服务行业门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劳务派遣业也迅速发展。在推进我国劳务派遣用工制度健康发展的进程中了解一下国外的情况,有助于我们从全球视角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吸取对我们有借鉴作用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劳务派遣近年来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使用,原因是劳务派遣可以大大降低用工成本,并且可以规避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问题,因此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劳务派遣模式用工.这种用工模式给劳动者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其中包括劳务派遣员工素质低下、归属感低等,应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劳务派遣的失控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度上劳务派遣未能与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效衔接,在实践中劳动用工的国情和体制也有较大影响.在此背景下,《劳动合同法》修订的后续执行应当以推进同工同酬为中心,以强化劳务派遣单位监管为要点,并在此次修订的基础上,应当形成渐进式的劳务派遣规制路径.  相似文献   

18.
山区内陆城市劳务派遣具有以规范化“四位一体”为要旨、以“三条就业通道”为平台、以“四个重视”为着力点的运作特色。山区内陆城市劳务派遣面临的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派遣培训成本较高、相关配套政策亟待完善等问题。为深化山区内陆城市劳务派遣的发展,应进一步探索适应山区内陆城市的劳务派遣管理模式,创新多元化的培训模式,增强劳动力供给的储备,完善派遣机制。  相似文献   

19.
新《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员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和保障起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新法中劳务派遣制度进行解读发现,新劳务派遣制度在派遣机构准入门槛、派遣员工与正式员工同工同酬、派遣数量和岗位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可操作性"漏洞,并指出了新法实施过程中可能面对的新情况。不断细化和完善劳务派遣相关制度,并在法律执行过程中建立保障机制,保证执法效果,是实现新法目标、保障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使派遣员工切实享受改革成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期权"受贿是近年来滋生出的新的犯罪形态.为惩治和预防这种新型受贿犯罪,应当进一步完善对离职以后原国家工作人员从业行为的法律规范,并通过法定程序对<公务员法>的相关规定作出修订;在<刑法>中增加受贿罪的"约定"行为类型,以便为惩治"期权"职务犯罪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将<刑法>中规定的贿赂范围由财物扩大为"不正当好处",以同惩治"期权"职务犯罪的现实要求相适应;在<刑事诉讼法>中引入贿赂推定制度,以使我国的法律规定与国际推定及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相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