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讽谏方式进谏者,一般具有如下特色饱读诗书,熟悉礼制,服膺传统道德,为人中正平和.本论文分析了先秦史书中的三类讽谏者宗周大臣、列国卿士、乐师.并指出随着时代发展,开始出现虚构而成的讽谏者形象.讽谏者的谏诤行为具有很强的现实政治功利目的,其谏辞所表现的思想虽然驳杂,但又不乏理想成分在内.他们普遍具有帝王师情结.  相似文献   

2.
《浅析中国古代的讽谏艺术》作者 许剑铭原载 《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增刊讽谏是一种以言取效的言语行为。讽是用含蓄的话指责或劝告。谏是规劝君主、尊长、朋友,使其改正错误。运用一定的语言艺术使人达到知错能改的目的,这就是讽谏。古代的讽谏艺术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直谏。极力规劝,以情感人。达到“生以身谏,死以尸谏”的地步。直谏是功、利兼之,福、祸存之。二是旁谏。委婉陈述,旁敲侧击,曲折适度。方式精微巧妙,语言含蓄委婉,富有戏剧性,是生活与艺术的高度融合。“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  相似文献   

3.
楚族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要追溯的楚族之源,是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草创楚国之前辗转迁徒而来的楚国统治集团及其族属的先族,不是荆楚之地土著居民的先族.春秋时代所谓"华夏"族称楚人为"荆蛮",楚人也毫不隐讳地自称"我蛮夷也",以别于中原诸国.不过,这种蛮夷华夏的分野并不反映鬻熊以前,也就是周文王时代以前的情况,而仅仅是西周春秋以后凝成的地域——文化观念.我们认为,所谓"华夏"族,无非是统治了中原,或多或少地融合并文明化了的蛮夷戎狄.华与夏原是黄河下游与中游东西对峙的两大部族,楚人的先族出于黄河下游的"华族"部落联盟.一楚人与鬲楚人与鬲有着特殊的关系.楚人最显赫的祖先就是祝融和?熊,出于楚族的变竟因不祭祀祝融、?熊而被楚国所灭(《左传·公二十六年》).可  相似文献   

4.
在楚国由"辟在荆山"的弱小之邦发展成为"带甲百万"的泱泱大国这一历史进程中,楚人整军经武的立国方针及其军事上的卓著战功,是其强大的重要因素.古今学者有识于斯,对楚国军事的研究甚为重视,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对某些具体战例的分析等方面,而对楚国军事诸多要素所具有的特点却缺乏探讨.本文搜求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军事特点,通述简论,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5.
春秋时期楚国青铜器,多为楚国政臣贵族自作器物。其铭文所塑楚国贵族,大都礼敬谦恭,惠爱勇武,贤智圣明,公正谦谨。楚国贵族形象的精神品质与儒家文化的君子人格风范极为符合。春秋楚国青铜铭文表明,楚文化对中原文化的道德精神进行着自觉认同,中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对楚人的精神世界和道德规范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楚在商代是指楚蛮,西周时始有楚国,古文字中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分楚蛮与楚国,楚国之楚流行开来后兼指楚国与楚蛮。昭王南征时为区分二者始用荆字来指代楚蛮,楚蛮遂变为荆蛮,西周晚期荆又用指楚国。楚人自称曰楚,到战国时荆也被楚人用作自称。  相似文献   

7.
西周中期以前,周礼走向成熟,特定的礼仪文化使时人对君王的谏、戒、刺被隐蔽在一片颂美之词中,即以颂美之词讽谏君王,把讽谏之意隐于颂美言辞中。这种献诗礼俗是由周代礼教制度所决定的,是周礼在文化上打下的烙印。"以美为谏"现象贯穿于《诗三百》,而犹以《雅》诗表现得最为突出。毛诗和三家诗在诗义阐释上"美"与"刺"的不同,实际是以不同视角对"以美为谏"献诗传统加以观照的结果,二者殊途同归、相得益彰。"风雅正变说"与"以美为谏"献诗传统有关。"以美为谏"献诗传统决定了《诗经》温柔敦厚的特质,对后世诗歌创作亦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楚国社会经济演进轨迹鸟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①。研究楚国历史,离不开对楚国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亦即经济基础的分析。作为楚国社会经济基础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的土地所有制,无疑是形成楚国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最重要的根源。因此,楚国土地所有制使理所当然地成为首当其冲的考察对象。西周早期,周成王把一块鞭长莫及的蛮荒之地封给楚人,旨在以此确定楚人对周室的经济附庸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并无…  相似文献   

9.
(一)公元前706年,楚武王兴兵伐随.这是楚人立国后第一次向周天子所封诸侯国家的重大军事行动.它标志着楚国从原来的"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左传》昭公十二年)的卑弱落后状态,进入了雄心勃勃锐意进取的发展时期.楚国在对外扩张时,为什么首先兴师伐随?这必须从楚人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战略要求与随国的战略地位来进行考查.楚人自称是"蛮夷",原来"辟在荆山",是一个蕞尔小邦,以后乘着周室衰微,诸侯相伐之机,不断向外发展自己的势力,兴兵伐庸,伐杨粤,但其经略,"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史记·楚世家》).当时,  相似文献   

10.
楚人到峡江地区以后,主要占据长江及其支流的沿岸地区,其聚落就分布在长江及其支流沿岸的低海拔地区.楚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坪坝台地以及缓坡地,使用先进的铁制生产工具,主要发展早作农业,在条件具备的地区种植水稻.渔猎经济虽然存在,但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家畜在肉食资源中的比例有所上升.楚人控制了巴人的盐卤资源,制盐业成为楚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楚人尚武,名扬两周,誉称后世。楚人为何重军崇武?一部楚国发展史表明:这是由楚人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及其生存发展的切身经历所决定的。自商朝至于西周,楚部落、国族一直在强邻的夹缝中顽强的求生,在穷山僻壤里奋发图强。不尚武,何以立足?不尚武,何以继宗?从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楚终于从睢荆山区走向江汉平原,继而兵锋北指,辟地千里,数战强晋,称雄中原。春秋后期至战国中期,楚又拓土  相似文献   

12.
春秋时期,楚国的庶人有国人与野人之分:国人中既有庶人,也有君子,野人则全是庶人,国人主要是楚族人,野人则通常是异族人。这样以族的同异来区别人的国野,与诸夏的情况是相似的。楚人灭国之多,拓土之广,远在诸夏之上。从“若敖、蚡冒至于武、文”的“土不过同”,到成王时的“地千里”和平王时的“土数圻”(《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史记·楚世家》),疆域扩展的速度异乎寻常。楚王常以所灭之国为县,而以公子王孙为县公。楚人所灭之国的公室,大抵被迁至楚国的后院,如“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焉” (《左传·昭公十三年》);其余的贵族,也或多或少失去了往昔的势位;至于庶人,则一般不离其故土。由此,楚国庶人所占的人口比例无疑大于同时的诸夏之国庶人所占的人口比例,而楚国庶人中野人所占的人口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19-125
源于中原华夏族的楚人,在其所封楚蛮之地筚路蓝缕,励精图治,融楚蛮、并越濮、占诸夏,由"蕞尔之邦"到"地方五千里",由"蛮夷"而"华夏",成就了春秋战国时期强大的楚国楚民,壮大了华夏族,为统一的秦汉帝国及"华夏—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疆域与民族基础。楚人坚定的华夏观及其对华夏文化的接受与认同,特别是对黄帝世系及华夏神话的尊崇与认同,是楚人实行疆域扩张、民族融合、兴邦强国、回归华夏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4.
研究古代中国文化的学者大都认为,上古中国南北丈化比较的结果,北方文化庄重、严谨、雄厚有力:南方文化清奇、涓秀而浪漫。楚国地处中原之南的江汉流域,与吴越民族同属于中国上古的南方民族。在性爱文化——无论是观念或生活方式上,一方面由于楚文化本身的浪漫性陶冶了南方的楚人,另一方面楚国开化较迟,中原的正统伦理道德观念未能完全统治楚人的思想,这就  相似文献   

15.
楚武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10年),楚国始见载于《左传》,至楚文王十四年(公元前675年),计三十五年,时当春秋初期。其时,楚人刚刚步入阶级社会,一切政治制度尚不完备,政治理论亦不甚成熟。茲就管见,将其时楚人的政治思想缕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黄淑仪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1):101-110
春秋时期楚人的南土观念,是楚人在春秋时期形成的地理思想观念,是对南方政治疆域空间的体认。随着出土文献的涌现,楚民族的北方起源与向南迁徙的历史得到了印证。《左传》书写中,楚民族的北方记忆铸就了楚人对征服北方的渴望,艰辛的南徙与创业经历促成了楚人对南土的地域意识。楚人效仿周王朝的都城格局,多次迁都以适应楚国在南方的扩土进程,且统一都城"郢"之称谓,使之成为镇抚南土的政治威权空间。《左传》对春秋时期楚人南土观念的地域意识、核心都城以及整体政治疆域空间的三重书写,体现了《左传》文本对于春秋时期诸侯征伐所致的地缘政治结构的理解与构建,亦反映出南北对抗的背景中楚人借鉴中原文化的政治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一九九O年论楚王的继承制度—兼论先秦君位传袭的 演变(唐熹弘)中州学刊长沙子弹库第二帛书探要(李学勤)江汉考古从历史背景看屈原和他的作品(张正明) 襄阳师专学报谈谈我国青铜铸造技术在楚地的发展与突破(郭 德维)中原文物楚国野地居民社会形态研究(程涛平) 历史研究楚人妆容习俗综论(宋公文张君) 湖北大学学报楚人祭祀的对象与仪式(刘玉堂)武汉文博楚国的军事要塞(刘玉堂)荆楚文史深明事理楚老姐(刘玉堂)当代老年楚国宫室间题试探(马世之)江汉论坛关于春秋楚县的几个间题(徐少华)江汉论坛再谈楚国历法的建正间题(王胜利)文物论庄娇其人…  相似文献   

18.
论楚国家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楚国家的形成,是楚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之一.目前为止,研究这一问题,除了学术界对国家形成的标准的意见不一致而外,在史料方面亦还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但由于这一课题直接关系到整个楚人社会性质及各项制度的深入研究,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应努力弄清其真相.故作此文,谈点不成熟的想法.一、楚族的兴起及对邻人的统治楚人始祖是季连.《世本》曰:"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溃(嬇),是生六子."六曰季连,是为半姓,楚是也."从此条引文看,季连之世已知其母,亦知其父,季连以后又有以父子相承为主的世系,是知楚人自季连开始逐渐从父系大家庭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独立发展的父系家族.  相似文献   

19.
王胜利 《江汉论坛》2007,(8):105-109
历法是人们用来确定年、月、日,合理安排生产和生活的一种纪时法则.除了需要符合自然变化的客观规律以外,方便人们的使用应该是历法编制的基本宗旨.东周时期的楚国在自行编历的工作中,对纪年法、纪月法和正月的设置等都进行了既有别于商周、又有别于诸侯各国的改革创新.在纪年方法上,用与楚国有关的军事、外交方面的大事纪年,代替了以执政君主的在位年数纪年;在纪月方法上,用与楚人祭祀风俗有关的术语纪月,代替了数字纪月;在月建方面,采用了"三正"之外的亥月做为每年的正月.不过,由于这些创新举措的提出主要是从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民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因而使用起来并不方便.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楚国的灭亡,楚历的创新举措终因缺乏科学性、实用性而未能被秦汉以后的历代王朝所承袭.  相似文献   

20.
浩浩江汉铸忠魂——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彪炳千秋,永垂不朽。屈原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与楚国独立发展的历史,楚人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养成的民族心理和爱国传统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