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江南地区的水利出现兴盛,与政府对这一地区的水利从财力上积极支持是分不开的,所以,透过水利所需经费的筹集,亦能看出政府对水利的管理。宋代江南地区水利建设经费的来源是多元化的,在兴修水利筹集资金方面,出现了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地方与民间合作或民间独立承担的多种方式。  相似文献   

2.
论宋代矿业管理中的奖惩制度王菱菱宋代的矿业生产在中国封建社会矿业发展史上处于一个超越前代的高峰阶段。与宋代矿业生产的兴旺发达同时,矿业管理机构设置及其职能亦随之完备。宋政府对矿业管理官员的考课极为重视,逐步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奖惩制度。管理矿业之官,不管...  相似文献   

3.
六朝时期由于民族矛盾纷争和战乱频繁,掀起了中国历史上北人南迁的又一次高潮。大量南迁移民不仅为江南地区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垦辟出大量的土地,并且在南方广泛种植和推广北方的旱地作物,同时铁器牛耕等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应用。以江南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基础,其手工业和商业也都蓬勃兴起,大型商业城市纷纷出现。六朝移民不仅推动了江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促成了江南经济区的形成,而且为隋唐以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清代水利立法继承了历代水利立法的成就,又有所创新,体现了以下特点:重视水利及水利立法工作;水利立法体现了对大江大河综合治理的要求;在水利管理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上,既明确职责范围,又互相监督、互相制约;水利立法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精神;水利立法专制主义思想浓厚。  相似文献   

5.
宋代水利史研究涉及水利法规、水利管理机构、农田水利、城市水利、水环境等多个方面并且表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北方水利建设主要以政府为主导,南方水利建设则更多地突出了民间力量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出,宋代水利史研究还可以在环境史、政治史等方面进行突破。  相似文献   

6.
唐宋时期 ,经济重心南移。但宋代华北平原桑蚕丝织业仍极兴盛。桑蚕丝织业遍布所有的府州军 ,贡绢州的比例也高于其他地区 ;丝织品的质量精细厚重、数量丰富 ,仍为宋政府丝织品的主要供应地 ,且商品率高。这说明 ,华北平原仍是全国桑蚕丝织业生产的重心 ,桑蚕丝织业重心的南移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并不同步  相似文献   

7.
一、旧的经济职能是造成政府经济管理机构弊端的主要根源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迫切要求政府经济管理机构进行相应的改革。改革政府经济管理机构,首先要弄清我国政府经济管理机构有哪些弊端,以及产生这些弊端的主要根源是什么,这是决定政府经济管理机构改革方向的前提。我国当前政府经济管理机构的主要弊端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专门讨论的复杂问题。据个人浅见,部门林立,机构臃肿;多头领导,政出多门;比例失调,畸轻畸重,这三大问题是它的主要弊端。  相似文献   

8.
一、旧的经济职能是造成政府经济管理机构弊端的主要根源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迫切要求政府经济管理机构进行相应的改革。改革政府经济管理机构,首先要弄清我国政府经济管理机构有哪些弊端,以及产生这些弊端的主要根源是什么,这是决定政府经济管理机构改革方向的前提。我国当前政府经济管理机构的主要弊端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专门讨论的复杂问题。据个人浅见,部门林立,机构臃肿;多头领导,政出多门;比例失调,畸轻畸重,这三大问题是它的主要弊端。  相似文献   

9.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追逐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主动承担对利益相关者应尽责任与社会对企业行为规制的总和。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创造有利媒体舆论和增强市场竞争力,但当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成本大于收益,或者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成本较低时,就会出现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劳资矛盾和信用缺失等负外部性问题,作为规制企业行为的企业社会责任公共政策应对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进行有效的引导、监督和管制。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公共政策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自律性组织三个层面稳步推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企业社会责任相关倡议日益健全,但在机构设置、奖惩机制和制度安排等方面存在不足,应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平衡奖惩机制、制定广泛认可的标准及其支撑制度。  相似文献   

10.
论宋代圩田     
圩田是土地制度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系统地论述了宋代圩田发展的原因、概况及其利弊。认为宋代圩田的大量出现,扩大了耕地面积,安置了流民,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稳定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作者同时指出宋代无节制地修筑圩田,甚至废湖为田,破坏了水利灌溉,使农田遭受旱涝之灾,导致农业减产,水生资源损失,农民流离失所。因此我们应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从客观实际出发,使圩田这一古老的水利田发挥更大效益。  相似文献   

11.
本文指出按每亩地租翻倍而计来估测宋代亩产之法,往往低估了当时农业生产所达到的水平.其固有二,一是私租本身有分成制、定额制之别,而定额制租率较分成制往往低20%;又未能区分官租与私租之别,而官租在数额上,又要低于私租20%左右;二是未能考虑到江南多数地区的耕作制度自宋以来已从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制,而佃农所交租多半只是一造之数.进而依据文献记载重估了宋代江南地区每亩单产和农业生产所达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描述两宋江南地区词人的冶游之风,展现其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并在分析"冶游"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指出江南地区之所以冶游之风盛行,除了和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冶游传统有关之外,实是因为宋代词人身处积贫积弱之世,在佳人命薄和文人不偶之间找到了共通的苦楚。  相似文献   

13.
《南都学坛》2015,(6):14-18
汉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森林、湖泊众多,食物来源比较丰富。两汉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并不发达,渔业采集以及狩猎占据重要的地位。三国西晋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渔采与狩猎的地位仍然重要。东晋之后,人口大量迁徙到江南地区,渔采狩猎逐渐成为农业经济的补充,农业获得长足发展。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的变迁与人口的增长、移民的大量涌入、城市人口的增加、国家的政策倾向有紧密的关系。汉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结构变化所造成的生计模式的改变,对当地的风俗文化、经济、社会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宋代是我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大发展的时期,由于宋政府的大力提倡,道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信教人数激增。在这种情况下,对道教进行管理成为摆在宋朝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资料少且琐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一直未及深入,研究内容往往仅及片面。本文力图在广泛搜集、利用资料的基础上,从管理范围、管理机构、运作方式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论述,以期对宋代道教的管理有一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管理农业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宋朝统治者对农业相当重视,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机构均负有农业管理的职能。中央农业管理机构方面,在元丰官制改革之前主要为三司,在此之后主要为户部、工部、都水监、司农业寺。宋朝地方实行州、县二级行政机构。在州县二级地方机构中,负责农业管理的主要官员为知州和通判、知县(县令)与县丞。路级监司如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与安抚司亦负有农业的职责,此为宋代农业管理机构不同于前代的显著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关于"话本是说话人的底本"的争论颇多,人们几乎都相信这个定义出自鲁迅,其实,一方面鲁迅原话并非如此,另一方面我们可能又将这句话曲解了。因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概念使用上的混乱。小说史研究界一贯比较重视宋代白话小说,视之为小说史一大变迁,实际上我们所注意的重心往往在白话小说之"白话"而不在"小说"上,而宋代白话小说的真正意义并不仅在其外在的语言层面上。  相似文献   

17.
我国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机制分析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深入分析了我国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现状与机制,指出我国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存在竞争机制弊端越显突出、盲目引入招投标机制、项目官员与咨询专家责权利不清、政府部门与中介机构职责不明、政府与企业分工模糊等问题,提出了建立竞争投入与预算投入双轨制、直接预算到项目和研究者个人、政府与企业明确分工、监督机制、奖惩机制等农业科技投入新机制。  相似文献   

18.
伪满时期,日本以关东军为武力背景,以对伪满政权的支配权、管理权为基础,依靠超经济的政权力量,建立了一整套的水管理机构,通过了一系列水法律法规,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水利法律制度,强制确立了对伪满洲国水利建设的全面控制,以稳定其对东北的殖民社会控制,为其经济掠夺服务.虽然伪满时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北水利法制的近代化,但因抽离了正义这一终极目标,其通过水利法制进行社会控制也就必然地走向了崩溃.  相似文献   

19.
围董及围董会是珠江三角洲人民在清末与民国时期,自发组成的一种民间性基层水利管理机构。它在动员群众修筑堤围、筹集资金、防汛抢险、调解水利纠纷等方面,始终扮演了较为重要的角色。自清末至民国,政府对围董(会)的管理与渗透虽日益加强,但其权威却始终未能深入到水利基层管理中去。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国朝闺秀诗柳絮集》所收诗人的分析,认为:清代女诗人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特别是由苏南和浙北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从总体格局来看,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从南方向北方递减的特征;从各省中心分布点来看,则可分为首府中心型和名府中心型两种。地域分布的南北失衡是宋代以来中国经济、文化和教育重心南移的必然结果;出身并生长于官宦之家是女诗人生成的重要条件,因而清代女诗人群体的分布大致与进士群体的分布成正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