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是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然而由于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没有根本破解,加之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影响,使我们不得不面对新老问题累积叠加的困难。"新常态"下领导干部必须首先解决最突出最要害的"老问题"。一是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老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物质消耗  相似文献   

2.
关于创新,谁也不可能提前预知确切答案。所以,政府只能顺势而为,并建设一个好的环境。政府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就不能像过去那样什么事都管。一个新常态国家的创新体系,要从两个方面谈起。第一个方面是当前总的形势,第二个方面是如何面对这种新形势,即建立和完善国家的创新体系。不同时具备这两个特征,新常态就稳不住先讲第一个方面的问题。从去年以来,中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根据已有的文章,新常态的内容或者特征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点,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的状态转向中高速增长,进入下行通道。这个趋势今后可能还要继续,甚至会进一步变成中速增长。第二点,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总量跃上60万亿元台阶,旧的增长方式难以持续,新的增长方式尚在萌发,危与机同在,破与立并存。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大环境下,投资放缓、外需不振、企业效益下滑等种种压力客观存在,人们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担忧,舆论上也出现了对中国经济的"唱空"声音,不妨称之为"转型焦虑"。应该看到,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空前  相似文献   

4.
<正>新常态下,不仅需要发展速度的换挡、发展方式的转变、增长动力的重构,更需要把公权关进制度"笼子",置于"阳光"下,倒逼领导方式和执政行为的改进,推动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工作人员必须依法办事,以法治新常态护航发展新常态。  相似文献   

5.
贺海峰 《决策》2014,(10):40-42
“新常态经济下,经济增速是‘换挡’而不是‘失速’,经济发展仍需要保持合理增长速度,因为发展仍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厉以宁 《决策探索》2014,(22):15-16
第一个问题:怎么理解“新常态” 最近中国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词,就是“新常态”。怎么理解“新常态”呢?这是相对于我国前一段时间超常的经济高速增长而言的,意指经济应逐步转入常态。  相似文献   

7.
正7月28日,《经济日报》刊发了钟经文《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一文。钟经文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意味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全面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当前,世界经济长期结构性调整、新一轮产业变革融合与我国经济增长阶段性转换相互叠加,在此阶段,不应用政策"推高",继续追求过快的增长速度,否则不仅违背经济规律,而且会加剧已有矛盾、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总量跃上60万亿元台阶,旧的增长方式难以持续,新的增长方式尚在萌发,危与机同在,破与立并存。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大环境下,投资放缓、外需不振、企业效益下滑等种种压力客观存在,人们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担忧,舆论上也出现了对中国经济的“唱空”声音,不妨称之为“转型焦虑”。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增速换挡期、转型阵痛期和改革攻坚期的“三期”叠加,即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调整加剧、改革创新动力增强的经济新常态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是,企业往往由于对新常态认识不足,理解不深刻,被动应对,错失了企业转型发展的战略良机,阻碍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在新常态背景下,经济转型导致经济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企业如何才能适应这些特点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国有企业改革能否成功使企业适应经济的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新常态下的国企改革和发展进行探讨,以便为国企改革和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0.
正基于全球经济危机与中国阶段性因素叠加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进入增速阶段性回落的"新常态"时期。因此,需要在宏观调控、调控模式及其工具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表示,治理"新常态"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新常态"不仅具有坚实的事实基础,还有相应的理论支撑。要用潜在经济增长理论与结构理论相结合,明确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回落的主导因素不是传统的总需求不足,而是潜  相似文献   

11.
正既然视中高速的"新常态"是向正常状态的回归,那么,断崖式的速度下滑就是一种"非常态"。适应新常态要有新思维,应对非常态更应有新举措。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既不追求短期有"水分"的繁荣,又防止经济出现过快下滑,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促改革、转方式、调结构。  相似文献   

12.
当平常心、进取心、自信心成为中国人精神的新常态时,这一束精神之光就会照亮我们脚下的探索之路,幸福就会成为中国人生活的新常态。过去一年,有一个词很热:新常态。它告诉我们,当下经济形势已经进入了"三期叠加"的新时期。改革开放的35年里,中国经济增长每7年差不多就翻一番,GDP年均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因此,面对当前的"新常态",少数人无所适从,看不清方向;也有人害怕创新,担心多做多错;还有人认为好日子过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安徽县域经济正在由过去的高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并呈现走向趋稳的运行新态势。  相似文献   

14.
张占斌 《决策探索》2014,(20):21-2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经济发展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经济发展要适应新常态,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当前,我国经济正在逐步进入新常态,正进入经济增长的"从容状态"与"理性状态"。总书记赋予了经济增长更加丰富的内涵,增长的内核正在升级和演变。  相似文献   

15.
从长期发展战略看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9.36%的年平均增长率保持了25年的长期高速经济增长。在这一基础上,2002年,中国又提出了在20年里使GDP再翻两番的新的长期经济增长目标。本文从中国经济与东亚经济比较、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对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影响等方面,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可能、趋势、增长速度及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领导文萃》2014,(17):1-1
<正>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考察河南时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一表述被认为显示了中国领导层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总体研判与基本态度。中国经济发展当前阶段的新常态,是基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时下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而作出的,指明了为应对三期叠加可能造成的疑惑、阵痛与困难应当秉持的立场。  相似文献   

17.
认识新常态,首先要正确认识经济增速新常态
  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那样,进入新阶段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先发地区,都明显感受到了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与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的积累与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的深刻变化,经济发展步入了新常态。这种新常态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经济增速由高速转为中高速。速度的调整需要正确认识。用辩证的观点看,这种调整虽稍稍放慢了我们前进的步伐,但它为我们转变以往的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方式赢得了时间,也为深化改革争取了空间,同时对各方面形成“下决心调整经济结构、下决心转换发展动力”共识创造了条件。我们必须跳出“新常态就是经济衰退”的误区,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上来,精确瞄准我们在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经济结构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定地走改革之路、创新之路,为未来经济更持久健康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决策探索》2014,(17):84-84
在安徽,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实现争先进位的目标,必须付出“人一之,我十之”的更大努力。在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下,调速不能失速:在经济放缓的大趋势中,放缓不能放任。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经济又经历了最新一轮的从高速扩张到收缩调整的波动,前几年经济超高速度的扩张,引起剧烈的经济震荡(通货膨胀、市场波动、结构失调)之后,不得不采取收缩调整的政策。在经过两年艰难的高事之后,全国工业已经走出谷底出现复苏,现在人们都在思考,如何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从“高速扩张--收缩调整”这个怪圈中走出来?我们认为根本办法是使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从速度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转变。  相似文献   

20.
2006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使我国连续四年GDP在10%以上的速度运行,并继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趋势。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趋旺、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就业基本稳定,特别是连续增长了数年的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如果从2000年GDP重新进入8%以上增长速度算起,则已经连续高速增长了7年。这种避免了大起大落的持续增长良好发展势头,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未有的。而对于2007年我国社会经济形势的预测,国内专家学者呈现出近年来少有的一致,绝大多数人认为,今年我国将继续维持经济高增长的态势,随着和谐社会建设力度的加大和各项具体措施的落实,一些突出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也会逐步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