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闻一多对杜甫在人格和艺术技法上进行了有意识的继承,并实施了成功的现代化转换.闻一多成为了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现代杜甫,成为了影响深远的爱国诗人和新诗革新家.对于新诗如何在寻求新变中接通与中国诗歌的几千年之常,闻一多的实践具有诗学价值和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丰晓流 《中南论坛》2007,2(3):91-93
针对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漫自由、创作态度不够严肃的现象,闻一多提出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并以“三关”的关学原则及创作实践,规范了新诗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使中国新诗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艺术阶段。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新诗以“欧化”为“现代化”的转型期,闻一多因追求“东方色彩”而与时代主潮产生疏离。美国的新诗运动是促使闻一多审美潜意识中的“东方色彩”得以彰显的契机,但二者却有深刻的审美差异;尤其是进入现实语境后,“东方”更呈现出“他者化”色彩,闻一多以自己的诗歌构成对这一现实东方形象的逆向书写。就中国新诗发展的整体态势而言,闻一多这种偏向于“东方色彩”的诗美实践和诗学建构既有纠偏的一面,也呈现出自身的偏颇。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提出的包括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在内的新诗“三美”理论,是十分重要的新诗美学理论创见。本文从新诗绘画美的美学内涵与“诗中有画”诗学传统的辩证联系,新诗绘画美的两个主要美学要素———廓线与色彩的艺术体现等几个方面,论析了闻一多在新诗绘画美的理论倡导和艺术实践中的探索与贡献。  相似文献   

5.
适度的艺术形式的“标准化”要求 ,应是新诗进一步的、具有“突围”意义的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闻一多可以说是致力于新诗“标准化”探索的第一人。他有着高度自觉的新诗文体观念 ;他的形式实验注重“充实的内容”和“天然的整齐的轮廓”的有机统一 ;他的关于新诗艺术形式的一些构想 ,直至今日仍然是“最先进的考虑”。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的抒情诗是中国现代诗史上的瑰宝,不仅是因为它思想内容的深广、意识的纯正、情感的纯粹,也是因为其体式多样、语言精致、技巧丰富。闻一多在新诗艺术之美的构成上作了多方面的探索,为中国现代诗歌艺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创作上的实践与理论上的主张虽有所出入,但相得益彰,只是从理论上论述闻一多的诗歌艺术观念与追求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7.
学海鳞爪     
一.“戴着脚镣跳舞”并非闻一多首倡留意中国现代文学的人,几乎都知道所谓“戴着脚镣跳舞”一说.五四文学革命后,一些新诗作者过于倾心于“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以致产生不少味同嚼蜡随意走笔之作,从内容到形式均明显丧失了诗歌应有的审美特质.为此,著名诗人闻一多撰文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新诗“不当废除格律”的主张,并详尽阐述了他所认为新诗格律应该有的“三美”要求.即必须讲究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戴着脚镣跳舞”就是闻一多在阐述他的新诗理论时所提到的一个形象比喻.  相似文献   

8.
针对早期白话诗存在的问题闻一多提出了以"三美"为基础的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来实现新诗形式的规范,这一主张的提出根源于闻一多所持有的"非功利性"的文学自觉,同时他较早地实现了"世界性与民族性"相互统一的文学观念:主张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地上创作"中西艺术结合后产生的宁馨儿",对于今天的文学依然适用。就总体而言,闻一多的诗论为中国新诗乃至整个中国新文学进行了良好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的新诗“时代精神论”和“新诗无边界论”的“诗质”论直指新诗本性,使新诗与旧诗相区别。是至今仍极有价值的论说。闻一多的“三美”论有相当强的“复古”意味,“音乐美”违背了白话内在的韵律特点,“绘画关”重走新诗初创期弱化诗质文白夹杂的老路,“建筑美”背离了新诗自由的天性。闻一多“三美”的“诗形”论是不成熟的理论建构,且与他的“诗质”论相冲突,这种欠缺和冲突,也恰恰反映了闻一多对新诗文体的深刻认知。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闻一多先生诞生八十周年,又正逢五四运动六十周年。五四运动是新诗诞生的标志。这个时候,全面地研究闻一多的新诗,是对他的一个纪念。闻一多的新诗,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估价;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四人帮”的破坏。“四害”横行之日,江青窜到闻一多的母校清华大学,在光天化日之下,编顺口溜无耻地辱骂闻一多。那时候,谁争取过民主,就成了异端。因为“民主派=走资派”。就这样,为争取民主而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的革命烈士闻一多,竟然在九泉之下也受到株连。“四人帮”垮台以后,我们一直更深切地怀念闻一多。新诗的第一个十年间,出了八十二个诗集。闻一多占两个:《红烛》(1923年)和《死水》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提出要对中国新诗进行民族化建构。所谓“民族化”,意指对古典文学传统进行现代的转化。闻一多根据中国律诗和西方格律诗的内在契合,进行格律重建,创建了新格律诗理论。本文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三个方面论述了闻一多对新诗格律的民族化建构。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的“三美”主张,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中国新诗史上表述最完整、最有系统性的有关新诗形式建设的规划与方略。不过,对于以现代汉语为基本的语言体系,以现代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为特定文化语境的新诗创作来说,“三美”主张实现起来却是相当困难的。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三五年八月,朱自清在为《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所写的《导言》中指出,闻一多是“最有兴味探讨诗的理论和艺术的”。的确,闻一多不但是杰出的爱国诗人,而且是著名的新诗理论家。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闻一多和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刘梦苇、于赓虞等人一起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了《诗镌》。他们面对新诗中衰的现状,决心研究新诗的新格律和新音节。虽然在此之前,刘半农、陆志苇、钱玄同、周无  相似文献   

14.
现代知识分子情感世界的切片解剖──论闻一多的情诗刘川鄂闻一多先生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已有定评,但研究并未终结。比如用比较诗学的方法专题研究外国诗对问诗的影响,研究闻一多的新诗“三美”主张对诗歌发展的具体贡献,运用形式主义文论研究其诗的意象世界,从文化...  相似文献   

15.
新格律诗运动是新诗发展史上一场有影响力的形式运动,但闻一多对新格律变革作用的期待超出了形式的范畴。他希望藉此探讨构建一种新的“中国意识”与“中国话”的可能,以跟胡适的西化观念与现代白话区别开来;其目的在于唤起人们对传统艺术精神在“畸形的民众艺术”中流失的反思。闻一多相信只有在启蒙的基础上通过某种程度的回归,才有可能将传统与民族的真正历史主体地位揭示出来,因此,新格律诗运动的兴起,反映了一种崭新的传统、现代与民族意识关系的叙述要求,是五四之后有关传统与现代关系认知转向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论闻一多诗歌的主题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闻一多是一个优秀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爱国诗篇,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独具特色的艺术奇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自清说:“在抗战以前,他也许是唯一的爱国主义新诗人。”朱先生的话诚然有些偏颇,且长期以来,在有关闻一多的史传、评论、选本、教材中,所讲所论也大都是其爱国诗作,以至不少青少年产生了错觉:闻一多写的都是爱国诗歌。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最早发现并在新诗创作中成功地运用了基于情绪消长起伏的内在律以代替旧体诗的固定的外在格律,这是他对新诗艺术的重大贡献。内在律一端联着情绪内容,一端联着语言形式,居于新诗各项艺术成就的核心,也是新诗区别于旧体诗的基本艺术特征。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自由诗人如艾青、戴望舒等以创作和诗学探索丰富了内在律体系,现代格律诗的提倡者如闻一多、何其芳等也注意把新诗格律和情绪内在律联系起来。自由诗和现代格律诗既双水分流又彼此渗透,有逐渐融合之势。在新诗的诗体建设中,如果忽视、拒斥内在律,就可能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18.
选取闻一多新诗的色彩应用和孤独意识为研讨对象,尝试借助统计学、心理学、色彩理论等,以色彩构成的空间意象分析为大的方向,可初步探寻一条新诗色彩研究的路径。闻一多善用黑色的微型空间意象,是土居健郎依赖心理的体现,反映出“低孤独”的困扰。“高孤独”在闻一多,则是一种“恩培多克勒”情结,是对冷酷黑暗现实的抗争。  相似文献   

19.
1920年代中国新诗发展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白话诗八首》,为中国新诗诞生的标志。《新青年》、《新潮》等刊物中两代启蒙者纷纷参与新诗创作"尝试",北京大学因之成为新诗诞生的渊薮。与传统诗歌"外断内接"的深潜联系,异域诗精神与艺术的影响,是新诗发生发展另一动因。"为人生"与"为艺术"的兼容并存,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的自由实践,构成新诗多元生态的格局。以文学刊物或社团为中心的诗人群体,胡适、刘半农、郭沫若、冰心、朱自清、冯至、徐志摩、闻一多、李金发、穆木天等诗人,对于新诗书写现实及人生之关系、情感抒写传达方式、自由与格律等理论探索与创作实践,为20世纪20年代新诗萌生与发展、艺术精品的创造作了境界独特风采殊异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闻一多曾接受过象征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其诗论中有关象征的论述和诗歌创作中的象征笔法,呈示出闻一多诗歌的象征艺术倾向。深入研究这一艺术倾向,对于把握闻一多诗歌艺术的丰富性及其对新诗艺术发展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