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民国时期新兴的回族报刊中,回族婚姻问题是当时回族知识阶层热烈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回族知识分子就回族社会中存在的早婚、奢侈婚姻和不遵从伊斯兰教义的诸多婚姻陋俗展开批判,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即适龄结婚、简朴婚礼和向伊斯兰教义回归。这些讨论和重建措施实质上折射了民国时期回族婚姻中“变”与“不变”的特征:产生一定变化的是婚姻仪式与观念,不变的是共同的伊斯兰宗教信仰以及相关联的民族认同感,以维护族群边界。  相似文献   

2.
回族是一个以农为主、农商并重的民族。笔者以民国时期西北回族商业活动为例,对回族商业经济及其在西部开发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要论述。在描述西北回族空间分布的人文地理特征和商业传统的基础上,从甘青回藏贸易、内地回族传统商业和集团化连锁经营等方面对民国时期的西北回族商业活动做了梳理。笔者认为,商业活动是回族参与西部开发的一种独特方式,西北回族在边疆所开展的商业贸易活动具有跨民族、跨文化区的特点,这有利于打破传统经济文化类型的封闭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北区域经济中商业流通环节薄弱的状况,优化了区域经济结构,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内地城市、集镇和农村地区的回族商业则立足于民间社会、面向各族民众,有利于丰富和改善各族人民生活。回族商业活动本身也是族际互动的一种形式,它在各民族之间架起了一座流动的经济文化交流之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边疆与内地的交融与互补,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凝聚,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成型和固化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西北回族商业经济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得到迅速发展,使得这种经济不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还产生了一些新的特点。通过这些特点,可以了解到民国时期西北回族商业经济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回族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必然要求。在民国时期的宁夏,马福祥、虎嵩山等回族上层人士,通过创办新式回民学校,改革经堂教育,推动了回族教育由旧及新的转变——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与缺陷,但较之以前已经有了许多积极的变化,对回族发展及国家强盛等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回族知识分子对回族妇女地位、生活、教育、时代意识及现实问题等方面展开了探讨和反思,无形中引发了社会对回族妇女问题的空前重视,加速了回族妇女群体的思想觉醒,强化了其国族意识与团结意识,培养锻炼了一批优秀女性,从而对回族妇女的长远发展产生着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在回族知识界、政界引起的“回族”“回教”争论持续数十年,究其原因,表现在:对回族构成问题认识迥异;民国初期,少数民族是否为中华民族成员,尚未明确;学界对回族、回教、伊斯兰教等概念认识模糊。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以兴办教育,倡导留学,设立社团,创建报刊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回族文化运动。作者指出,民国时期回族文化运动,推动了回族伊斯兰学术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增强了回族人民的国家观念和爱国意识,在化解回汉隔阂,促进民族团结,培养造就一批回族人才和提高回族整体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爆发后,对回族民众的抗战宣传成为回族知识分子的重要任务。民国时期兴起的回族报刊成为当时回族知识分子抗战宣传所借助的有效工具。回族报刊在号召回族民众积极抗战的同时,其背后也体现着回族社会的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回教大众》是抗战时期回族知识分子进行抗战宣传的主要回族报刊之一。从《回教大众》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抗战时期回族报刊中所反映的回族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从长时段的历史演变视角来分析作为外来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演变历程,并通过对清末及民国时期西北回族社会及其精英人物的政治角色和社会功能的分析,揭示民国时期中国西北回族地区伊斯兰教发展变化及其与其他文化宗教互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地域性迁徙对新疆回族地域分布及文化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至民国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大量回族迁入新疆,这种地域性迁徙对新疆回族的社区分布、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新疆回族地域社区分布呈现的特点:“大分散、小集中”与“大分散、大集中”;新疆回族社区主要分布于乡村,城镇数量很少;新疆回族社区大都是围寺而居。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融会而成的回族文化是新疆回族文化的核心,但这两种文化背景在新疆回族流散生活中又与各迁徙地地域文化产生了各种形式的交融磨合,因而对这一群体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回族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以伊斯兰文化为特征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认同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础。民国时期,随着西方近代国家意识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和影响,回族社会的自我认同与国家认同意识亦显示出近代意义,积极参与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和各种重大政治事务,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尤其在抗日卫国等救亡运动中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12.
"五九"国耻纪念日,是中华民国建立后第一屈辱的国耻日。这个由中日"二十一条"签订,引发的国耻纪念日,从民间自发纪念开始,到最终成为"国定纪念日"一步步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追溯"五九"国耻纪念日的由来,有助于彰显时人的爱国热情,从而激发国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结。  相似文献   

13.
中亚的东干人经过一百余年的繁衍发展,已经融入到当地社会生活之中,东干人表现出巨大的民族内聚力与强烈的社会适应性。他们的民族特征在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保留部分的同时,许多方面发生变化。文章主要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探讨,得出中亚东干人完全可以成为有别于中国回族的新民族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回族话形成的民族语言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回族在使用汉语时,总是打上了鲜明的民族语言烙印。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回族内部的口语交际中,所以称之为“回族话”。回族话的形成和民族母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了和汉语的区别,有着丰厚的民族语言基础。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一百多年来社会各界不同人士对其有不同的评论,然而却少有人研究民国佛教界对辛亥革命的评论。该文以民国时期佛教界对革命、孙中山与三民主义的评论为视角,来考察佛教界眼中的辛亥革命,并浅略分析其评论的原因与目的。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涌现出来的小说话,数量众多,色彩斑斓.本文就当时小说话中较为集中讨论的有关古与今、中与西、"新派"与"旧派"之间关系的问题作了述评,反映了当时不同观点的冲突与调和.民初的小说话多为"旧派"小说家所作,他们指摘"新派"文学家的偏颇与问题,呼吁新旧两派"和衷共济",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从未真正形成"和衷共济"的局面,值得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7.
关于左宗棠镇压陕甘回族起义及善后措施的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宗棠在镇压陕甘回族起义过程中提出了“不论汉回 ,只辨良匪”原则和“剿抚兼施”的方略 ,而后他采取了以迁徙安置广大回民和设法恢复农牧业生产为主的安抚措施。这只是进一步暴露了他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本质属性 ,其中并不存在对回族人民的民族偏见和民族歧视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回族整体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在回族农民的辛勤劳动下,回民新开垦耕地面积日益扩大,居住村落不断增多,加上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新型农场的创办,推动了回族经济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美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高校以历史教育、成就教育、国情教育、危机教育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宗教教育、法制教育、公民教育、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理性爱国主义;以社会教育、榜样教育促进以人为本的爱国主义教育;媒体和网络积极促进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这对我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