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科是原蒙古学学院蒙古史教研室基础上扩建的校级重点学科。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本学科现有成员14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员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6名。目前学科组承担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自治区  相似文献   

2.
藏语名在蒙古牧民及猎人中间流行,无疑是西藏喇嘛教在蒙古大地传播的后果之一。西藏红(帽)教代表人物最先接受了对蒙古可汗的邀请,其中有人甚至升任国师,便不遗余力地在封建贵族中传扬宗教。后来黄(帽)教崛起,蒙古人虽不懂却用来念经的藏语紧接着传入了我国。  相似文献   

3.
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科是原蒙古学学院蒙古史教研室基础上扩建的校级重点学科。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本学科现有成员14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员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6名。目前学科组承担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自治区、教育部、国家民委研究项目多项。  相似文献   

4.
元朝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所建立的第一个全国性政权。蒙元统治者为了保持蒙古贵族的特权,实行四等人制的民族等级政策,使身为被征服者的汉人和南人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在此历史背景下,中原汉地出现了一种颇为流行的社会风尚——汉人"蒙古化"。汉人蒙化表现在各个方面,取蒙古名就是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5.
四月十九日,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主办的“一九八六年春季蒙古学信息交流会”在呼和浩特召开。从事蒙古学教学、研究的专家、学者等近五百人参加了会议。会上,九名专家、学者先后发言,介绍了匈牙利和美国的蒙古学研究概况,概述了国内托忒蒙文文献、史诗《格斯尔》的搜集整理现状及蒙古族民间文学的研究动态,报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姓氏我在研究十三四世纪蒙古人的文化变革问题时,曾指出蒙古人没有姓氏,后来受汉族的影响,渐渐在名外有字(如元代月鲁不花字彦明,谙都刺字瑞芝——译者)。①并拟就游牧民族姓氏问题,另文论述。下面谈谈如何正确理解宗法制度下汉族农业社会和游牧社会的家族问题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查研究,正蓝旗蒙古族81.04%的人经常使用蒙古语言文字,13%的人偶尔使用蒙古语言文字,5.96%的人不使用蒙古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8.
13世纪初蒙古帝国军队西征后,有大批西域人以各种途径移居蒙古草原。他们以后对元朝政治、军事、文化影响巨大。经元朝百年的磨和,他们不仅有很多人融入中原文化中而"华化",同时由于元代蒙古贵族政治地位的影响和蒙古文化的强势存在,尚有许多西域人接受蒙古文化,认同蒙古民族共同体,终化为蒙古人之一部分。至北元时期,在蒙古各部中仍有很多西域部族名称存在,但实质上已作为地道的蒙古人出现,并积极参与北元政治军事活动。  相似文献   

9.
在乌兰巴托西北有一座佛教寺庙——甘丹寺。甘丹寺是蒙古现存唯一的佛教寺院,始建于1838年。从俄罗斯人时期起,寺院势力便逐渐形成,并且开始在国家的宗教生活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甘丹寺是现今蒙古广大佛教徒的活动中心。甘丹寺共有五座僧院,一百多名喇嘛,定期举  相似文献   

10.
喀喇沁地区蒙古语自然村地名按词义分类,可包括自然地理式、氏族人名式、职业分工式、聚落计户式等4种类型。自然地理式村名显示喀喇沁人以山地聚落为主;氏族人名式村名显示喀喇沁部由众多氏族融合而成;职业分工式村名显示喀喇沁地区曾经有过发达的畜牧业和狩猎、山林经营传统,农业及其他职业也逐步得到发展;计户式村名显示,喀喇沁地区初期的蒙古村落以3、5、7、8户为主,规模很小。同名自然村名前加特定限定词,是自然村的横向扩展形式;以驻地核心村命名自然村上一级行政单位,是农村管理网络的纵向扩展形式。喀喇沁地区蒙古语地名的汉化有音译、音译加意译、意译加意译、意译、两名并行、改名等不同过程。地名演化是语言演变的一种。  相似文献   

11.
榆林市北部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接壤,历史上蒙汉人民交往频繁,遗留在榆林市蒙古语地名即是这一史实的见证。从语言学角度探讨保留在榆林地区的蒙古语地名的组合方式,深入探讨这类地名的结构,着重分析蒙古语地名中的通名部分,并且总结当前榆林市蒙古语地名中在流传、译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地名就是地理方位的标志或象征,不仅具有指示和辨认地点和方位的作用,同时也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内蒙古地区的蒙语地名是蒙古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着浓厚蒙古民族的文化特征。翻译内蒙古蒙语地名时,一定要根据蒙古民族的语言与文化特点,应更多采用蒙古语语音转写的汉语拼音字母形式,以便更好地保留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更大程度地提高国际社会的接收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东噶.洛桑赤列《东噶藏学大辞典》中涉及蒙古人名、族名相关的一些历史宗教方面的记载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与先生的其他著述和一些相关藏蒙文献略加进行比较,从中审视和领略了先生对蒙藏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4.
蒙元时期,皇帝(大汗)对汉族、女真、契丹等各族的赐名现象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他们或以赫赫战功、忠于朝廷,或特殊技能,亦或因某些外貌特征而被赐以各式蒙古名。与此同时,亦有纷纷改用蒙古名,或蒙汉名兼用的记载。可以说,这些非蒙古人受赐蒙古名和改称蒙古名构成了蒙元时期蒙古化趋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蒙古人、色目人的汉化一同构成了当时民族融合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外历史文献的深入探讨,文章肯定哈萨克族的主要族源为两汉的奄蔡、南北朝的曷萨、隋唐的突厥可萨;次要族源是蒙古汗国和元朝西迁至钦察草原的蒙古人。又在细致分析“迦沙”、“曷萨”、“克普恰克”等突厥语词汇的基础上,认为“哈萨克”族名的含义是“聪明能干的人”、“形质兼美”的人。  相似文献   

16.
佛教劝善故事“还魂人的故事”是随着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的,其中《乔吉德仙女传》和《古苏喇嘛传》在蒙古族中的影响相对深远。这两个“还魂人的故事”与古代蒙古法律文献之间具有诸多可比之处,特别是在保护喇嘛阶层特权方面,佛教劝善故事和古代法律文献之间是互为表里的。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名字与生态观念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蒙古族名字中,除了含有希望孩子们前途远大、健康成长等美好祝愿以外,还具有朴实无华、自然纯真、与自然生态紧密相关等特点。本文仅从蒙古族名字中蕴含的崇敬自然观、善恶观及保护生态环境观入手,解读蒙古族名字与其自然生态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有关《蒙古字韵》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字韵》《蒙古韵略》《蒙古韵》是性质相同名称不同的韵书,另外还有《蒙古韵编》《蒙古韵类》等不同称呼。《蒙古韵编》应当是1270年至1286年之间产生的,《蒙古韵略》《蒙古韵》也应该在这个时间段。《蒙古字韵》是1308年朱宗文校订诸书时择其善者命名的。《蒙古字韵》的字头对汉字来讲是一个标音的类别,不是音值的描写。《蒙古字韵》就是蒙古字拼写的汉字韵,分析《蒙古字韵》要以汉字韵为基准。  相似文献   

19.
从语言民族学角度考证,着重考述有关"蒙古"之称渊源问题。确认黄帝正妃西陵氏所生子女玄嚣和昌意降居之地江水、若水之称,分别源于蒙古族乞颜、涅古思二氏之称。乞颜、涅古思二氏之称则分别源于虎和龙图腾之称。江水别称岷江(岷水)源于蒙古(蒙)之称,蒙古(蒙)之称同样源于虎图腾之称。乞颜、涅古思二氏传说经伏羲(玄嚣)、女娲(昌意)演变为蒙古族祖先孛儿帖赤那和豁埃马阑勒。是故原来的虎、龙图腾也随之演变为狼、鹿图腾。  相似文献   

20.
辽西地区的蒙古族聚居村落,蒙古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交融、涵化较为突出,烟台营子村是其中一个有着百余年农耕历史的蒙古族村落,村落中老年人群体、中年人群体、青少年群体等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名字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化特征。从老年人群体宗教化蒙语小名与宗族化、"移写式"汉语大名并存的双名制,到宗族化特色与时代性色彩杂糅的中年人群体的姓名特征,再到当下张扬个性的青少年群体的姓名特征,历时性地比较不同历史阶段的起名习俗,可以映射出该区域蒙古族缓慢而深刻的文化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