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就业率成了备爱社会关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指标。本文为使毕业生就业指标更加科学和合理,通过对现行毕业生就业率指标的剖析,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方法和建议,并指出了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对提高毕业生就业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搞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是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而出现的新概念,它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高校教育的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的适应程度,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那么什么是初次就业率,应该如何认识它呢?  相似文献   

3.
对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指标体系的设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文 《统计与决策》2005,(15):55-56
1999年国家首次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以来,围绕就业率统计问题的争议一直不断.毕业生就业率是评价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公布毕业生就业率,给参加高考的考生和考生家长提供一个数字化的参考,对高校调整专业结构、提高办学质量、重视就业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所公布的就业率,由于存在诸多问题,还不能得到高校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如何完善就业状况统计体系,使就业率能够更科学、更准确地反映出高校的实际就业状况和办学水平,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专业选择,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构建毕业生就业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毕业生就业指标体系时,既要反映学生就业工作的又要引导就业工作前瞻;既要着力于评价高校就业工作也要敦促政府、社会对高校学生就业的责任。本文就业缺口和就业质量三个方面来构建毕业生就业:①反映就业状况的指标。可以通过一系列就业率来反映。而就业结构不平衡的问不  相似文献   

5.
周谊 《中国统计》2006,(4):48-49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人们很不适应。为此,笔者研究了日本就业情况,发现我们高校的就业情况现在还远好于日本,故提醒人们不必惊慌,特写本文:初中毕业生的就职率就业在日本,双向选择由来已久。因此,早在1950年,就业就不是100%。1950年,日本初中毕业生的就职  相似文献   

6.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就业率高并不代表就业质量高,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很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都不乐观。一、专业不对口。所学非用。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主要是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或者管理技术工作人员,其最大的就业优势就是自己的专业特长。但从实际反馈的情况来看,  相似文献   

7.
一、调查背景及意义,本调查对河南工程学院2007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毕业三年后就业质量调研与职业发展评估,这样一种探索性尝试及有关研究思路和研究视角有别于传统的高校就业主管部门短期基于就业率进行的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通过对市场动态的把握和用人单位需求的调研能够跟踪掌握高校毕业生实际就业状况,了解大学毕业生中期职业转换、升迁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探讨毕业生就业率与市场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就业率随毕业人数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说明高校扩招应适合市场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整个劳动力市场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即主劳动力市场与次劳动力市场。工作稳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就业统计能提供多种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学生就业率统计中存在就业协议书法律运行机制不完善、就业率统计时间不科学、各个高校出台就业措施扭曲了就业数据等问题.其形成有着深层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基本思路是就业率的统计以高校和人才交流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分类构建不同层次高校大学生就业率的评价体系、对大学就业率的统计采取长、短期结合的长效评价等.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毕业生就业体制转变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逐渐成为反映和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质量、学科设置、专业结构和毕业生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就业率统计的这种功能可为社会各界提供不同的决策参考:为学生掌握市场需求,调整努力方向提供信息指导;为学校调整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提供方向性指导;为国家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因素很多,如何抓住主要因素迅速提高其就业率往往很困难,文章针对这个问题引进层次分析法fAHP)模型,通过对定性因素加以量化并构造判断矩阵.然后对各种因素做出相关评价分析.为毕业生和学校的自身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从各方面强化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考虑与就业需求的对接。本文从物流专业学生应具有的就业能力入手.分析了物流专业毕业生当前的就业现状.提出了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3.
日本女性就业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数众多的日本女性提出:二十一世纪是女性时代。为此日本女性参与社会经济建设的热情持续高涨。近年来女性就业率急速上升便是一例。现将日本女性就业状况作如下简介,以供有关方面参考。一、就业率上升据日本总务厅《劳动力调查》中所披露的女性就业数据来看,1993年女性就业人数年平均为2009万人,占整个就业人数的40%左右,而1975年女性就业人数占整个就业人数的比例不过为329人随着就业人数增加,民营企业中的女性就业人员(不包括临时工)的平均就业年限也在上升。据日本劳动省的《工资结构基本统计调查》介绍,平均就业年限1993年…  相似文献   

14.
当前大学生就业日益困难,特别是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持续恶化、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1990年、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和1995年、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等统计资料,试从我国经济增长对高等教育人员就业的影响作一简要分析,提出要抓住当前经济转型时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带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进而促进全社会就业.  相似文献   

15.
玉在椟中求善价”、“良禽择木而栖”一直是很多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随着高等教育步人大众化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呈逐年上升趋势,2006年则突破413万,比2005年增22%,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亦成为国家新问题。大学生如何就业,找到自己满意的“饭碗”,国外大学生针对自己的国情,创出了不少好的方法,现撷录于后,冀希望给我国大学生就业时能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6.
《贵州统计》2009,(3):94-94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黔南州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进一步突出。国家统计局黔南调查队就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意愿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75%的大、中专毕业生认为,本地区就业环境在改善,八成大、中专毕业生首次求职意愿标准降低,但外出就业仍为主导想法。  相似文献   

17.
对失业率的计算,一般采用的公式是:失业率=失业人口数失业人口数+就业人口数×100%同样,就业率的计算公式,也与失业率的计算公式相似,只不过是将分子中的失业人口指标换成了就业人口的度量指标。具体的表达式为:就业率=就业人口数失业人口数+就业人口数×1...  相似文献   

18.
万海远等 《统计研究》2020,37(4):87-100
在老龄化加速和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的背景下,开发我国老年劳动力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88-2013年住户调查数据,通过与俄罗斯较长时期的跨国比较,发现中国老年人就业率偏低且持续下降,并进一步利用Oaxaca方法分解了就业率下降的贡献来源,由此解释了中国城镇老年人就业率较低的原因。研究发现,文化和制度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劳动力市场禀赋及其分化才是我国老年人就业率较低且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相对于俄罗斯,中国城镇居民财富积累更快,收入结构更加多元化,再加上年轻外来劳动力涌入形成的挤出效应,带来中国老年人就业意愿和就业竞争力的双重下降,由此就使得中国老年人就业率逐渐降低。因此要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让老年劳动力顺利实现职业转换和工作岗位转变;改善小微企业营商环境,扩大老年人非正规就业机会;增加老年人职业培训以提高就业竞争力,鼓励获得较高教育技能的老年人工作更长的年限,并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四川经济的较快发展和一系列鼓励就业政策的实施,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机构的基本形成,四川城镇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就业人数增加。据2004年城镇劳动力调查资料推算,全省城镇就业人口为1086万人,比二季度增加10万人,从2000年以来,四川城镇就业人口总量增加均在10万人左右。2004年四川城乡就业人口达到4691万人,就业率为73郾25%,城镇就业率为53郾87%,城镇就业率比乡村低29个百分点。在城镇就业人口中,男性为606万人,占55郾8%;女性为480万人,占44郾2%。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就业率比女性高16个百分点。尽管四川就业…  相似文献   

20.
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当前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取向和特点,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近期对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和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的部分应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结合一些访谈情况就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要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为高校的教育工作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