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欠额翻译与超额翻译的界定及规避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卫斌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8(1):34-36
欠额翻译和超额翻译作为典型的错误翻译类型常常困扰着译者,使用奈达理论中的"读译语者反应"作为界定欠额翻译与超额翻译的"度",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能动的"度",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语言的变迁以及双语文化交往的推进而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对于概略化、具体化、语境增益、归化、加注、音译禁忌等策略,都能帮助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最大限度地规避欠额翻译和超额翻译。 相似文献
2.
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问题最早由英国学者彼特·纽马克于1976年在《翻译问题探讨》一书中首次提及。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问题也引起了不少国内学者的关注。国内学者对于欠额翻译与超额翻译的定义、出现的原因及相应的规避方法提出了不少的看法。大多数学者对于造成欠额翻译与超额翻译的原因都是从文化、语言等差异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少的规避或补偿方法。 相似文献
3.
海泽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5):91-93
文章从文化内涵差异、民族色彩差异和语言结构差异三个方面讨论翻译中的超额和欠额现象,并提出概略化、具体化、归化、语境增益、加注等策略,旨在探讨如何在翻译实践中尽量减少欠额翻译与超额翻译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是翻译中的常见现象。国内的相关研究普遍从奈达的"等值理论"出发,认为该现象是翻译中的"非等值",是由语言与文化方面的差异引起的,进而提出了规避策略。本文指出,现有研究忽略了翻译主体,即译者,也未涉及到该现象产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论翻译中的超额和欠额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承萍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2):65-68
本文从具有民族文化内涵、但不具民族色彩的词 ,既具有文化内涵、又富有民族色彩的词以及句法结构等三个方面分析了超额和欠额翻译现象 ,并说明这种现象有时可通过一些变通和补偿手段尽量避免它 ,有时是不可避免的。只能求得翻译近似的等值 相似文献
6.
张益民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2):72-76
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是翻译中常用的策略和手法;译者采用此种方法以润色译文抑或实现某种特定翻译目的。以《茶馆》两英译本为个案研究对象,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戏剧翻译中此种翻译方法的实践运用,藉以证明翻译目的论在戏剧翻译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孙晓蓉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49-54
反讽可以达到戏谑、嘲弄及讽刺的效果,使作品生动幽默,富有艺术感染力。反讽在《傲慢与偏见》中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使作品妙趣横生,令读者百读不厌。因此,成功的译文必须将其完全再现出来。然而,在阅读三个中文译本的过程中发现存在反讽的欠额翻译现象。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了其原因,并给出了新的翻译建议,指出译者不仅要具备足够的源语文化和语言知识,还必须具有熟练驾驭目标语的能力,才能避免反讽的欠额翻译,达到译语读者和源语读者反应的对等。 相似文献
8.
法律翻译是法律运行机制下的语言转换,面临法律与语言体系的双重制约。对等则是法律翻译的重中之重,这就意味着翻译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意义分歧。法律是一种符号,而构成该符号的法律语言发挥着特定的功能。这个特定功能是指通过探寻法律符号意义的过程,理解法律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基于符号学语义三角提出的翻译语义三角可以为法律翻译中的精确对等提供理论基础。然而现实中法律翻译往往受到话语环境和话语使用群体的制约,通过具体的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在同一法律体系内,可以通过翻译语义三角实现法律翻译精确对等;借助从社会符号学视角出发的语义参考方案、法定意义与社会意义的区分、语言元功能等策略,可以理解法律翻译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文化差异造成翻译的欠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论述由于地理、文化、历史、宗教等导致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造成翻译的欠额,翻译名家们曾做过种种补救法,但不是很理想,文化意象的传达或多或少地丢失了。也许文化引入是最为理想的手段,不过得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做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0.
对于如何翻译语言符号中的文化信息这一问题,从符号学角度进行了例证分析。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体系本质上的差异,翻译过程中语言符号的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不可能完全传达出来,我们必须有所选择地优先传达符号的某层意义。言内翻译多见诸于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所体现出来的意义的翻译;指称翻译紧紧抓住符号与其所指进行翻译;语用翻译则突出语言符号的使用者与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白玉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1):108-111
通过对关联理论与关联翻译理论的研读,结合语言、文化、翻译实践之间的关系,发现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框架下,要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就要做到原文作者的意图、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适当的翻译方法三者之间的最佳联系与作用。本文从关联翻译的角度,分析了关联、翻译与文化间的关系,翻译中的文化误解现象在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及生态文化中的表现,提出尽量避免不合理的误译,防止缺失关联和认知语境而误导读者,引导建立最佳关联,避免文化误译的策略和方法,进而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以保证顺利实现不同文化与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2.
符号学应用于现代语言学 ,使语言学取得了新的进展 ,而翻译作为语际转换的过程 ,从符号学尤其是语言符号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为翻译学的发展指明了一条新的、广阔的道路。文章从语言符号的多重意义分析了英汉互译的过程以及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李贤斌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4):64-66
媒介娱乐化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形成一种趋势,但其过度发展造成媒介与司法、媒介与受众、媒介与社会、媒介与文化的矛盾,亟待法律予以规范,同时又要加强业者素质,以发挥媒介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段超英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88-92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借代往往成为中国读者正确理解英语新闻报道的“拦路虎”。文章就此以翻译理论与实务为基础,结合英汉语新闻报道中借代现象的对比分析,提出翻译时对借代的处理方法,即“形象再现法”、“形象省略法”和“形象增补法”等。 相似文献
15.
张卫萍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奈达把翻译的过程分为分析 -转化 -重组三个步骤。本文通过区分及分析翻译过程中分析的对象与分析的参照物 ,论证了在绝大部分情况下 ,整个语篇不是也不必是译者分析的对象 ,它只起语境的作用 ,从而证明了翻译中“句本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黄雪英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25-126
如何避免翻译中由文化转换不当而引起的误译或误解现象是翻译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提出了翻译中处理文化转换的一些方法,如直译、意译、形象舍却、形象转换等. 相似文献
17.
李翔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6):149-152
文章以城市景点名称和道路名称的英译为实例,探讨了旅游翻译中的直译、意译和音译。指出译者无论采取哪一种翻译手段,都应该考虑到信息传达的有效性和译语读者的接受度,同时应该使景点名称和道路名称的译文达到规范一致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佛经翻译策略与佛教的中国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全胜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108-112
佛教中国化既是异族文化思想在本士传播规律的必然要求,也与佛教界人士所采取的正确传教策略有不可或缺的联系。就佛经翻译而言,它既是传播佛学的手段,又是佛教扎根于中国的前提。为了适应佛教中国化的需求,归化策略必然成为译经者首选的翻译策略,它能在佛经翻译中把统治阶级利益和向往佛法人士的阅读需求结合起来,推进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左峰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72-73
在英译汉的过程中,针对原文的内容正确地选择汉语词义,是保证译文质量的关键.翻译时可以根据词性确定词义、结合上下文确定词义,也可以根据词的褒贬性确定词义,切忌孤立地理解一个词,以免出现误译. 相似文献
20.
喻劲梅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3):69-71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强调翻译要在社会文化的语境中尽量译出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有助于成语的准确翻译,尤其是避免其文化内涵的流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