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红楼梦》钗黛形象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红楼梦》研究中 ,对“钗黛”形象及其价值的探讨已很多 ,但从历史、文化视角总结“钗黛”型知识女性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者还不多见。黛玉追求精神唯美与宝钗强烈自我价值欲的历史承传性及“钗黛合一”价值追求的悲剧性 ,揭示了中国知识女性的生命价值及其实现自我历程的曲折性  相似文献   

2.
“钗黛合一”说符合《红楼梦》作者的人物构想,符合作品的实际。在《红楼梦》前八十回,钗黛每每并提,双管而下,而作者对此多有艺术暗示。如二十七回“滴翠竹杨妃戏彩蝶”之后,便是“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三十八回写了“林潇湘魁夺菊花诗”,紧接着就写“蘅芜君讽和螃...  相似文献   

3.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围绕着薛宝钗、林黛玉形象,人们一直唇枪舌剑地争论不休,“褒黛贬钗”、“优钗劣黛”……史不绝书。解放以来,“褒黛贬钗”论似乎占了上风,特别是自一九五四年以来,全国红学界掀起了一股拥黛批钗的热潮,主要观点不乏新奇,什么“薛宝钗是封建主义的卫道者”、“薛宝钗虚伪,是披着大家闺秀外衣的道学家”、“薛宝钗是导致宝黛爱情、婚姻悲剧的直接原因”,等等。本文不想全面论述薛宝钗艺术形象,只想就上述的这类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就算一管之见吧。  相似文献   

4.
<正> 红学史上有过一对朋友为减否宝钗的形象而争论得“几挥老拳”的佳话,今天,种种“左钗右黛”、“左黛右钗”乃至“钗黛合一”论,仍然未取得一致。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美学现象,它不光反映了审美主体的复杂性,对同一对象的美感效果因人而异;它还说明了审美对象自身,也有它的复杂性,有它自己的“面面观”。对于前者,论者较多,对于后者的研究,似乎还嫌薄弱。本文拟对薛宝钗这一形象在美学上的复杂性,即其在审美上的二重性试作探讨,浅陋之处,期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钗黛悲剧形象为主要论述对象,并把其置入封建制社会这样的大文化背景中,悲剧的时代、悲剧的制度决定了人物悲剧的必然,并通过她们的独特的个性存在,论证钗、黛缺一不可,作者从两个层次上为我们展示了钗、黛悲剧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丽 《理论界》2006,9(12):186-187
《红楼梦》中人物形象众多,描写手法纷繁,“背面敷粉,注此写彼”就是其中很重要的叙述手法之一,也是作者在创作中使用的一种叙事策略。作品刻画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宝、黛、钗与丫鬟袭、晴以及王夫人薛姨妈等人,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这种描写手法。使用这种叙述手法的效果与影响力,比正面描写更胜一筹,人物性格更其突出,其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人物谱系模式的神话原型追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入《红楼》世界 ,如入迷宫。最直觉的困惑就是其中的人物设计 :有一个贾宝玉 ,为什么又会有一个如出一辙的甄宝玉 ?宁国府的孙媳妇秦可卿怎么会和警幻仙子的妹子重名 ?林黛玉与薛宝钗如此不同 ,为什么会“钗黛合一” ?为什么黛玉有一个影子晴雯 ,宝钗也有一个影子袭人 ?为什么贾府中竟有一个又一个“眉眼”、“模样”像林妹妹的女孩子 ?曹雪芹从何处获得灵感 ,设计出关系如此复杂而奇妙的人物谱系 ?《红楼梦》最基础的故事情节是大荒山下的顽石凡心偶炽 ,入世为人 ,又回归于大荒山青埂峰下。由石头变幻而成的贾宝玉 ,是书中的一号人物 …  相似文献   

8.
谢青松  赵娟 《船山学刊》2010,(1):162-165
《红楼梦》中钗黛二人分别展现了儒道两家不同的精神气质和道德人格。曹雪芹用薛宝钗来隐喻自己儒家的淑世情怀,用林黛玉来寄托所向往的道家自由精神。后世有关钗黛孰优孰劣的争论。其文化内涵乃是儒道之争,它反映出人们“崇儒抑道”和“崇道抑儒”的两种不同文化心态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王烟生  苏忱 《江淮论坛》2005,(2):124-129
王蒙的文学研究和评论很有特色,不同凡响。他称赞《红楼梦》是伟大的混沌,与宇宙相通;对宝、钗、黛三个文学史上的典型人物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指出李商隐之所以为李商隐,李商隐之最最独特的贡献,在于他那些为数并非很多、意境迷离、含义曲奥、构思微妙、寄寓遥深的七律“无题”诗;李商隐身世的悲剧性,除了社会历史、派别斗争的原因之外,也可以从他的性格特点上找到一些根由。王蒙的人物评论,体现了一个作家兼批评家的“才、胆、学、识”。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对于黛玉宝钗的褒贬论争,常使广大读者和评论家各执一端而乃至“几挥老拳”,那末,人们对于钗黛的“影子”,袭人晴雯的褒贬就一致多了,大多褒晴而贬袭——晴雯是对封建主子充满反抗意识的聪慧灵巧、爽直清白,嫉恶如仇的正面婢女,而袭人则是甘认奴才命运竭力效劳主子,校巧伪诈,觊觎着主子位置往上爬的反面女奴。——晴雯与袭人的形象果真如此尖锐对立,冰炭不容吗?只要我们放在历史的层面上重新审视,只要我们对作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将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晴雯与袭人,有同有异,同质异形。  相似文献   

11.
构建“学做合一”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对于当今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极强的指导及借鉴意义。运用“学做合一”理论,构建出符合广播影视类专业特点的“专业认知—课程实训—岗位实践—联合创作—毕业实习”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春秋时期社会形态的变迁,引发诗歌创作功能由“辨妖祥”的宗教目的向“听于民”的政治目的的转变,构成要素由诗、乐、舞合一向诗、乐、舞分离的转变,创作方式由集体为主向个体为主的转变,导致叙事主体朝更加多元化、平民化方向发展,逐渐构成了“王—公—卿—君—大夫—士—平民—奴隶”多阶层形态,为后世“官方—士人—民间”三极审美文化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根基。  相似文献   

13.
《隋唐演义》的成就虽然无法与《红楼梦》相比,但无论是在人物塑造、小说结构还是写法上都对《红楼梦》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隋炀帝和贾宝玉两个人物之间有十分明显的传承关系;唐玄宗梅、杨二妃的对比对钗、黛并置的设计有一定启发;西苑与大观园等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此外,仙人转世的模式、情与政结合的写法以及贯穿其中的感伤情绪等在《红楼梦》中也可以见到其影子。《红楼梦》在继承的同时又有创新,因而使小说有了永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陈文 《江淮论坛》2004,(3):137-140
本文认为“意境”范畴的成型与文人诗画的出现,两者之间存在深刻地关联。唐宋以后诗画两界对“同源说”的肯定,对诗画意境的自觉性阐释,以及诗画合一的趋势,无疑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拓展了“意境”范畴使用的领域和内涵,使“意境”逐渐上升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中心范畴。二是促使诗、书、画、印四艺合一,于明清两代整合成型并成熟。四艺合一的完型是自宋元以来山水诗画重意境创作的自然结果。笔者认为“意境”论的成熟及这一美学思想发展的导向,其目的在于建立泛文化意义上的一种人文理想,以文人群体为核心的力量,在传统诗画艺术方面做出了非凡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丁玲与陈染的创作 ,在各自所处的时代均具有所谓“摩登”的文化素质。这种素质主要体现在 :自我的强调与张扬 ,性爱的自由与彰显以及偏于“颓废”的美感特征。在小说叙事上 ,她们的创作都带有“反文化”色彩 :丁玲早期创作中男女主人公性别角色倒错的现象 ,已初步构成对传统社会性别格局的反讽 ;陈染的“黛二系列”则有着更为鲜明、强烈的文化颠覆色彩。她们作品中对女性同性恋的书写 ,同样具有反文化秩序的意味。与此同时 ,丁玲和陈染的同类创作在不同时代问世后所面临的不无相近之处的文化际遇 ,也从一个特定角度昭示着她们的创作在现实社会中的“另类”性质。女作家的创作所储存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值得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6.
文稿磁盘化后 ,学术期刊的编校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与传统的编校工作相比 ,少了“校异同”环节 ,呈“编校合一”之势。“编校合一”既给工作带来了方便 ,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编校合一”的实质是“编校合作”。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史官文化萌发于殷末,形成于西周,“治教无二,官师合一”和“巫史合一,瞽史合一”是其两大特征,前者显然不利于文学摆脱对史学的依附关系,后者则又促进了史学本身的文学化。春秋时代出现了史职泛化、文化下移的现象,儒家的“六经”一方面使原有的史官文化从制度化走向理论化、经典化,系统化,另一方面则通过形式化和主体性的加强而进一步推进了史学的文学化。继春秋士子文化对史官文化的冲击之后,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进一步瓦解了一统天下的史官文化,与此同时,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学形式也迅速成熟起来并获得了相对的独立,但史官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积淀却仍然制约着中国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 《红楼梦》第一回中贾雨村的联句“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1982年的“校注本”曾作详注,但只是从原著字面上作解释,未能吸收《红》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时隔八年,又有文章把这副联句解释为贾雨村以“求善价”、“待时飞”而自负,仍没有剖析出它的真正含意。试读原著,甄士隐听到这副联句,就笑夸“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雨村忙笑道:“不过偶吟前人之句……”。其实,前人并没有此等联句,而是曹雪芹以“烟云模糊法”在诱导读者,要求以前后照应、力透纸背的目光来品尝、探索“其中味”。在此之前,他还提示说这个雨村“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已故红学家吴世昌先生首先提出联句是一语双关,下联是预示“宝钗后嫁雨村”。笔者认为,这个论断符合曹雪芹著书的原意。但对下联的内涵应如何解析呢?脂评虽然提到黛  相似文献   

19.
对於俞平伯先生在红楼梦研究中的错误,近来有不少人写文章加以揭发和批判。他的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他中了胡适所散布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毒。现在我就他在研究方法上的毛病,略为说明。他的研究方法是非科学的,是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这主要表现在两点上:第一是他不承认事物间的矛盾。最突出的例子是他对曹雪芹对待黛玉与宝钗的看法。他在“红楼梦研究”里说: 且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 各极其妙,莫能相下。必如此方极情场之盛,必如此方尽文章之妙。若宝钗稀糟,黛玉又岂有身分之可言。与事实既不符,与文情亦不合。雪芹何所取而非如此做不可呢?(页一一二“作者底态度”。)  相似文献   

20.
谭嗣同早期散文汲取桐城古文与先秦、六朝各体文章之长而成为中国古典散文的辉煌终结,后期对报章文体的倡导与创作,以及“言文合一”主张的提出,则成为近代文界革命之先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