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今世界 ,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已经并正在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如何认识全球化及其影响 ,如何应对全球化提出的挑战 ,如何顺应全球化的趋势实现自身的发展 ,这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 ,也是紧迫的实践问题。为了推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 ,由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国际论坛 ,于 2 0 0 1年 1 1月 2 1 -2 3日在武汉大学隆重举行。来自中国和美、俄、英、加拿大等国的著名专家以及关注这…  相似文献   

2.
"东亚书院与儒学国际研讨会"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成功举办。这次会议以多学科、多视角、新方法研究为特点,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书院本身、书院与儒学的关系、韩国书院研究三个主要方面展开学术交流。对韩国书院的研究是这次会议的亮点,而对中外书院的比较研究将成为以后书院研究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由燕山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主办的“‘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欧洲与世界’国际讲习班暨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7月30日至8月4日在燕山大学召开。本次大会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7月30日到8月2日,为国际学术讲习班;第二阶段从8月3日到4日为正式国际会议。会议正式代表120人,其中有32位海外学者。燕山大学党委书记聂绍珉教授、校长王益群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俊教授、教育部社科司阚延河副司长、欧盟使团官员 Uwe Wissenbach等贵宾出席会议并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就全球化趋势和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些思考,并立足于文化立场,尝试探讨如何在当今全球设计文化中宣扬民族传统特色、做本土设计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文章分“现状”、“疑虑”和“解咒”三部分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5.
20 0 2年 9月 5日至 8日 ,由作为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的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和四川乐山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峨眉山举行。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学者 ,共提交了 47篇论文 ,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议题 ,大致反映了目前中国俗文化研究的最新研究动态。会议开得非常成功。一、俗文学方面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在俗文学研究方面成绩突出。这次会议上 ,该所提交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项楚的《三句半诗话》认为 ,民间又称作“三句半”的“十七字诗体”成熟于北…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时代不可抗拒地已经来临。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则更显重要。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出现了两种极端的文化观:民族中心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正确的文化观应该是既要吸收他国有益的文明成果,也要发扬光大自己的文化传统。体现在翻译里,就是要采用异化与归化有机结合的混杂策略。  相似文献   

7.
水是生命之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一种区域文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处的自然环境。2007越文化与水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就围绕文化与环境两个议题展开讨论,本文是对此次会议中报告论文的简要综述。水除了给人类以饮用、舟楫、灌溉等方面的恩惠外,还具有许多精神方面的价值和特质。水文化和其他类型的文化一样,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中华文明的许多方面都有水文化的光芒在闪耀。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和宝鸡市人民政府主办、宝鸡炎帝研究会承办的"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9月6-9日在宝鸡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9.
"周原考古与西周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肯定了岐山周公庙高等级陵墓群的发现在西周考古中的里程碑意义.这一考古发现促使学者们突破原有思维定势,完成从"小周原"到"大周原"的思想创新.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应对周原遗址继续关注,以期待更加可喜的发现和成果.同时,各省考古学者也对其它省近期有关周代及战国时期的考古发现作了报告.  相似文献   

10.
由<文学评论>编辑部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齐鲁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8月20至22日在山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美国、越南等国家和以及国内包括香港在内的部分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出版单位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在为期3天的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就"齐鲁文化与齐鲁文化传统"、"齐鲁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关系"、"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西方文化资源的关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现象"等专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相似文献   

11.
杨匡汉坚决主张本土化——但不是保守的而是开放的 ,是将他者包容进来 ,在异与变的碰撞中把本土一些相对稳定的、具有历史连续性的观念重新解读 ,以形成当代表述形式并对全球化产生的“反冲击”。孟繁华认为传统的批评方法、基本概念、关键词语已被渐次废除 ,代之而起的是他者的概念群 ,构成了当代文艺学发展的两难处境 ,但经过整合与重建 ,必有新成果涌现出来。金惠敏认为“回到主体”的对话 ,其意义仅在于使对话在预设的原始主体的前提上成为可能 ,而绝不是说在对话中虽身经百战而毫发未损的自我确认。“如果全球化是一种进攻型的帝国主义 ,那么在狭隘民族主义意识中徘徊的则是防御型的帝国主义”。李王君平认为 ,“本土化”不如“本土性”确切 ,因为前者试图“化”一切而显出霸气而后者只是提醒别忘记本土特点因而显得平和一些。“全球化背景”对中国文学理论本土性问题意味着既要从Universal(世界的、普遍的 )角度 ,也要从Manifold(多样的 )或Varied -dimension(多维的 )角度 ,将中国文论的异质性问题考虑进去。王钦峰尝试从后现代主义角度解构“本土” ,认为“本土化”的号召力是以民族文化的过去为基础的 ,其情感成份多而理性成分少 ,它可能把国家或民族推到固步自封的老路上去。林衡勋认为 ,现当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泛文化问题与推行反抗文化沙文主义的问题,是关涉中华民族文化生死攸关的战略性大问题。全球化首先是经济、资本的全球化,然后是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它对于世界多元文化造成了重大损害。保护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扬广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有识之士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文化问题与"文化学"建构的本土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背景下,受西学启示,部分中国学人致力于"文化学"的建构.20世纪以来对于本土文化问题的广泛关注,提供了"文化学"理论在中国的独特的社会需求,导致"文化学"在中国这样一个处于文明边缘、学术文化落后的国家获得特别的发展,与其在西方学术界的景况相比,甚至十分超前.这一学科在中国,发轫于20世纪初开始的中西文化冲突;1930年代的文化论战对它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作用,推动了理论层面的思考和争鸣;建构者关于"文化学"学理的阐述,与思想界的文化论争紧密联系,学科的建构实际上以论证各自的文化观为基本目的.这一学科建构过程,反映了中国学人通过"文化学"学科的建构来"准确"认识自身文化价值的期望,和把握文明认知和自我定位的理论工具的需要.总的来说,知识自觉("文化学"的学科自觉)是文化自觉(民族意识觉醒)的派生.  相似文献   

14.
15.
16.
怎样看待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和妇女问题,使全球化概念具有中国特殊的"民族主义"内涵。从批判反省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的角度,我们看到了和必须指出国际资本对发展中国家妇女的严重剥削;而另一个观察角度则可以是来自本土的,有必要正视现代化和全球化给妇女带来的机遇,这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会,是每个女人在家庭、社会、民族、国家之外有了作出个人选择的条件和较多的选择机会。所以,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中国妇女运动的主题是启蒙,今天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主题则是发展。妇女更多地进入国际发展项目,带来了本土化资源和本土化问题,在参与发展项目的同时怎样发展自身,怎样既做好于妇女发展确有好处的国际项目,又对建立和发展中国妇女研究的学科建设有帮助,这是中国妇女研究学者要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由找校哲学系与国际价值哲学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全球化问题和中国文化的认同”国际讨论会不久前举行。与会中外学者共30人,其中美国20人、奥地利1人、泰国1人和印度1人,中国香港地区5人和我校20人。会议主要围绕“全球化”和“中国文化的认同”两大问题展开,曾形成两大讨论高潮。一是“全球化是否意味着西方化?”,换言之,“西方文化是否会借全球化之名行历权之实?”;二是“全球化是否是当今的唯一趋势?”香港学者们集中讨论了第一个问题,如香港城市大学JuliaTao和CHANHoMun博士的论文《国家、文化和认同:全球化的神话和现实…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给我们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撼,我们在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去应对其对本土文化的影响和破坏。我们的文化人肩负着一方面弘扬本土文化,一方面与外来文化对话的重任,我们要积极去消解、解构和重构外来强势文化,以便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2007年6月8日,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主办的“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文化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来自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我国对外传播和国家形象建构提出了新要求。鉴于转文化传播已超越跨文化传播成为新的国际主流传播研究视角,文章分析2023年国家形象宣传片PRC的传播策略,从而探究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传播新趋势。研究发现,在语言使用维度上国家形象宣传片PRC使用了初级转文化传播策略全球本土化,而在价值观维度上该片使用了高级转文化传播策略本土全球化。据此推衍,全球本土化与本土全球化策略同时使用是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制作的新趋势。全球本土化与本土全球化均为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杂糅现象,本土全球化概念的提出就是对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传播的强调,是在兼顾两种文化的同时“增稠”本土文化比例的过程,最终可达到文明互鉴、文化融合的转文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