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本文在分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和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基础上,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得到启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只能加强不能消弱;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学生社区应该加强学生自治教育;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批评各种传统教育、洋化教育的结果,是与他的中国教育改造思想相互作用的结果。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格格不入,形成了尖锐的冲突。以程朱理学为例,程朱理学鼓吹存天理灭人欲;只讲教学,不讲做,更不讲教学做合一;只讲学校,不讲社会;只讲教育,不讲生活。在中国“理欲之辩”各家中,戴震以“节欲”和“理在物中”反对程朱的“存理灭欲”,陶行知很赞赏戴震的观点,他说“我们还得与戴东原先生的主张打一打通”。陶行知反对程朱的“灭欲”,丰富和补充了戴震的“节欲”,提出了“遂民之欲”。这个思想是对“理欲之辩”的发展,具有“民本”的思想特征,体现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3.
学校教育应体现“生活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离不开教育,教育更离不开生活,这两者几经分合最终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形成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生活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对于学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教育不仅在理念层面,更应从实践层面体现和践行"生活教育"思想,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生活中教育,在教育中生活,这是教育和生活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4.
生活德育理论所倡导的生活化教育理念,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它对如何增强独立运行模式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了关键性措施:一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指导原则;二是采用生活化的教育方法,信息传授要贴近研究生的话语习惯;三是重视生活信息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不回避敏感性话题。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大学生生活的研究直面思想政治教育由于脱离生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主张思想政治教育走进现实生活.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应全面覆盖学生生活,按照学生生活的逻辑编排教育内容,选取具有生活优势的教育内容三个方面研究现状,试图确立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教育为导向的新的教育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提高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现代思想教育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中国走上现代化,要求有现代化的思想教育。现代化的思想教育是建立在高新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多数人以追求物质生活为主逐渐转向以追求精神生活为主基础上的思想教育。它是对我党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与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教育;是充分尊重教育对象思想自主性、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是以现代信息传播方式向人们传达教育信息为主要教育方式的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7.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在 1 92 7年创办晓庄学校时提出的 ,其理论体系源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针对中国传统教育以文字书本为中心 ,脱离实际生活 ,不能给学生以生活和创造能力这一状况 ,吸收了杜威反传统教育中的积极因素并加以改造 ,形成了“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教育”思想。其一 ,“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在陶行知看来 ,自有人类以来 ,生活就是教育 ,人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他认为生活与教育要一致 ,如果“过的是少爷生活 ,即使天天读劳动的书籍 ,也不算是受劳动教育”。“生活即教育”包含的意思是 :生活决…  相似文献   

8.
生活世界所独具的基础图式、诉求张力和意义特质,使生活世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立的唯一实有畛域。其中,鲜活多元的、具体体验的、感性理性共在的日常生活世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性存在———引导"人"领悟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联,并使人学会合理选择生存态度和行为方式,同样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指向"人之生活世界",实现与生活世界的契合。只有择取了生活世界为承载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才为教育对象精神品性的真正趋善找到现实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教育生活简论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和领域内,不断展示生命力量,体验生命价值,满足生命需要,实现自我及其与环境的动态平衡的过程。教育生活可根本地划分为摄取性专业教育生活、展示性专业教育生活、工具性专业教育生活和非专业教育生活等几个基本类型。教育生活是连接社会生活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桥梁,只有不断地参与、创造和享有教育生活,人类才能把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转化成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内容和动力;只有从根本上明确教育的生活目的和价值,实现教育社会实体环境和内容的生活化,不断开发和满足学习者的教育需要,人们才能不断参与、创造和再现教育-社会生活并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教育总是时代的教育,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口号以及不同的教育行为方式.现时代是一个后现代时代,教育不可回避地具有了后现代性.与教育的本体具有一致性的后现代思想当属"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属人的世界,教育本体就在于成人;另一方面,教育从其发生学意义上讲,本体则在于与生活世界的互动.因此,用生活世界的哲学指导我们当今的教育应该说是具有教育本体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生命教育理念的前提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命教育何谓"、"生命教育何为"、"生命教育何在"构成了生命教育理念的三大前提,对三大前提的论证不仅有利于生命教育理论的厘清,更有利于生命教育实践的操作。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是面向生命、提升生命的教育,在目的指向上是面向超越的教育,在基本路向上是面向幸福的教育。生命教育应遵循生命的内在规律,在自在与自为、适应与超越以及真善美的辩证统一中唤醒生命、弘扬生命、发展生命。  相似文献   

12.
学前教育信息化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议题。基于近二十年的文献可知,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文献数量总体上呈增长态势。其中主要研究机构是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以及河南大学等学术团队;主要的发表期刊有《中国教育信息化》、《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和《中国校外教育》;被引量最高的是汪基德等人的《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内涵解读》。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已有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理论、信息技术在幼儿园中的应用、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以及学前教育信息化的评价体系。展望未来,有必要从基于新科技的幼儿教育软件资源研究、幼儿信息素养状况及提升路径等方面加强研究,同时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公平和质量则是研究中应当始终秉持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命教育近几年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生命教育研究在高校也有了很大的进展。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目前百家争鸣,其理念的构建,实施的途径,专家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开展生命教育是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  相似文献   

14.
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命题对教育与生活两者间的密切关系作出了睿智的把握,但也带来了若干实践上的误读。时下我国教育呼唤“回归‘生活世界’”的愿望虽然很好,但因无视教育世界的特殊性,不但存在着诸多无法解决的难题,而且还可能会生成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思潮张扬"颠覆"和"解构",宣扬"边缘",追求"另类",躲避"崇高",倡导生活"无厘头"化。受其消极影响,一些青年学子失去了对生命存在的敬畏感,否定了生命延续的神圣意义,导致了一系列自杀、自残、施虐和杀人的极端行为发生。而当前我国高校中的生命教育却存在着教育体系不完善、教育方式不科学、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等不足。因此,在后现代思潮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强化青年学子的生命意义教育:一是批判后现代思潮的虚妄性,教育青年学子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二是尊重青年学子的个性差异,引导学子学会达成社会共识和担负生存责任;三是以马克思主义引导青年学子的"三观"成长,塑造青年学子正确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与灵性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正处于"精神断奶"的生命成长关键时期,其核心的生命使命是完成"精神断奶",实现"精神成人"。"精神成人"的根本内涵就是自己灵性生命的觉醒,即基于自己自主思考和决断的信念系统建构、价值观建构和人生意义建构。这种灵性自觉可以从知、情、意、死四个方面展开,这为大学开展生命教育提出了独特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人是教育的、受教育的和需要教育的,教育影响着人的生存方式。人的存在特性决定了教育对人生影响的天然性,教育的本质使教育对人生的影响有着深广性,教育的效应使人产生区分性,同时教育对人生的影响也有其局限性。只有认清教育对人生的意义和影响限度,才能正确把握教育的地位,发挥教育的功用,达到教育对人生的真正观照。  相似文献   

18.
生活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一种最为关切、最为明了的概括,人是经由生活实现成长的。而教育本然的“教育性”也即源于教育是一种生活。所以,教育作为一种饱含对儿童的生活意义以及生命价值以人文关怀的领域,本身就具有伦理意义。然而,由于受功利主义幸福生活观的影响,人们对儿童发展和儿童教育产生错位理解,造成作为关涉儿童生活幸福的教育逆“幸福公理”行事,发生物化,进而导致儿童生活的异化,迫使儿童远离符合自己缪斯天性需要的生活,丧失滋养自身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9.
理性主义教育哲学观指导下的教育实践处于自然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双重背离之中,受教育者处在生活世界中机械盲目地占有大量的知识,却遗忘了对生命的生动体验。这实质上是教育人文向度的遮蔽和生命关怀的缺失。教育与人的"第二生命"互生互动,生命的完整与和谐始终是教育不变的情结。体验是生命最真实、最生动的表达,因此,惟有体验才是对教育在生命维度上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20.
教育源于生命,旨在生命的升华。面对建设"美好中国"的梦想和社会转型的需求,重新诠释生命教育的内涵,用以生成为典型特征的课堂和以生活为基点的教育内容与形式,在以认识自我为起点的尊重生命视界下,以人文精神养育为取向的价值追求下重塑教育实践,必将为教育重新成为社会的旗帜和人们的精神依托而注入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