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道德失范的根本原因是人们没能确立起对主导道德的信仰,主导道德被架空,这主要是由价值观的扭曲和社会舆论出现偏差造成的。要改变这种状态,需要以重塑价值观为根本,以完善道德回报的社会机制为突破口,以道德信仰教育与幸福观教育结合为主要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2.
认为信仰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古已有之。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仰教育主要表现为人生信仰教育、道德信仰教育和政治信仰教育,其中人生信仰教育是思想教育的基础、道德信仰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灵魂、政治信仰教育是政治教育的归宿。  相似文献   

3.
道德信仰是人们对一定道德价值体系及其依据的笃信和奉行。影响人们道德信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宗教乃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宗教影响人的道德信仰的维度至少包括四个方面:其一,一个完整的宗教往往包含着一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为人们提供一种"终极关怀"和人生模式,从而成为道德信仰的价值根基的一种类型。其二,宗教力图通过超自然力量宣扬因果报应而承诺道德与幸福的统一,为道德信仰提供一种动力和保障。其三,宗教通过对人世间社会价值的贬低乃至否定、对超自然力量的宣扬、对来世的承诺,为有限的生命提供一种隐形的保障,为人生提供一种心理调节和心灵慰藉。其四,宗教通过宣扬自己的道德标准,对人们进行道德规劝和道德教化,规范人的品行,以影响人们的道德信仰。宗教对道德信仰的影响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道德和宗教有共同关心的问题或主题,宗教具有一定的劝善功能,宗教对人们的道德信仰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宗教是以人对神的崇拜和信仰为前提的,把道德信仰建立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之上,对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是不可能的。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道德信仰不仅会因为宗教的瓦解而崩溃,而且,宗教信仰所引导的基本价值一旦偏离了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方向,就会使人们的道德信仰陷入非人性、非人道的误区,人们会因为宗教的非理性而导致偏离正确价值方向的狂热和痴迷不悟。  相似文献   

4.
道德信仰的生成涉及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人格等方面,道德认知是基础,道德情感能推动道德心理需要向道德意志和行为转化,道德人格的形成标志道德信仰的形成。在道德教育中,主要应该纠正错误的道德认知,培育道德情感,历练道德意志,同时将幸福观教育与道德信仰教育相结合,为道德信仰的形成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5.
试论儒家道德信仰的根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儒家看来,道德信仰的根据有二,一是性本善,道德信仰是人的本质的确证,以此赋予信仰道德的内在根据;二是天人合一,道德信仰是人对天意的自觉体认,以此赋予信仰道德的外在权威性。立足于世俗的理想人格为人们将道德信仰付诸实践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儒家关于道德信仰根据的思想天才地猜测到了某种道德真理。  相似文献   

6.
社会道德的严重滑坡已经严重冲击到大学校园,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现实际遇出发,对传统伦理道德教育进行梳理和反思,从道德信仰教育理念转变的视角,探讨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必须从规范到信仰、从虚无到超越,找回道德信仰教育的逻辑起点与逻辑进路,才能提高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道德信仰建设在道德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总体态势积极向好,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通过知、情、意、行四个维度表现出来。究其原因,大学生道德信仰存在的问题是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冲击、网络媒体错误思潮不良影响、高校道德信仰教育实效性不足、家庭道德信仰教育程度不高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此,可以通过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营造良好网络空间道德信仰环境、优化学校道德信仰教育形式内容、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等举措来培育当代大学生的高尚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8.
发展先进文化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建设包括道德理论和规范的制定、宣传和教育,道德理想和风尚的提倡,道德信仰和行为的培养。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蕴涵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环境教育及社会大众传媒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9.
信仰是对人生最高价值和社会最高理想的反映和评价。道德信仰是道德的精神本体,是道德的终极关怀。然而,在当代中国,人们的信仰缺失,已经产生了信仰危机。我们只有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加强道德教育和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建立科学的、理性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10.
因果报应与道德信仰--兼评宗教作为道德的保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德福统一是道德信仰的重要内容,由于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常常难以实现,导致了道德人生的困惑,动摇着人们的道德信仰,而宗教善恶因果报应说正好迎合或满足了人们对德福统一理想的向往.宗教把善恶因果报应当作宇宙、社会和人生的一大法则,由此强烈地干预了人间的道德生活和人们的道德信仰.从人类历史上看,相信宗教所倡导的善恶因果报应律,对人们形成一定的道德责任感、道德信念和道德信仰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要人们不再把德福统一、善恶报应寄托在宗教的承诺上,要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现德福统一,就需要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环境.一个具有伦理权威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善恶因果性有效运行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主要表现在道德价值虚无化、道德理想世俗化、道德认知片面化、道德情感冷漠化、道德意志薄弱化、道德行为失范化。社会结构变革的冲击、文化多元化以及大学生自身特点是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的重要根源。重建大学生道德信仰,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标准,以共产主义道德信仰为核心内容,加强传统道德规范教育,处理好传统道德信仰与时代要求的关系,关键在于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转化与内化。  相似文献   

12.
在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古代社会,对儒家道德的虔诚信仰,对纲常伦理的坚定恪守是其核心教育理念。为确保儒家伦理的神圣感并内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中国传统社会建构起诗教为先、乐教为纲、礼教为本、史教为辅的道德信仰教育体系,将道德教育渗透于古典诗词、艺术鉴赏、封建礼教和史学常识等内容之中,以期达到“兴民德”、“别善恶”和“化成天下”的目标。古代道德信仰教育理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历史遗产,对现代德育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庙宇型民间信仰与道德教化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庙宇型民间信仰在地方社区中能否发挥一定的道德教化功能?这是民间信仰研究中值得考究的两个问题。考据文献,虽然民间信仰并不具有独立的伦理体系,但对中国儒家伦理起到很重要的支持作用。民间信仰蕴含着比较丰富的伦理资源,具备发挥道德教化功能的可能性。但民间信仰中的道德要求大多只是停留在寇传、楹联、庙记、志书等文本层面,而未能形成对广大信众的有效的道德教化,未能变成实实在在的道德实践行为。这表明在民间信仰道德教化的可能性资源与现实性实践之间存在巨大沟壑。弥合这条沟壑的具体路径是,由各级政府引导、各级佛道教协会组织、各民间信仰场所具体承担在各庙宇开辟专门讲堂,对信众加强三世因果教育,如此方能达到提升社会道德及增进社会秩序之功效,最终为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信仰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大学生信仰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要从大学生道德信仰、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和法律信仰四个层面加强信仰理论研究,以及依据主体性人格生成规律塑造大学生信仰世界健康的人格体系.  相似文献   

15.
道德信仰蕴含“自我与他者的对称性”的理论品质和实践智慧,要求我们以不偏不倚的观点去进行道德思维,从可普遍化视角中去理解和考虑每个人的利益。道德信仰涉及自我与他人的承认关系,道德行动表面上关系到促进他人的利益,但在实际上也有利于促进行动者自身的幸福,人们情愿“道德的生活”正是“为了承认而斗争”。道德信仰究竟能在何种程度上为人们所接受,有赖于道德语言能否被人们熟练巧妙地运用,也需要对道德思维的认知方式与认同模式进行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16.
道德重建的主体之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德重建在以经济的繁荣为物质保障、民主与法制的健全为制度保障、教育的普及为文化保障中 ,重在注意个体的道德责任 ,从观念上改变人 ;从主体的维度看道德重建包括恢复对道德的信仰、对自我的信心和社会的信任 ,这是道德建设中的主体性基础工作 ,只有观念上确立了道德信仰才能确保道德重建的高速有效进行。如此 ,人类才能超越现实 ,走向崇高。  相似文献   

17.
道德信仰是对道德理想及其价值依据的笃信和奉行.道德信仰危机指的是人们对既有道德信仰体系的怀疑、动摇乃至这种信仰体系缺失的一种精神状态.今天我们已经陷入"道德信仰危机"是国内学界的共识,对这形成一危机的成因有不同的观点.通过对各种观点的分析,可以看出:社会转型过程中道德失范的这种历史中介性环节所表达的正是社会转型时期道德信仰危机在社会精神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中介性地位.  相似文献   

18.
道德信仰教育不仅在大学生个体道德生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对克服当下高校德育缺乏深度追求的弊端、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今价值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现实性、自主性、社会性和实践性进一步增强,高校德育客观上需要坚持以人为本,追求终极关怀,从人学的视野来建构大学生的道德信仰,克服德育系统中道德信仰教育的不足,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着力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信仰是一种对终极价值的关切。康德从理性出发,把信仰建立在理性本身对超验的渴望与追求之上,并认为只有在实践理性领域才能达到。康德认为借助于纯粹的实践理性,道德是自给自足的。但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人的道德现实又是非纯粹的,道德的最终目的在自身的纯粹性中不能实现,故必须超越道德的纯粹性而进入到道德的非纯粹状态,并尽力寻求人的现实与人的理想之间的某种统一。康德把纯粹道德导向道德信仰,是保证道德意志的最终目的——至善的实现。康德的道德信仰理论对解决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迷惘和道德危机、对我们的伦理道德建设都具有直接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代中国的信仰危机问题,不少学者企图通过重塑宗教信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可是"敬鬼神而远之"的儒家文化传统决定了这条道路对中国恐怕是行不通的。鉴于中国古老悠久的以道德信仰为核心的文化传统,可以考虑根据风险社会的时代需求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道德信仰体系,加强道德信仰教育,把道德教育从规范认知教育水平提升到信仰培育高度,以便从根本上解决信仰危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