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深入发展,与之相适应,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为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必不可少的政治条件,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得到可靠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政治体制改革:世纪之交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中,政治体制改革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关乎全局的功能。当新千年的钟声已经敲响的时候,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方位上,深入总结我国新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深入探索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规律,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全面改革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没有渐进有序、逐步推进的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改革很难全面深化并取得完全胜利;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坚实的基础,在经济体制改革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是我国新时期全面改革的最重要经验;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依据是经济市场化的历史进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根本意义上说是经济市场化历史变革的必然延伸和必然结果;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社会主义国家在基本确立了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后,必须以足够的注意力解决政治如何实际运行的问题,这是一个长期的政治变革过程。  相似文献   

3.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就,但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政治体制改革仍然滞后.邓小平是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笔者从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出发,就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入,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现在已经提到了研究和探索的日程上来。政治体制改革在全面改革中处于什么地位?政治体制改革将要涉及并需要解决哪些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这是目前理论界所关注的。为了推动  相似文献   

5.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全面改革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动力。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深入探索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规律,全面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运行要素。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基本运行要素包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关系,为政治体制改革创造坚实的经济改革基础;必须大力加强民主政治文化建设,为政治体制改革构建强有力的政治文化支撑;必须积极沟通各政治机体之间的联系,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有利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是他改革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关于基本政治制度与具体制度体制的关系,关于领导体制与领导者个人作用的关系,关于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都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维在政治领域的自觉运用。深入研究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中的辩证思维,对于继续推进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增强在改革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科学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聂月岩 《学术界》2012,(12):5-13,284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由之路,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8.
在八十年代刚刚开始的时候,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也即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八年来,随着党和国家不断深入总结我国政治生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被进一步揭示出来,改革现行政治体制不仅提上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也成了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热心祖国现代化事业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呼声。对政治体制改革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深入探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领域的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这是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所指。此间舆论和关注政情的人士注意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提法在中央政府的文告中十分鲜见。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从根本上来说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要深化改革,就要让政治体制改革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脚步,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领域有以下四大突出问题值得关注:政府领导体制的改革、民主进程、法治建设、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11.
政治体制改革,已走过30年的历程。应该说30年来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县级政治体制改革作为地方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部分,体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意义。开展县级政治体制改革,可以更好地贯彻改革的渐进主义策略,走渐进发展的道路;能够保证中央和省、市级政权组织对县级政治体制改革能够进行有力的领导;构成地方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将产生整体性、全局性的政治效益;向下延伸到乡镇,对于衔接已经进行了20多年村民委员会的民主政治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理论探讨和实践的发展逐步向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领域延伸,二者之间的基本理论关系可以归结为:政治体制改革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政治体制改革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政治体制改革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动力.政治体制改革成为政治文明建设的动力是世界范围内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是推进小康社会政治进步的需要.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只有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总体格局下,坚持从国情出发和社会主义方向,同时推进经济、文化等其他领域的配套建设和改革,才能促进政治文明各构成要素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全面私有化和建立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为结局,搞乱了国民经济,大大削弱了国家实力.其政治体制改革照搬西方政治模式,搞多党制和自由竞争,致使苏共失去执政地位,导致苏联解体.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比较中苏改革给人以深刻启示:科学的指导思想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坚强的领导集体是改革成功的根本保障;正确处理改革进程与改革成果、改革与稳定、民主与国家统一的关系是改革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党内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引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经历了体制外和体制内、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探索,但并没有真正找到一条能够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一特征决定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必须从执政党的改革和建设开始,执政党的改革关键在于党内民主建设。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推动中国的民主化建设,是适合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十七大报告中关于人民民主建设、国家权力机关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干部制度改革以及党内改革等有一些新提法和新观点,从中可以窥视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构架,把握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及政治发展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以唯物史观为思想武器,提出了一系列民主政治建设思想的新观点。江泽民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他强调中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建设,最根本的是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着眼。判断新的制度是否成功,不是看制度的条文是否新颖,而是在实践中审慎地观察它的功能和效果。江泽民民主政治建设思想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核心。江泽民民主政治建设思想的着重点是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创新的基础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体制创新,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国家制度。  相似文献   

17.
官僚主义是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主要弊端之一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祸害”。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一文中 ,指出了官僚主义的体制原因 ,即 :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 ;党政不分的领导体制 ;臃肿庞大的政府机构 ;行政法规的不健全等。在此基础上 ,邓小平提出了消除官僚主义的主要途径。邓小平同志的这篇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 ,对于我国当前深入进行国家机构的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作为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应当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应当不断完善和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几年来,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党和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在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人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广度和深度的发展,我国政治体制上的许多弊端相继暴露出来,进一步改革政治体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越来越显示出来。人们从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不搞好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好;政治体制改革应当同经济体制改革同步前进,互相依赖,互相配合。否则,社会主义优越的政治制度只是抽象的概念,必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县政改革的目标和路线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发展要以政治体制改革为基础。从县级机构改革入手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央和省级政府的立场更加中立、更加理性,给整个政治体制带来的风险也最小。因此,县政改革最为可行。将县政自治作为中国县政改革的目标,对县级人大、行政与司法系统进行综合改革,以新的权力来源实现县行政主官对一县政治经济和地方民众的真正负责。只有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县域上层建筑,即县域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为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政治保障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0.
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状况及其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现有经济体制不能适应这种要求的矛盾。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求改革和完善政治体制;或者说,改革和完善政治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归宿。改革和完善政治体制的内容涉及上层建筑各个领域,而关键在于实现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改革经济和政治体制的任务能否实现,归根到底,取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取决于这个政党是否有一条马克思主义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