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楚简<老子>的文本构成,是目前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有人认为楚简<老子>是摘抄本,有人认为是全本,也有人认为是在三个不同的时间单位里产生的三种不同抄本.通过对楚简<老子>中"亡、無"和"(彳人亍)、道"等文字使用情况的考察,可以看到楚简<老子>不但甲、乙、丙本三者间存在着历时性差异,而且甲、乙、丙本的内部,包括组与组、同组内的文字聚合同样存在着历时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为"一词常有"谋求"之义.以郭店楚简为依托,通过文本内外的语境分析,可知<老子>中"无为"之"为"应该采取这一含义;"为无为"意指执政者"爱民治国"而不谋私利,这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在春秋时期土地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化过程中,从上到下各级宗法封建执政者往往贪取无厌,加剧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使社会陷入混乱当中.而子产、晏子、叔向等有识之士针对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都提出了不与民争利的主张.老子的政治理想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和社会思潮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3.
传统观点认为,"仁内义外"是告子的学说,因而不为儒家研究者所重视.从郭店楚简可以看出,"仁内义外"是先秦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结合楚简与文献,我们认为先秦儒家关于仁义关系的认识,有一个从内外相分到内外合一,再到内外相分的反复过程.孔子已有了"仁内义外"的思想,从子思至孟子,仁义之间的内外关系完全消融,二者皆根于心.荀子面对战国末期的社会现实,又强调礼义的外在规范性,回到了传统儒家"仁内义外"的思路上.  相似文献   

4.
"弗"与"不"在古汉语中是两个极为常用的否定副词,考察二者在战国楚简中的区别和联系,语法功能上相近,只是在语用上有一定差异。从"不"和"弗"后接的语气词、前加修饰语及所处语句的句式与语境来看,二者在语用上有一定的差异:"弗"的语气较"不"强烈,"不"或与其他词组合成固定短语,或前加修饰语表达强调语气,还常用于并列、排比复句表达强烈的主观色彩。这说明"不"主要还是具有表达一般否定的功能,所以在表达强调语气时更需要其他修饰语相配合,它并不能完全代替"弗",这也正是"弗"为什么能够在战国晚期仍能与"不"并存的主要原因。但是不可否认,"不"在使用频率和适用范围上远远大于"弗",这是承自甲骨文、金文以来的用法。  相似文献   

5.
子思学派是介于孔孟之间的重要儒家派别,在孔孟之间的儒家传承中起过重要作用。郭店楚简中所反映的大量的"君道"思想,正说明这一问题。首先,子思学派主张为君者要实行"德治仁政";其次,呼吁为君者要有"表率作用"和"重民思想";再次,提倡为君者要有"尚贤"观。这些思想虽大都为孔子所提出,但却语焉不详。子思学派的相关论述无疑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又影响了后来的孟子。可以说,对郭店楚简中子思学派"君道"观之考察,可以加深对儒家学说的体认。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常用字字形的比较归类分析,将上博楚简中的<孔子诗论>、<子羔>、<鲁邦大旱>、<中弓>、<吴命>等篇归类为同一书手所抄写的同一种书体类型,并通过对这种书体类型的线条特征、结体特征和章法特征等方面的考察分析,我们认为,这类楚系文字多少受到过齐国书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结合郭店文字和文献训诂,辨理郭店楚简中的"教"字释读分歧,于形体演变可证教、学、效等词的密切关系.文献中常见"教、学"的异文现象,实际上它们是同源通用.以"教"为"学"并非误用或混用.  相似文献   

8.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竞建内之>之"傅鸢"实为"傅说",而郭店楚简所谓<成之闻之>里的一条<尚书>佚文"允师济德"为谁的命诰以前未有定论,经文字形体和音韵考证实为<说命>佚文,从有关传世文献的文意以及近年出土的青铜器也可以确认这一点.  相似文献   

9.
从分析上海博物馆所藏楚简"古<诗序>"释文残缺情况入手,讨论了简文的残缺情况,以及几位有代表性的学者的补字,提出楚简补字必须遵循宁缺勿滥的原则.在具体补字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楚简的形制、字数、前后文等因素,遵循楚简简文句式重复的规律等,并以这些讨论印证了学者归纳总结的9类直接补字的相关句式.  相似文献   

10.
郭店楚简儒家天道观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店楚简儒家著作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在以探讨人道为主的同时,有许多关于天道观的论述,如天命、天常、天德、知天、效天等。楚简天道观是在天人关系的互动中寻求解决社会人生问题的,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子张之儒,是先秦儒家重要一派。他们重视历史,因此看重《尚书》,对于其中所记载的古圣先王之身体威仪亦尽力模仿,其"禹行而舜趋"的外在表现,亦可看作是对孔子"不践迹,亦不入于室"的"善人之道"的身体力行。子张之后,其子申祥(颛孙子莫)成为该派儒者之主要代表,他把子张的从政君子威仪修养论概括为"执中",并主张君子有"三去",强调从政君子之修养不仅要"摄威仪",更要"主忠信"。这与"郭店楚简"中《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三篇文献将"忠信"凌驾于"仁义"之上的学理倾向若合符契,我们认为这三篇文献可以归于以申祥为代表的子张后学。  相似文献   

12.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简本<老子>甲、乙、丙书中假借字甚多.这里从假借字的数量、假借字和本字之间字音的联系方式、字形上的联系方式以及对应方式四个方面对简本<老子>中假借字的使用情况进行分类考查,阐释郭店楚简<老子>中的假借字的使用特点,从而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语言材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子思的人性论思想 :首先 ,依据《中庸》首章以及郭店楚简的相关资料归纳出子思对人性的基本看法 ;其次 ,由人性之常得出子思人性论的自然主义倾向 ;最后 ,在人性与道德的关系上 ,子思强调心的受教与习养  相似文献   

14.
郭店楚简"仁"字三形的构形理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战国楚墓竹简有儒、道两家著述16种,其中"仁"字凡67见,均写成上半为"身"或"千"或"人"、下半为"心"的形体,构形奇特.本文研究郭店楚简"仁"字三形的构形理据.探讨"仁"字上半部三符的关系及其功能;下半部"心"符的意义和渊源;郭店楚简"心"符"仁"字所体现的文字学和文化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郭店楚简儒家文献展示出孔子之后儒家礼乐教化美育观的发展。楚简继承、发展了孔子的社会性礼乐教化观念,对礼乐之间的关系及其在道德教化功能上的差异有较明确的认识,尤其是从人性论出发对"乐教"的审美教育作用进行了深刻、细致的论述,是其对儒家美育观的重大贡献。楚简的美育观上承孔子,下启孟、荀,其基本思想与荀子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6.
穷尽收集<郭店楚墓竹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至六册)中的"心"符字,从中择其要者50例,分字形不见于<说文>的从"心"之字、字形见于<说文>而意义不同的从"心"之字以及形扣义同于<说文>而义不行于后世的从"心"之字等三类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是,大量从"心"之字在战国楚简中出现应非偶然,也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现象,应当具有深刻的人文意蕴和社会原因.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楚简"心一符字的大量出现应与战国时期盛行的心性之学有某种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性之学在战国楚地的流行.  相似文献   

17.
对上博简否定副词“弗”的考察表明:“弗”字句的谓语主要是动词谓语,动宾结构做谓语可能是古语的留存;“弗”的主语多为在上者;“弗”在复合句中多处于后续句中,“弗”与“不”的连用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自然"与"无为"的源头是<老子>,但<老子>的"自然"不完全是"自然而然"、"天然"的意思,其中含有一种对于超现实的、甚至是超出想象力的、人力无法与之抗争的力量的敬畏和惶恐的心理.这明显表露出一种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的色彩.<老子>的"无为"思想实质上也包含了一种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无能为力的消极含义.这与当今学界大多对<老子>中"自然"和"无为"的理解显然有别.  相似文献   

19.
《郭店楚简》表明《中庸》应为子思晚年所作 ,证明了思孟五行乃“德之行五”即仁义礼智圣 ,显示了从哲学宇宙观角度为孔子学说提供理论根据 ,是由子思开其端而由孟子基本完成的。从孔子的“性相近”到子思的“君子中庸 ,小人反中庸”再到孟子的“圣人与我同类”,性善论逐步形成 ,从而为孔子的仁政德治学说奠定了哲学基础。而先秦儒家学派中最先主张禅让的也是子思。总之 ,有了子思这个孔孟间的思想中介 ,先秦儒学的变迁就有线索可寻了  相似文献   

20.
试论郭店楚简的文化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郭店楚简面世之前,由于出土楚器物的独特性以及传统上认为的楚人精神文化别成一家,加以文献中某些楚“不与中国”的记载,导致楚文化史学界形成了楚与中原文化分流对立的强势观点。基于这一观点,楚文化史学界对文献中同样存在的楚人依中原文化立论以及中原文化在楚地流布的记载加以忽视或别解。在此学术背景下,郭店楚简的面世以及其中儒道两家文献并存、两家文献中都含有世不经见的内容的基本事实,对于重新审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分流对立的观点具有崭新的、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