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日本学术界流行的各种中国历史分期学说,我曾在“东洋史的分期论”(见《爱知大学文学论丛》9、11,1954、55)一文中作过概括的展望,最近西岛定生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特征的讨论”(见《中国历史分期问题》,东京大学出版,1958)中又论述到这个问题,可是补充的地方很少。不过,自从1954年郭沫若、翦伯赞一行访问日本以后,日本的  相似文献   

2.
史学界自五十年代初胡绳同志从中国近代史(指1840——1919年八十年间的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引出关于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问题并展开热烈论争,迄今己逾三十余载,其间虽沉寂了一个时期,但进入八十年代,却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足见这一论题具有全局性的意义。一九五四年,胡绳同志在他所撰《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提出,要科学地解决分期问题,就必须首先找出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他说:“要解决分期问题,必先确定划分时期的标准,这也就要确定,我们在叙述中国近代史的主要的任务,是在说明  相似文献   

3.
近现代中国发展的逻辑──从农村包围城市到乡镇冲击城市肖杰安基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的视角,本文区别于中国通史关于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分期,即近代中国不是指1840—1919年,而是指1840—1949年的整个资本主义近代化过程;现代中国不是指1919—...  相似文献   

4.
简讯     
省经济学会于八○年十二月中旬在兰州举行了第二次年会,着重讨论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问题。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问题,会上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就此进行了讨论,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斯大林关于“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  相似文献   

5.
评三十年代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讨论稽境材翻开近一百年来中国现代化思潮的演变史,30年代在《申报月刊》上关于现代化问题的一次公开性讨论,无论就其讨论的广度及深度都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人对现代化认识的一个转折点。现将30年代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的诸问题评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关于中国近代史(从1840至1919年)和中国现代史(从1919至1949年)的分期问题,史学界几乎是进行了不停顿的研究和讨论,并发表了一大批颇有见地的学术论文。但是,把从1840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来研究它的分期问题的文章却不多见。1989年,夏东元先生在《历史研究》第4期上发表《110年中国近代史应以戊戌变法为分段线——兼论中国近代史体系问题》(以下简称“夏文”)一文,令人欣喜。夏文理论精辟,材料翔实,功力深厚,既有冲破传统窠臼的勇气,又有开拓求索的新论。但笔者认为,夏文的某些具体论述和总体分期尚值商榷。下面,就夏文和110年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谈点不同看法,以就教于夏东元先生和史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7.
句法结构·词类义标准——关于汉语词类划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九八一年开始的我国语法学界关于汉语析句问题讨论中,笔者提出了“句结构成分分析法”这一方法,写了几篇文章从不同方面论述,《汉语句法分析问题》(下简称《句法》)一文,较全面地谈了笔者对汉语句法分析的看法。本文想再谈谈汉语词法——词类划分问题。 1953——1954年我国语法界就词类划分问题进行过大规模的讨论。尔后,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著少见了。近年出版、再版的几套《现代汉语》教材,均谈到词类划分标准。它们所主张的大致是1953——1954年那次讨论成果的反映,这些标准当时均提了出来;同时也是那次讨论所争议的问题的继续,如一个标准和多个标准问题。而关于这个问题,当时吕叔湘先生在《关于语法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以下简称《问题》)一书中表示过明确的意见:“按照一般的分类原则,一次只能用一个标准,……如果同时应用两个标准,这两个标准就有打架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的话     
这一期稿子编完 ,也正是我们所主持的《文学史分期问题讨论》的专栏终于打烊的时候了 ,屈指算来居然也坚持了整整两年。当初曾计划一年完成讨论 ,出一本论文集 ,所以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匆匆编就《开端与终结》一书 ,因为考虑到参加讨论的文章主要集中在近百年中国文学的分期问题 ,所以就另设副题“现代文学史分期” ,并且把一些本来留着备用的稿子也一并收入论文集。后来蒙学报编辑部的厚爱 ,要求我们继续开设一年 ,于是重起炉灶 ,在朋友们的支持下又进一步地组织了三期讨论 ,现在是应该真的结束了。专栏讨论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分期问题达到了一…  相似文献   

9.
杜成宪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 0 0 0年第 3期撰文指出 ,中国教育历史的分期问题是有关中国教育史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合理地划分中国教育发展阶段 ,有助于把握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判定特定时期教育的变革及性质和合理地编辑教育史论著体系。 2 0世纪中国的教育理论先后有过依据朝代更替、社会形态、时代特征、教育实践、阶级斗争等多种中国教育史分期法的探索 ,展现出面貌各异的中国教育发展史。合理的中国教育史分期应以教育实践为主要依据 ,也对历史年代、社会形态等外部变化因素有所依据20世纪关于中国教…  相似文献   

10.
1922年,《小说月报》开展了长达十个月的关于“自然主义”的讨论,这是在文学脱离现实、滑入低谷的背景下进行的。这次讨论,涉及了中国文学要不要主义、应遵循什么样的主义以及自然主义的利和弊诸问题。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较有规模和影响的关于创作方法的论争,它标志着中国作家创作方法意识的空前觉醒。同时,这次讨论对自然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再论世界近代史的分期分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近代史的分期分段是历史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早在六十年代初,我国史学界就开展了讨论,后因十年动乱而中断。我在1963年写过;《关于世界近代史分期分段问题》一文,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提法也需要补充和修正。本文再重新谈谈,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的话     
本专栏这一次推介的朱立元教授、王文英研究员的《略论现代性及其矛盾》和陈广宏教授的《关于中世文学开端的一点想法》两文 ,所讨论的虽分别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肇始和中世文学的开端的问题 ,但却都蕴含着对中国文学史分期问题研究的正本清源的精神。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起迄和现代文学是否已经终结的问题 ,本专栏已发表了多篇文章。然而 ,现代文学最具本质意义的特征是什么 ,判断其是否为现代文学应该用怎样的标尺 ,却尚未开展集中的讨论。已发表的文章中有的也提到了现代性问题 ,并将之与现代文学联系起来 ,这当然是题中的应有之义。然而 ,现…  相似文献   

13.
由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和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等十八所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发起,于一九七九年八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九日在长春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全国有二十八个省、市和自治区的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共派出九十五名代表参加会议。大会举行了七次学术报告会,会上报告了十九篇论文和文章.其中有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的四篇,关于原始社会史和奴隶社会史分期问题的三篇,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一篇,关于罗马社会及其土地制度的  相似文献   

14.
作者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重新审视关于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的分期问题,对过去自己主编的《新中国工业经济史》(一卷本)中的分期进行修正,阐说了新的分期断限、分期标准及正副标题的侧重指向,并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问题,特别着重指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巨大实践价值和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李平生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是从事中国近现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首先面临而不可回避的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它不仅与编写中国近代史的著作有关,同时也涉及如何理解与概括中国近代史的整个体系、基本内容、客观规律、各个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提出了诸多新的见解。其中有些涉及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原则性问题,已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和讨论。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一、关于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早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思想理论界就曾围绕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中国打工者在韩现状与社会适应状况,讨论了韩国政府关于外国劳动者问题的政策和海外同胞政策的得失,指出解决好在韩中国打工者问题对于中韩两国关系的顺利发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由于牵涉到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理论,怎样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中国等东方诸国的历史及其国情等重大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辛勤耕耘,在这块园圃上已经收取了不少成果。但是,由于这个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其他种种原因,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少岐见,有些未解之谜尚待人们去进一步弄清。本文拟在对学术界关于该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作一简略回顾的基础上,谈点对推进研究的不成熟看法,以期作引玉之砖。 首先谈谈“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缘起。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开始注意研究东方社会问题。马克思1853年所写的《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第一次明确使用了“亚洲式  相似文献   

19.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中财委从1951年着手编制,1953年始,经国家计委多次修改。1955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李富春《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的报告》。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编制出《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并于9月交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  相似文献   

20.
以1978年、1992年和1997年三个年份为标志,迄今为止,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这是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的大事。 一 第一次思想解放发生在1978年,经历了大约一年的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便大致完成,冲破了“个人崇拜”。 第一次思想解放源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从一开始就是围绕要不要解放思想而展开的。当时给党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虽然过去了,但是“文化大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