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元伦理学中,休谟的"是"与"应该"问题与事实与价值的二分问题联系起来,并成为其一个重要的教条.本文通过逻辑史考察,将实践的结构解析为"应该"、"做"与"是"相联系的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解决价值论的休谟问题:"是"与"应该"的逻辑关系是一种偶然的、经验的关系而不是必然的、先验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有关事实的命题是回答"是"与"不是";有关价值的命题是回答"应当"与"不应当".从分析法学的视角看,把事实与价值区分开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法学的发展史证明事实与价值的区分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批判自然法学的理论出发点;事实与价值的区分是法学作为一门科学得以独立存在的依据;事实与价值的区分是法律应该得到遵守和法律改革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党的纯洁性反应了与党的性质、宗旨一致性的事实关系的"是",而党的先进性内涵了"是"的现实性与"应该"的价值理想性,党的先进性的"是"来自于党的纯洁性的"是"。由此可知,先进性与纯洁性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可从"是"的事实通往"应该"的价值,从而使两者获得内在的统一。要理解大学生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先要理解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要理解大学生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关系,还要以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关系为依据。此外,针对大学生党员队伍来说,其先进性与纯洁性都要奠基于大学生的实际。  相似文献   

4.
事实与价值是法学领域最具迷惑性的一对概念,因此,有必要对二者重新定位。以犯罪论体系的发展为线索,以各个理论空间所影射出的事实与价值之间的核心问题为脉络,重新厘定事实与价值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在体系地位上,以古典犯罪论体系向新古典犯罪论体系的嬗变为根据,认为价值与事实应当并重看待;在相互关系上,以存在论与规范论的论战为中心,主张二者存在两组互为辩证的关系,并在各自的规范领域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有两种性质不同的人的本质概念一是价值本质,关涉人的"应该";一是事实本质,关涉人的"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前,马克思主要回答的是"人的本质应该是什么"这一问题,之后主要回答的是"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什么"的问题.<共产党宣言>及以后的著作则将"应该"整合到"是"中,即让人的价值本质从人的事实本质中历史地和逻辑地开显出来.就此而言,强调人的价值理想的马克思和揭示人的事实规律的马克思并没有根本的冲突.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社会中,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部门法主要有两个——民法和经济法。经济关系的统一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二者既有紧密联系、又订许多方面的差别,这是一个客观的社会事实。法学理论工作者应该正视这一社会事实,分析这一社会事实,正确阐明二者各自的调整对象、社会职能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才能使我国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科学的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制。经济法律是经济生活的反映,经济法律的理论应该来自对经济生活的分析。党的十  相似文献   

7.
从"是"直接推出"应该"是生态伦理学论证面临的一个理论难题。但通过吸纳社会领域消解事实与价值绝对二分的合理主张,并根据人类生态实践而扩展道德论证的可合理接受性标准,在分析生命共同体中事实与价值的复杂关系的基础上,创设一种非线性思维的综合论述的证明方式,而不是沿用传统的演绎模型的证明方式,就既可以避免"自然主义谬误,"又能够对生态伦理学做出一种非逻辑形式的合理论证。  相似文献   

8.
如何看待儒家"中和位育"伦理观与现代公民社会的关系问题,是当代儒学重构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正确处理二者关系既需要我们对儒家伦理的"前现代性"有充足认识,更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儒家伦理的现代性"问题,如此我们才能正确看待儒家"中和位育"伦理观在构建现代公民社会过程中作为一项思想资源的意义.公民社会的这种伦理要求与传统儒家伦理在诸多方面是相颉颃的.因为我们无论怎样拔高传统儒家伦理的"精神价值",无论怎样强调它的超越性,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儒家伦理是产生于"前现代"的伦理观念,其产生的社会基础是宗法血缘型社会,这与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公民社会是有天壤之别的.  相似文献   

9.
在事实与价值的哲学视域下,作为犯罪成立或证成的中外犯罪论体系都融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于一体。主观归责,即罪过成立与否是犯罪成立判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链条。刑法学意义上的罪过是规范意义上的概念,其构成可分为规范性的心理事实和规范性的价值判断,二者齐具方可主观归责。行为人行为时的实然"心理事实",是自然主义立场的心理学的"心理事实"。它由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构成。规范性心理事实是立法者基于特定的价值立场,从心理学意义的心理事实中萃取出特定的因素或状态构建而成。犯罪故意和过失构造中的规范性心理事实,虽然同是从行为人行为时所有心理事实的规范性萃取而得,相较而言,前者明确具体,后者抽象笼统。  相似文献   

10.
论价值语言     
价值词不是恒常的;价值词有特定的含义.价值判断是关于价值的判断而不是关于事实的判断,不同于事实判断;价值判断是判断,而不是指令,价值判断不是价值指令.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都遵循逻辑规则,所以"混合式"三段论的价值推理是可能的,结论是价值判断,前提中必须有一个价值判断.价值语言与事实语言有难以割舍的联系:事实语言带有价值倾向,价值语言也包含事实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价值可分为劳动附加价值、存在论或天道论价值和道德引导价值三种。劳动附加值是一物作为劳动产品,其上所附加的人类劳动。天道论价值是自然物的内在价值,是它作为天道运行的一部分和它对于其他自然物的意义,自然物的工具性价值从属于它的天道价值。道德引导价值是实然和应然、事实与价值、是和应该的统一。当代生态哲学家罗尔斯顿肯定自然的生态系统中存在道德要求,科学规律可以转化为道德义务。其实,在不少语种的日常语言中,"自然"包含"自然的",这表明事实中包含着价值。又,生态规律的"必须"对于人来说,是一种"命令",是人的应该;再次,从本体论上看,最高的事实同时即是价值。所以,事实和价值是统一的。在儒家自然哲学中,自然和价值是统一的,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这个认识对于当代生态哲学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教育民俗和学校教育作为两种不同的教育形态,隶属不同的教育寓所,但二者是一种双向互补的关系,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与繁荣.学校教育应该重视教育民俗的存在价值.教育民俗应被引入学校教育.加强对教育民俗的研究和批判,是实现二者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生活世界作为一种视域,为我们理解价值及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生活世界是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与社会世界的统一。价值同时与这三个世界相关联,这就决定了价值观教育不能是灌输式的教育,而应该是互主体性的教育。价值与社会事实相关系,这就决定了价值现教育是一种关于社会事实的教育,而不是关于自然事实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定位,直接关系到对社会工作学科本质的整体判断,更间接影响到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法。以实证论为代表的主流观点主张要用价值中立的客观态度去理解外在世界活动。而实际工作中,很难实现全然价值中立。价值相关性的价值介入观承认选题上的"价值相关",但仍把研究过程看作是不含价值成分的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关系;强烈价值介入观则强调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自己的价值判断。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非是一个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关系,它在实践中涉入了强烈的社会工作者的价值判断,而社会工作者在实务社会工作中的实践,其实是一种道德上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爱有差等"与"爱无差等"是两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爱的观念.它们分别是对人的手段价值和目的价值的肯定.前者根据人们对社会贡献情况(大小、有无、正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后者则根据每个人都具有的作为人的资格而一视同仁.比较起来,前者更接近爱的现实但却具有狭隘性,而后者更切合爱的理想,但又具有抽象性,应该实现二者统一.二者的统一是一个历史过程.坚持二者统一可以使我们避免狭隘的功利主义和抽象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形成与发展是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事实考察与价值规范中展开的。历史唯物主义领域彰显出"是"与"应是"的辩证统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逻辑路径。准确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在内容和方法上体现出事实与价值辩证统一关系,洞察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范畴所蕴含的政治哲学向度,是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公平与效率是人类不懈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应该从两个层面探讨第一是社会整体价值层面上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这个层面上,社会应该以公平为价值取向;第二是收入分配领域层面上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战略选择,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确定优先与兼顾的合适程度.  相似文献   

18.
刑法因果关系判断是事实层面判断与规范层面判断的统一,在因果关系判断中加入价值判断并不会削弱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单纯从事实层面探讨因果关系不可能合理解决刑法中客观归责的问题.在目前的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研究上,不论是基于理论上的困境还是来自于实践的挑战,都说明刑法因果关系的判断应该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自然主义谬误"的核心是"事实"与"价值"之间的逻辑矛盾,环境伦理学"模糊"了这个界限,所以遭到非议,并陷入困境.透过机械二元论的遮蔽,我们发现环境伦理学并不是简单地把"事实"等同于"价值".在"主体间性"等过渡路线的平台上,"事实"与"价值"有了"沟通理性","自然主义谬误"不仅得以消解,而且使环境伦理彰显出更深层次的生存内涵.  相似文献   

20.
从影响大众传播的制约因素和大众传播的主要特征来看,"受众中心"论只能是一个乌托邦.大众传播的走向,不是"以受众为中心",而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媒介应该是既要满足受众的需要,又要积极引导受众,受众应该对媒介的传播积极参与并做出及时的回应,二者在沟通、交流与反馈互动的基础上构建和谐融洽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