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到过阿佤山区的人都说:阿佤山变了。那么,它变得怎么样呢?我乘车一离开昆明,就恨不得一下子来到它的身边,来一个“百闻不如一见”。阿佤山在怒江、澜沧江两江夹持的怒山山脉南段,是我国佤族聚居区。解放前,它像居住在这里的苦难深重的佤族一样,是一个遍体鳞伤的地方。那时,一棵棵刀耕火种残留下的黑树桩伴着剽牛祭鬼的佤族在西风  相似文献   

2.
佤族的寨桩和祭祀木雕文/杨兆麟(傣族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境内,不仅有云南境内最早最大的原始画廊———沧源崖画,更有能反映阿佤人原始古朴风貌和远古时代的文化心理结构、心理意识的民间工艺美术。佤族原始宗教用物寨桩和祭祀木雕便是其中的代表。寨桩———佤族的...  相似文献   

3.
我们佤族分布在中国与邻邦缅甸交界线一带,是一个跨境的民族,境内共有人口35万多.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临沧地区、思茅地区,少量分布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们通常把佤族比较集中的西盟佤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及邻近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称为阿佤山.佤族人民在秦汉时期不是生活在这一带地区,而是生活在云南中部一带.被誉为云贵高原上的"明珠"的滇池曾是佤族最早活动的历史舞台之一.今天的阿佤山区是佤族人民经过  相似文献   

4.
书写情景下的“阿佤理”,是在民族学、人类学学科体系下对佤族社会伦理道德的解读、归纳的文本呈现,也常常被认为是佤族的“习惯法”.由于它对传统社会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起到标杆性作用,长期为研究者所关注.但我们发现,由于视野的局限,传统田野考察下的对佤族“阿佤理”的文本书写存在误读;从佤族阿佤里的“发现”和表现等几个方面进行脉络梳理,厘清了文本的“阿佤理”是不存在的一个事实,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初步解读,借此希望我们对“他者”社会曾经撰写过的想象的文本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5.
我国佤族在解放前约有17万人,分布在云南省西南边疆的西盟、沧源、孟连、澜沧、耿马、双江和镇康等县。其中西盟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县之一,约有佤族4万人,占该县总人口的86%。佤族分布区,地处萨尔温江与澜沧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展布地带,山岭重叠,平坝极少,故又称为阿佤山区。佤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与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祖国,开发  相似文献   

6.
在祖国的西南边疆,云海缭绕、群峦叠翠的阿佤山上,世代居住着佤族兄弟,在这海拔一千六百米的高处,阿佤村寨掩映在龙竹、芭蕉林中,高高的阿佤山雄踞屏障,保护着佤族,佤族兄弟依傍着它,好像住在云雾之中。 1982年春,云南省昆明电影制片厂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叶赫娜》就在这云海之上开拍。故事是这样的:早年,一位解放军干部为了救一个名叫叶赫娜的孤儿,把生命献出,用鲜血染红了日露花。佤族人民怀念他,称他为“老边疆”。“老边疆”的儿子陆南平参军以后也来到阿佤山,一心扎根边疆。他参加了“民族工作组”,和阿佤人民一起改良了旱谷谷种,修建茶园和水电站。  相似文献   

7.
阿佤山群峰连绵,是阿佤人民世代居住的故乡.东汉以来,阿佤山区一直是永昌郡的辖境,元代正式设置府、路进行管理.明清以来,史书上所称的"葫芦国"指的就是阿佤山.这是一块富藏金、银、铜、锡、铅等有色金属的宝地,历来是帝国主义垂涎、企图掠夺的地方.在"葫芦国"里,没有富丽堂皇的宫殿,也没有贪婪奸诈的国王,只有数以十计大大小小的佤族部落.山民们不论从官家到百姓,都是濮人的后裔,血管里流淌着抵御外辱、反帝爱国斗争的热血.佤族人民在民族发展的近代史上谱写了一页页光辉的诗篇.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滇西南边陲中缅边界,是佤族聚居的自治县之一,著名的沧源原始崖画就是在这里发现的。我国佤族人口约35万人,讲佤语,无文字,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有“布饶”、“阿佤”、“佤”三种方言,是典型的跨国民族,其祖先为秦时百濮一支,是阿佤山区最早的原住民。“佤族”的意思是“倚山而居的人”。1999年初夏的一天,按图索骥,我找到了沧源佤族自治县县政府办公室。接待我的办公室杜主任是一位英俊的中年男人。显然,他赞赏我的行为,支持我所做的事情。聊天中他调侃地说,自己是汉、佤结盟的“杂交品种”。父亲是南…  相似文献   

9.
2005年的春天,我一直沿着云南边境地区采访。记得在西盟佤族自治县的大山深处,中国和缅甸交界的一个曾经盛行刀耕火种的山寨里,我碰到当地的农业技术员正手把手教佤族农民栽插秧苗。因为要赶在清明节前后栽插完毕,所以他们称之为“清明秧”。我对那些场景的印象十分深刻,甚至这两年远在北京以及内蒙古、新疆和西藏边境地区采访时,也常常回忆起当时的人与事。冬去春来,转眼间两年时间过去,又是清明时节,想必此时佤山层层叠叠的稻田早已披上一片新绿。  相似文献   

10.
云南少数民族刀耕火种农业中的生态文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云南少数民族刀耕火种农业中的生态文化进行探讨 ,认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刀耕火种农业中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生态智慧 ,主要包括 :在维系生态整体稳定性的前提下的适度开发 ;实行有序的垦休循环制 ,保护性地利用自然 ;保护自然植被和人工造林 ;维护生态平衡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看这些“官”怎样做公仆文·图/本刊记者陆文梅魏红阿佤新歌传唱人作为佤族妇女,魏红是幸运的。然而,作为县长,魏红却是“不幸”的,因为佤山太穷了。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一个集边疆、山区、少数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国家级特困县。世世代代生活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历史、现实的资料切入,认为云南边境地带的刀耕火种这一“天然实验室”,作为全国一种特殊的农业类型,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观光农业是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旅游方式,旅游经济“反向发展”模式是滇西南地区脱贫致富的历史选择。指出,云南省政府已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应重视并突出刀耕火种农业特色,发展特色旅游,为此,提出了尽快改善刀耕火种旅游环境,培养旅游服务人才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云南沧源独特的佤族文化资源,选取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翁丁佤族村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翁丁佤族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可持续性及其价值解读与展示,遴选出可用于做旅游工艺品的系列茶具作为创新设计对象,重点围绕翁丁佤族的自然景观、民风民俗、杆栏式茅草屋建筑、佤族的牛头崇拜、沧源崖画及茶文化等民族文化资源,设计开发可用于旅游纪念、收藏和馈赠的两组翁丁佤族特色的茶具系列.  相似文献   

14.
时光的流逝如雷电闪闪而过,震掠中外的“班洪事件”已近70周年了,当年在阿佤山勇敢抗英的英雄们大都已长眠九泉。看着阿佤山的变化,看着五星红旗在英国殖民侵略军占领过的班老边寨迎风招展,英烈们会在九泉之下含笑,因为他们洒过热血的疆土到处开满了鲜花,建起了新房,茶叶绿山坡,梯田翻金浪,地上“铁牛”吼,天上神鹰过,村村有电视,寨寨唱新歌。“班洪事件”是以佤族人为先锋,云南和全国各族人民以及海外侨胞支援的一次武装抗击英国殖民军入侵阿佤山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阿佤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当年赴汤蹈火的抗英英雄在临沧地区内,现在还…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云南沧源独特的佤族文化资源,选取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翁丁佤族村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翁丁佤族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可持续性及其价值解读与展示,遴选出可用于做旅游工艺品的系列茶具作为创新设计对象,重点围绕翁丁佤族的自然景观、民风民俗、杆栏式茅草屋建筑、佤族的牛头崇拜、沧源崖画及茶文化等民族文化资源,设计开发可用于旅游纪念、收藏和馈赠的两组翁丁佤族特色的茶具系列。  相似文献   

16.
三、刀耕火种占重要地位的社会生产直到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农业发展初期的刀耕火种方式,在门巴族中还占着重要地位。狩猎和采集仍然是门巴人谋取生活资料的补充。农业是门巴族的主要生产部门。男子掌握一把刀以后,个人就能开伐一片丛林进行刀耕火种,从而打破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劳动方式,使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分散劳动成为可能。铁器和铁刀是何时在门巴人中普遍使用起来的呢?这是一个待继续探索的问  相似文献   

17.
2012年1月,笔者就云南三村及中缅边境地区的"中心-边缘"关系、民族政策、农业现代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问题采访了瑞士卢塞恩大学(University of Lucerne)的人类学教授尤瑞格·赫尔宾(Jürg Helbling)教授。尤瑞格认为:费孝通先生关于云南三村的研究和理论仍然非常适合当前此地区关于中心与边缘问题的研究;此外,李伯重、黄宗智、李中清、王丰等学者的作品也很有启发;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中心与边缘的差异在昆明和玉溪与在中缅边境的情况截然不同,同时,中心与边缘的差异并没有预想的那样大,而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似乎胜过了"中心-边缘"问题的重要性;在佤族地区,一方面政府尊重佤族人民的文化认同,另一方面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令佤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前景堪忧。  相似文献   

18.
“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祖先们留下的一份文化遗产。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诸原因,直到当代,在我国西南边远山区的一些兄弟民族依然保留着刀耕火种,其中云南滇西北和滇西南的边疆山区,就是迄今保存这种原始耕作传统的最后王国之一。很粗略地估计,全省约有十余个山地民族(包括部分汉族)不少于一百多万人还不同程度地依赖  相似文献   

19.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族群众多而习俗各异,其中,佤族猎人头习俗尤具代表性.猎人头习俗,让部分地区的佤族既陷入内部的世仇纷争而导致发展受限,又加剧了其与周边族群关系的紧张与对抗.直至解放初期,在党和人民政府及各族同胞的努力下,终于使其成为了历史的记忆.这不仅让佤区的族群关系实现了小调适带动大变迁的积极建构,亦为当下滇西南地区的繁荣稳定打下了牢固的民力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战斗中的一百四十三个英雄模范单位和个人以荣誉称号,其中授予佤族出身的云南边防部队某部九连副班长李光辉以战斗英雄称号。这对正在为四化而奋战的佤族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