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指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位真正朋友。论述了张学良联共抗日的思想基础、形成及其实现联共抗日的途径。同时,对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与行动进行了评析,从而为学术界进一步研究和评价张学良将军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关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张学良与周恩来首次肤施密谈之内容十分广泛,周恩来事后的报告电并未能囊括无遗。对蒋策略应是会谈中极其重要且有争议的一项内容。张、周都曾力图说服对方,但均未能成功。会谈的结果与其说是谁说服了谁,还不如说是求同存异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3.
刘峰 《山西老年》2010,(4):10-10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将军为救国救民,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发动了"西安事变"也称"双十二事变"。为什么张学良和杨虎城能逼蒋介石抗日?为什么他们二人敢这么做?外界普遍评论是因为他们都有爱国之心,都有满腔热血  相似文献   

4.
张学良之走上联共抗日道路,是由其特定历史环境下所形成的反日爱国需要和独特的个人经历及个性因素所决定的。长期形成的反日爱国思想、保存力量,共同抗日的动机、富于正义感的鲜明个性使张学良果断选择了“兵谏”的方式逼蒋抗日。  相似文献   

5.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在西安扣留了前来督促剿共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25日,蒋介石因许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而被释放,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对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学良的抗日爱国思想及其时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学良的抗日爱国思想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和现实结合的角度,分析和论述了张学良抗日爱国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阐明了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抗日爱国思想的发展与变化;着重分析了张学良从执行不抵抗政策到逼蒋抗日和联共抗日的爱国行为与举措;强调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张学良抗日爱国思想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转折点     
1936.12.12西安事变:扭转时局这一天,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迫使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也叫"双十二事变"。当时的国内情况是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继续进行内战。张学良曾到临潼华清池向蒋"苦谏",请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24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战议和、联共抗日、释放政治犯等条件,25日获释,由张学良陪返南京。蒋介石飞回南京后,立即把张学良拘禁起来。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大量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的研究和梳理,客观真实地论述了张学良在西安事变过程中的作用:纵观西安事变从发生到和平解决的整个过程,虽然取决于多方面复杂的因素,但是其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事变的主角张学良。张学良联共抗日的主张是西安事变发起的思想基础,他的精心策划和准备使得西安事变得以按预期目标进展,他的抗日救国的政治目的和无私的牺牲精神促使西安事变得以最后和平解决。张学良在西安事变过程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相似文献   

9.
张学良,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令人瞩目的人物。他先是奉系军阀集团的领导骨干,后归附蒋介石成了国民党和南京政府的重要成员。众所周知,作为大军阀家庭出身的张学良,主要是以主张联共抗日发动西安事变而蜚声中外的。那末,他的立场是怎样转变的?他的联共抗日思想是怎样产生的?他与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关系如何呢?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张学良联共思想发展的轨迹,集中研究了九一八事变前后,集国仇家恨于一身的张学良思想发生的巨大变化,探讨了张学良联共思想产生的基础及客观必然性,分析了张学良和平统一思想及民主进步思想对联共思想形成的重要作用,以及张学良对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的不朽功勋。  相似文献   

11.
张学良主政东北期间,在对待共产党的问题上与蒋介石不同.从张学良早期处理共产党案、对青年人加入共产党的认识、对研究共产党学说的态度以及对共产党反日爱国活动的支持等,探讨了张学良1935年以后在民族矛盾急剧尖锐、民族危亡急剧严峻之际,思想发生急剧变化,最终走上联共抗日道路的早期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2.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在西安城东二十五公里处的临潼华清池扣留了前来督促剿共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25日,蒋介石因许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而被释放,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对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然而,半个世纪过去了,西安事变为什么能以和平解决,对这个问题,国内外学者的认识尚不尽一致,甚至还大相径庭。有一种意见认为: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作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派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赴西安协助张学良、杨虎成和平解决了这  相似文献   

13.
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张学良思想演变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讨分析了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的历史进程中,张学良思想演变的轨迹。论述了从东北易帜到中原大战期间,张学良爱国统一思想超越了封建割据思想,较好地处理了爱国主义与地方主义的关系;深入分析了从九一八事变到热河失守期间,张学良爱国主义思想与地方主义思想的碰撞和抵触;进一步探析了从旅欧归来到西安事变期间,张学良思想的重大转变,从"拥蒋剿共抗日"到"逼蒋联共抗日",其爱国主义思想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间阶层的地方实力派,尽管他们的对日关系很复杂,但总的倾向是抗日的。全面抗战爆发前,地方实力派对阻止日本的侵略起了主要的作用;全面抗战开始后,他们又成为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蒋介石集团消灭异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实力派抗日作用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5.
<正> 张学良在中国现代史上,以主张联共抗日发动西安事变而名震中外。但是,张学良原是奉系军阀领导集团的重要骨干,后又依附于蒋介石,成为南京国民党政府的重要成员,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一直是拥蒋“剿共”的。1935年底以后,他的思想开始发生了变化,由拥蒋“剿共”转变为联共抗日。本文就他的这一转变原因,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1928年6月,张学良开始主政东北,12月,东北“易帜”,这是他走上拥蒋道路的第一步。1930年,国民党新军阀发动了中原大战,蒋介石和反蒋各派都极力拉拢张学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横遭列强肆虐,国衰民穷,四分五裂。尤其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寇野蛮铁爪伸向东北,尔后伸向华北,中华民族岌岌可危。同仇敌概、共赴国难就成为爱国者的一面旗帜。高举这面大旗,奋进在抗日队伍最前列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面大旗下,集合了无数抗日健儿,其中也包括东北军首领张学良将军。而张学良的加入,是与1936年《月周恩来和他的一次坦诚会谈分不开的。共赴国难目标一致共赴国难的目标一致性,是周恩来与张学良能走到一起坦诚相谈的基础。周恩来与张学良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政治集团,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但由于彼…  相似文献   

17.
西安事变之所以能够和平解决,是在特殊环境下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蒋介石的影响和作用。西安事变虽因荐介石的误国政策所引发,蒋本人亦成为张学良、杨虎城的阶下囚,但由于他在国民党内的统帅地位井未因事变的发生而动摇,对于事变的解决方式他也采取了现实主义态度,经历了由拒绝合作到接受联共抗日条件的转变,从而对事变的和平解决发挥了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翔实的史料论证了张学良将军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反对内战,维护国家的统一;在中华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他毅然发动西安事变,联共抗日,为结束十年内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抗战做出历史性贡献;在漫长的幽禁岁月里,他虽身处逆境,但爱国初衷不变,仍关心抗战;张学良晚年心系祖国统一和富强,情萦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19.
论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促成蒋介石接受张、杨及中共抗日思想的关键.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事变的主角张学良.在整个西安事变的发展过程中,张学良不仅是和平解决事变的倡导者,还是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实施者,张学良作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主体地位以及发挥出的决定性作用,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20.
在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时刻,十七路军将领杨虎城积极主动地与张学良沟通,双方形成共识,携手抗日。他们又分别与中共建立合作关系,反对内战,共同抗日,终于在1936年前,在大西北形成了十七路军、东北军、中国共产党的工农红军共同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