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晚清"新政"与同盟会"16字政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最后 1 0年 ,清政府实行“新政”改革 ,社会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1 90 5年同盟会成立 ,提出“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1 6字政纲。这个政纲不切合变化了的晚清社会实际 ,得不到资产阶级主体──绅商的拥护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和晚清时期,“夷”的含义不同。“以夷制夷”思想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原因,在其实施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失败的根源在于晚清政治腐败、经济落后。  相似文献   

3.
袁世凯与留日士官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世凯与留日士官生王建华1901年以后,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编练新军乃是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袁世凯控制了新军中力量最强大的北洋六镇,形成北洋派系,并成为晚清最大的地方势力派;另一方面.在中国军界也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受过新式军...  相似文献   

4.
金昶 《社区》2011,(27):60-61
一个多世纪前,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为了自救,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晚清新政”。其中,建立新式学校,培养新型人才是一项重点工程。按照当时的政策,很多宫观寺庙被改成了校舍。  相似文献   

5.
晚清海防战略嬗变是近代古今中西之争的产物。从中西之争看,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在师夷之“技”“学”“道”的过程中,海防战略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塞防与海防并重”“以精炼海军为第一要务”“海权论指引下重建海军”的嬗变历程。从古今之争看,与“师夷”相伴的是对中国传统价值系统的维护,既有改良派、洋务派及维新派在“器变道不变”“中体西用”“道器兼备”及“由器进道”的思维框架中吸纳西学以维护传统,也有顽固派通过抵制西学以维护传统。古今中西之争既促进了海防战略嬗变又制约其西化的彻底性,进而对晚清海防成败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年,锡良督川期间所推行的晚清“新政”,力保路权,兴办学堂,振兴工商,编练新军,安定边川等举措,客观上对四川经济和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锡良与二十世纪初年的四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年,锡良督川期间所推行的晚清“新政”,力保路权、兴办学堂、振兴工商、编练新军、安定边川等举措,客观上对四川的经济和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开始在政治上进行变革,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在此过程中,自晚清以降出现的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以及固有的满汉矛盾不断加剧甚至激化,在辛亥革命前夕严重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9.
奕欣在近代中国对外开放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以恭亲王之尊倡导“自强”,“洋务”于庙堂之上,对清政府“师夷长技”,“采西学”的努力起了促进作用,奕欣主持开创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性质的近代化事业,在西法练兵制器,同文馆及天文算学馆的设立,留学生的派遣以及晚清外交的近代化和外向型商贸体系的初步建立等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使得中国丧失了与世隔绝的独立地位 ,而无奈地融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 ,先进的人们提出了学习西方 ,实行对外开放的思想。本文论述了晚清对外开放思想的发展历程 ,认为其经历了“师夷长技”、“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和“武步泰西”三个阶段 ,并且成为以后对外开放思想发展的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11.
刘超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4):44-46,56
在晚清十年的社会变革中,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熏陶和深入了解西方国家的吕海寰积极支持清政府的改革。他在教育、经济、军事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具有国家利益至上、以民为本、恪尽职守、维护没落的晚清统治诸多特点,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见,且对于促进清末新政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社会改革主张和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晚清改革的风貌,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强国保种是清末新政时期蒙学与女学得以发展的缘由之一,晚清士大夫对女学的期待包括“母强则国强”“保种救国”。这种源自西式进化论理论模式的“强国保种”话语,在与清末蒙学建设所秉承的“中体为本”原则相结合后,使得以儒家思维为主导的新政改革者能将蒙养院师资上溯与三代女学相承接,并将蒙养教育机构蒙养院的建设与传统育婴堂相整合,最终出台《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此后陆续出台的女学章程,也让女学在国家保障下获得了发展。清末儿童启蒙教育与女学存相互作用、共生发展,其中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转化是稳健改革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3.
晚清时期的域外书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西学东渐之际,在这一变局下,晚清人的域外写作发生了不同于古典域外书写的近代转型:其一,体现为现代地球观念的形成,即从“中国天下”观转向现代地理观;其二,体现为“夷夏之辨”观念的转换,即从“华夷之别”转向“天下一家”;其三,体现为书写心态的转换,即从追求异国情调到着重于问政求学;晚清域外书写具备了丰富的现代内涵与文化意味,成为触摸晚清士人思想嬗变的重要文本。  相似文献   

14.
1840年鸦片战争后,国人被迫开始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西学从往日个别零碎和缓慢的传入方式转变为广泛、迅速的具有侵略性质的文化殖民主义的侵入。西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次第经历了一个由表层器物文化、中层制度文化、深层精神意识文化的变迁过程。“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社会变革运动成为西学传播过程中的始点与拐点。  相似文献   

15.
论清末财政制度的改革及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末财政制度的改革主要表现在 :改革行政管理体系 ,强化中央调控能力 ;设立银行 ,建立公库制度 ;整理全国财政 ,试办财政预算等。推动财政制度改革的原因 ,除了清末“新政”和“宪政”运动的需要推动外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说的影响以及国内爱国运动的推动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此次改革 ,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的财政权力 ,促进了晚清财政制度现代化的发展 ,而且为民初财政的管理也培养了一批有用人才。但改革并不顺利 ,教训深刻  相似文献   

16.
晚清民族平等意识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救亡运动的发展而呈现为阶段性演进的特征,不同的阶段存在着不同的意识主体和内容。它萌生于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等人睁眼看世界以及对华夷格局与朝贡体系的突破意识;成长于太平天国运动中“学习西方,振兴中华”以及洋务派的“自强”“商战”意识之中;壮大于维新运动时期的“救亡”“竞争”意识之中;成就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驱除鞑虏”“建立民国”的运动之中。它的演进不但伴随着爱国主义情感,而且始终以先进的知识分子为先锋。  相似文献   

17.
以乾隆年间儒学兴盛为开端,到晚清新政学制改革为成熟期,内地化过程在艰难的社会近代转型中形成自己独有的特征.马麒主政时期建立的“宁海回教教育促进会”联合寺院,与宣传“入汉校即随汉教”反对伊斯兰教民众入学的宗教人士联手办学,化阻力为动力,促成宗教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结合,促使少数民族民众进普通学校受教.以普通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局面的形成标志着青海教育内地化实现.  相似文献   

18.
奕訢在近代中国对外开放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以恭亲王之尊倡导“自强”、“洋务”于庙堂之上 ,对清政府“师夷长技”、“采西学”的努力起了促进作用。奕主持开创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性质的近代化事业 ,在以西法练兵制器、同文馆及天文算学馆的设立、留学生的派遣以及晚清外交的近代化和外向型商贸体系的初步建立等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中国,正处在事变和革命的前夜。自从西方列强挟坚船利炮东来,打破了封建朝廷中央帝国的迷梦以后,这个老大帝国正在一天天地走向衰败,而新的生机,正在封建专制的高压下,在火光剑影和血泊之中艰难地渐渐萌生。“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新政、自强运动失败了,因为学其“器”、学其“技”,而不变其“政”是不行的。甲午惨败后数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变法维新运动,但短短的104天,戊戌变法也失败了,因为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不容许变其“政”的根本性变革。其后是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非理性的盲目排外运动,它…  相似文献   

20.
晚清新政是晚清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巨的一次变革,其经济政策及法制措施在清末新政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晚清政府决策过程的失误、自身政权性质的局限以及经济政策及法制措施内容本身的缺陷,最终使新政走向失败。但不可否认,这次经济变革对中国近代化运动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