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要求广播电视必须面向市场、走向市场,进入市场。 存在决定意识,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态势中,广播电视是不能成为“市”外桃源的。作为意识形态部门的广播电视,它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工具,相对于人类社会活动的不同范畴而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它必须为自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服务。我们的广播电视既姓“党”又姓“民”,是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不能削弱甚至取消广播电视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功能,相反的还应高度重视和加强这种功能。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  相似文献   

2.
论对领导干部实行契约化管理马国钧,刘兰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它要求我国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诸多领域必须相应地进行调整和改革。干部管理工作随之变革的基本方向,应该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实行契约化管理。客观要求:对领导干部实行契约化...  相似文献   

3.
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审判工作张义林,王淑清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是中国经济制度的历史性变革。经济体制的根本转换,必然直接影响到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而法律则是首当其冲的,因为,它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和重要条件,又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  相似文献   

4.
建立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几个问题汤琼玲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建立劳动力市场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它已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劳动力市场是完善市场体系的必然要求。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为了发挥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企业改革的方向。企业是市场的基本经济单位和竞争主体,市场经济对企业制度的要求是客观的,在构造市场经济体制宏观框架的同时,必须重塑市场经济的基础,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现代企业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实施了多年,对它的内涵的理解早已形成共识。在我国对原有企业制度进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造过程中,它的内涵必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企业制度,它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了发达国家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把我国企业制…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充实和丰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也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法律怎样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成为当前法学面临的重要课题。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市场经济要求所有的商品通过市场的渠道,按照价值规律、供求和竞争规律等进行流通,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而市场的各个组成要素都需要通过法律加以规范。首先,关于市场经济的主体,也就是由哪些经济成分参与市场  相似文献   

7.
处理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医德的关系,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具有重要意义。有的同志把商品经济与医德根本对立起来,认为发展商品经济就无法搞好医德建设,要加强医德建设就不能发展商品经济。这种观点是不妥的。马克思主义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属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包括道德在内的上层建筑反映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并反作用于它。医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组成部分。医德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当然应该受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制约和影响,它们并不构成相互对立的关系。另外,道德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是受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所决定的。时代在发展,道德必然被赋予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审计监督的思考赵文华一、确立新的审计观念,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当经济基础裂变时,人的精神塑造应在其中,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从事审计工作的人们有一种新的精神塑造,这种精神塑造还应具体体现在审计工作上。在建立社会主义市...  相似文献   

9.
市场保护与市场经济秩序化白津夫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建立起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以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健康运行。由于我们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相似文献   

10.
新经济体制模式的提出,即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作为经济改革新的目标模式,它不仅仅对我国的经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也将对社会整体改革产生连锁反应,驱动了与之相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改革到位,推动社会政治文化的全面进步;加速了人们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状态、生活方式等意识形态方面的重大转变,促发全方位的观念更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我国非经济生活的积极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11.
公有制市场经济的历史价值及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公有制内在质的规定性使它具有社会主义的特殊内涵,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战略目标确立,市场经济方向的选择以及经济基础的巩固具有巨大的作用。同时,公有制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结构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根据中国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从社会发展、现实体制等方面来考察,选择公有制市场经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不仅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更重要的是由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赋予的可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基础方面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制度。它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性质根本不同的、完全对立的两种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通过计划化;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是无计划现象和无政府状态。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性与生产的社会性之间的根本矛盾,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就必然无法根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因为,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重要保证;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加快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条件,能够较好地解决生产与需求,供与求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崭新的经济体制,它的基础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其先进性体现在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法则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以来,人们的法律价值观念正在发生重大变革。法律价值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然要随着社会客观经济条件的变革而变革,这是匆庸赘言的。但是,作为变革主体其变革的动机是什么?变革的目标和方向又是什么?这却是着实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特别是鉴于法律价值和法律价值观念问题长期以来遭受冷漠和忽视,这一研究就更显其必要。一、变革动机:明确法制理想和确立理想的法制法律价值观念是关于法律价值的意识形态,而法律价值又从属于哲学的一般价值范畴。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价值’这个普遍…  相似文献   

15.
一、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增强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变革,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步伐,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推动整个改革深入发展的目标,要求在农村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社会养老保险。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是实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经济基础的转变,引起了上层建筑的国家职能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工业管理部门是政府经济管理机构的一部分,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政府管理经济职能的关系,通过对工业管理部门职能的转换,进一步促进我国商品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有计划的方向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7.
论利益规则法律化李玉基利益的非法律化处分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建设的主要因素。承认利益规则建立、健全完善的利益法律机制,将利益规则上升为市场经济法律的基本原则,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市场法制建设的历史必然。利益规则法律化就是将现...  相似文献   

18.
杨相琴 《学术交流》2003,23(10):49-53
从人类社会整体看,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既包括用先进生产力改造、提升落后生产力,又包括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前者是要发展先进生产力,后者是要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空间、创造条件,二者统一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现实实践中。当今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主要体现在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推动科技进步;改造落后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主要包括计划调控和市场调控两种形式。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重要保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要受到宏观调整地制约。在旧体制下,由于排斥  相似文献   

20.
提高司法效率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要条件和有力保障 ,也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要提高司法效率 ,就应当改革法院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审判质量、缩短审案期限、建设高素质的法官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