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五代太湖地区经济试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太湖,《禹贡》称震泽,《山海经》、《周礼》称具区。太湖地区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据记载,春秋时代吴国在太湖的东北及东边进行开发,我国的围湖造田历史,就是从此时开始。战国秦汉时期,太湖地区的开发进一步加速了。但是,太湖地区比较大规模的开发是在六朝时代,当时该地区的地主经济蓬勃发展,已成为东南的骄傲。隋朝统一中国后,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开凿了江南河,这是闻名的大运河的南段。它南起钱塘,经太湖的东部、北部、西北,自京口入长江。这样就把太湖沿岸的常、苏、湖三州和南面的杭州、睦州、西北的润州连成一片,构成以太湖为中心的经济区。同时,江南运河还把这个  相似文献   

2.
环太湖地区是一个资源与环境、经济与社会联系紧密的地区,正确认识、统筹解决该地区发展中相互制约的一些重要问题,是这一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一)太湖位于长江下游,濒临东海,面积2400多平方公里,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环太湖地区横跨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自北而南,与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湖州五个城市连邻,是长江下游的主体和核心部分,面积近30000平方公里,约2000万人口。该地区人口稠密,经济文化发达,水陆交通便利,具有通江达海的地理优势,并以风景秀丽而闻名中外,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区内的各省、…  相似文献   

3.
《禹贡》所讲的三江与唐以后的三江有不同的概念。本文考证认为,史无与吴淞江相当的娄江和东江,这两江是在三江口的概念基础上后人附会上去的。唐代,随着太湖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太湖三江被附会成《禹贡》三江。这种概念的转变也导致了太湖地区水灾治理方略的被误导,明清时期太湖水灾加剧正与三江出水的治水理念有关。  相似文献   

4.
王建革 《社会科学》2012,(1):142-151
明清时期形成于太湖地区东部的湖田,其稻作生态以水环境为中心。由于水环境丰富,存在着一系列的水生条件下的稻作与植物多样性。为了防水灾,人们种植了早稻,再生稻与双季稻也有一套相应的丰水环境下的栽培技术。由于水草和水生植物在产生和物种上的丰富多样,稻作施肥与积肥环境非常好,这些都有利于农业提高复种指数,种植双季稻。清代人口增加,栽桑养蚕兴起,与稻作相结合,形成了桑基稻田的农业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的特色,都使湖田地区的稻作生态与太湖东部的其它地区显出不同,这种不同对明清时期江南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依托WSR方法论,在明确构建原则的基础上,分别从物理、事理、人理三方面构建了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对社会系统和谐影响的指标体系,并以太湖蓝藻事件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事件后无锡地区社会系统的和谐度进行测算,以全面反映蓝藻事件对无锡市社会系统影响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文章先从考古发现上证明“太湖地区的吴文化直到春秋晚期才繁荣”这一现象入手,进而推出一系列考古学佐证,揭示宁镇地区湖熟文化与吴文化之间的传承演变关系;并结合当时地形地貌的推断、“横山”“梅里”等相关地名的记载与传说、“吴”之名称的来源,从考古、史籍以及地理学、古文字等诸多方面加以论证,得出了吴国及吴文化应是以宁镇地区为发源地,继而不断向太湖地区扩张,最终繁盛壮大于此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农田水利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保障。五代北宋前期太湖地区的水利灌溉活动与气候变化存在高度相关性,此外,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水利工程负责人对于当地情况的了解程度、地方利益矛盾、水利政策的侧重点、农田水利规划的合理性等都成为这个时段影响太湖地区水利灌溉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通常的看法认为,战国以后的两湖平原——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在中国社会经济天平上无足轻重,唐人即有“扬一益二”之说。这种陈陈相因的观念,导致后人湖区平原社会经济研究的误区:偏重于长江下游太湖平原和长江上游成都平原。而对长江中游两湖平原则相对冷落。江西教育出版社郑重推出梅莉、张国雄、晏昌贵的力作——(两湖平原开发探源》(以下简称《探源》),弥补了人们对这一地区经济开发状况不甚了然的缺憾。展读之余,发现此书具有如下显著特色。立意高远。所谓立意高远,即指作者的选题和所着力探讨的问题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  相似文献   

9.
明清江南地区商品生产结构的市场窥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江南地区商品生产结构的市场窥测孙竞昊明清时期(截止于鸦片战争).地处太湖盆地(即长江三角洲平原)、杭嘉湖平原,为苏州、松江、常州、杭州、嘉兴、湖州六府辖治的江南地区,其商品经济发达水平臻至中国古代社会的巅峰,在当时国民经济中雄居执牛耳之显赫地位。...  相似文献   

10.
海岱地区古代社会的复杂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丰实 《文史哲》2004,(1):16-18
海岱地区是一个考古学术语,又称为海岱文化区或海岱历史文化区,它是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提出来的.海岱地区的空间分布是以泰沂山系为中心,主要包括了黄河和淮河下游地区,东临大海,西接中原,南北则分别与太湖、燕辽两大文化区相邻.  相似文献   

11.
"生活质量"一词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在《富裕社会》一书中提出的,他定义说生活质量是人们对生活水平的全面评价。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形成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人们生活条件的优劣程度"的共性认识。加尔布雷斯认为,任何国家或地区在任何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都存在着生活质量问题,提高人口质量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是洱海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地区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一定破坏。为此,人们采取一系列恢复生态的措施。至清代中晚期,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大众性日益突出,民间法规不断完善,民间权威力量更多参与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原已存在的生态危机,且体现出人们在应对自然危机时社会协调能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13.
我国重点流域地区的水污染趋向与治水治污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同石油、煤炭能源资源一样,是事关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否为继的战略资源和生命线。本文主要以七大水系流域地区、特别是其中的三河、三湖流域(淮河、海河、黄河和太湖、东湖、滇池)为例,探讨了十五以来我国重点流域地区的水污染问题与治水治污路径。  相似文献   

14.
回顾二十世纪的百年历史,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巨大推动力,理所当然地属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改变着世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今天,人们对科学技术愈加重视,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已经从资源、资本的竞争转移到科学技术、教育、人才的  相似文献   

15.
无锡开辟古运河旅游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锡近年来陆续开展了许多旅游项目,有古运河旅游、横渡太湖旅游、疗养旅游、新旅游、钓鱼旅游、自行车旅游,徒步旅游、针灸交流、烹调学习,“少年遣唐使团”等旅游活动项目。其中横渡太湖和古运河旅游是重点项目。横渡太湖旅游是从无锡乘船约五小时越太湖到浙江湖州上岸,改乘汽车两小时至杭州,在船上除饱览太湖景色、享受船餐外还有各种活动。古运河旅游有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五年十月廿四日至十一月十一日,由江苏省社联、浙江省社联、上海市社联联合举办的“两省一市乡镇企业联合考察”在太湖区域展开。来自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地的有关人员共三十余人,对江苏省无锡县、吴江县,上海市嘉定县,浙江省桐乡县的乡镇企业发展进行了广泛的调查。 江苏、浙江、上海围绕太湖的几个县,是全国乡镇企业发展较快的地区。目前由于国家实行宏观控制政策,使得乡镇  相似文献   

17.
袁振龙 《兰州学刊》2007,(10):96-99
位于城市周边的城乡结合部地区治安形势日趋严峻,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地区社会资本的下降,其原有的"熟人社会"变成了新的"陌生人社会",人们相互之间缺乏一定的互动网络与信任,行为容易"失范".促进城乡结合部地区社会安全的基本策略是建立规范、构建网络、重建信任,以增进这些地区的社会资本,这已经初步为北京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实践所证实.要有效地维护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社会安全,就必须适应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形势变化,努力建立起规范,促进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的互动,建立起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形成警察与基层组织的良好合作,努力增进这些地区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8.
在绝大多数群众信仰同一种宗教的民族地区,存在着宗教教育体系,在这里发展现代教育面临着人们不予认同的困难,因而构成现代化的一种障碍。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作者对青海两藏区农牧民的教育需求进行了调查,考察了教育需求与诸种因素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社会流动渠道是激活教育需求的结构性要素,使人们认识到教育有用是教育需求得以发育的中介,改革刺激了教育需求。最后,作者提出了教育可以从社会结构上增进民族地区与中华民族主流社会的同质性和相容性,从而提高社会整合水平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唐五代时期,三吴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三吴为核心的南方经济总体实力超过了北方,经济重心由北向南开始转移。在此条件下,三吴的社会文化也向前迅速发展,并对人民的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宗教信仰是其表现之一。唐代杜佑的《通典》州郡十二以苏州、湖州、润州为三吴,稍后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卷25)中也以三州为三吴,说明唐人所指三吴主要为太湖流域。本文所指的三吴地区为唐代的苏州、常州、润州、杭州及湖州。此五州环绕太湖周围,中有江南运河相连。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 ,人们对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用及经济效用都有所认识 ,许多地区对本地的文化资源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人们深切感到 :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如果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势必逐渐枯竭 ,造成无法弥补的历史遗憾。如果没有了文化资源作为依托 ,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就无从谈起。 2 0 0 2年 7月我们对青海海西地区文化资源保护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 ,本文拟就该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在理论上作一些初步探讨。一、文化资源现状海西地区总面积 32万平方公里 ,占青海省总面积的近一半 ,历史悠久 ,文化资源丰富。八百里瀚海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