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强调生存竞争,以此建立的行为准则是,个体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自身获得好处.这种行为准则难以解释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利他行为,这是自然选择学说的困境.笔者认为,目前盛行的几种个体选择理论都存在一些解释力方面的局限性,而副产品互助理论的引入则有助于补充和完善其中的一些缺陷.笔者认为,亲缘选择理论、互惠理论、间接互惠理论和副产品互助理论有机综合在一起,可以较为系统和完整地解决达尔文难题,并且这种解决方式是在个体选择纲领下完成的,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旨.  相似文献   

2.
王健  彭晓娟 《北方论丛》2008,(5):148-152
自亚当·斯密以来,主流经济学家都把经济人假设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基础.这种过于简化的假设在解释人类的利他行为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型提出,人们并不是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常常通过模仿别人的行为来改进自己的处境.在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囚徒困境"博弈的分析,建立了利他行为的动态模型.当下,发扬利他主义精神对于我国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严复"天演"进化论对近代西学的选择与汇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民 《东南学术》2004,(3):58-66
严复的"天演"进化论曾在晚清思想界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其最具价值的创造应该是对近代西方学说的选择与汇释.严复选择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为了建立"天演"进化论的科学基础,选择斯宾塞、赫胥黎社会学说的重要目的就是认同生物进化论在人类社会的意义,为"天演"进化论的核心观点提供基本内容,以迎合当时救亡图存和启蒙社会的需要.严复对达尔文、斯宾塞、赫胥黎三家学说的汇释成为了晚清社会启蒙思潮的理论界石.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考察人类的选择行为,应当区分个体和群体的理性和非理性选择,而界定理性或非理性选择,应当以主体是否进行理性思考和发挥认知为判断依据。文章在梗概比较主流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的选择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解析个体的风险态度,对个体选择行为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大数定律”解说了金融市场和非金融市场中的群体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5.
利他行为通常指降低自身生存适合度以帮助其他个体的行为,但来自外在和内在的回报却使这一行为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从外在回报看,亲缘选择和性选择两个机制使利他者得到了更大的繁殖利益,直接、间接互惠及群体选择过程则让利他者得到了生存利益。从内在回报看,利他行为能催生积极情绪,积极情绪则进一步促进了利他者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进化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利他行为得到内在回报的理论机制,生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则能为这种机制提供生物学上的解释。利他行为是提高个体生命质量,提升人生意义感和价值感的有效方法。未来研究者应关注利他回报机制的文化差异,利他负担及可能的调节变量等。  相似文献   

6.
骞真 《北方论丛》2021,(4):50-56,167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随着交往而展开的一系列人类活动的历史.从早期氏族社会的形成到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交往"始终是个体群体化和群体社会化的主要演进方式.随着交往全球化的深化与变革,当代社会的交往关系陷入新的困境,人类命运面临着新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它是以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为目的的全球性交往新形式,不仅从理论上,更是在现实中实现了对当代交往关系的合理性重构,是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进化论研究的三种动向进行评述:针对当代设计论的兴起,所有引入神意的论证仅是一种宗教信仰,与科学论证无关;就自然选择理论的地位问题,自然选择理论既非伪装的神学,也非历史叙事,而是一种可靠的科学理论;就利己与利它之争,本文站在基因选择的立场上,反对引入群体选择理论,并且根据达尔文本人的观点论证,并不存在所谓的利己与利他之冲突.  相似文献   

8.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建立起合作性关系,如今日益盛行.尽管总体上来说这一方法具有颇多优势,但是对于其含义以及实际操作中的多样性,人们尚未达成共识.通过回顾有关合作性关系的文献,我们可以提炼出两个定义要素:相互依赖性和组织身份,从而对"合作性关系"这一概念加以精炼.依据这两个定义要素,我们将以一个相对的标准来界定"合作性关系",同时将它与其他种类的关系--如合同关系、延伸性关系和操纵性关系或逐步吞并性关系等,进行一一区分,同时以例证对上述关系进行说明.这种模型使得各个参与者可以以之来估计自己对于合作性方式的相对承受能力;同时,该模型还可以为潜在的合作者们提供一种共同的话语.将这些界定性要素同合作性关系附加的价值联系起来,可以使得合作者们既可以从工具性的角度,也可以从规范性的角度,来倡导合作性关系这类合作的途径.这一模型以及组织之间关系的矩阵图,意味着人们在对界定性要素加以精炼以及发挥合作性关系的实践操作性等方面,都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理论建构和实际试验;同时,这些方面还可以使得合作者们更加积极地响应建立合作性关系的期望.  相似文献   

9.
中国家族企业内部冲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家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冲突,如家族成员冲突、传承冲突以及职业化冲突等.本文尝试以"家族理性"为理论假设,以家族利益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广义"利他主义"关系为分析对象,来探讨家族企业内部冲突机理.  相似文献   

10.
史砚湄  陈东勇 《学术论坛》2007,30(11):33-36
经济利他主义具有底蕴深邃的意旨.在经济哲学的视野中.经济利他主义的非理性通过利他意向、情感等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经济利他主义的理性则表现为人际博弈中的利他实践理性,这是一种通过影响他人预期进而实际影响其选择的动态策略.非理性和理性的认知路径将全面敞开经济利他主义的问题境域,盈溢其特有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1.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建立合作性关系,如今日益盛行.尽管这一方法具有颇多优势,但对于其含义及实际操作中的多样性,人们尚未达成共识.通过回顾有关合作性关系的文献,我们可以提炼出两个定义要素:相互依赖性和组织身份,从而对"合作性关系"这一概念加以精炼.依据这两个定义要素,我们将以一个相对的标准来界定"合作性关系",同时将它与其他种类的关系,如合同关系、延伸性关系和操纵性关系或逐步吞并性关系等加以区别.这种模型使得各个参与者可以之来估计自己对于合作性方式的相对承受能力,同时,该模型还可以为潜在的合作者们提供一种共同的话语.将这些界定性要素同合作性关系附加的价值联系起来,使得合作者们既可以从工具性角度,也可以从规范性角度,来倡导这种合作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荆世群 《船山学刊》2004,(2):175-177
群己关系即"群己之辨"是历史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是中国传统哲学关注的重点问题,它探讨的是群体、群众、集体和个体、个人、自我的相互关系问题.正统儒学强调个人对群体和社会的责任,主张个体与群体和社会和谐相处;当群己利益对立时,要求个体服从群体、牺牲自我,在群己关系上体现出了"无我论"的传统.佛学、道家学派在群己关系方面基本上主张"无我"论.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未接触西方近代资产阶级伦理思潮以前,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群己观上赞成"无我"论;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毛泽东受其老师杨昌济的影响,研读了大量的西方伦理学著作,接受了布拉德雷、包尔生等人自我实现论的伦理思想,在群己观上主张"贵我"论和"精神个人主义",强调自我价值及其实现."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毛泽东又转而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说,在群己观上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主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文要探讨的是:毛泽东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其群己观的内容、特点.  相似文献   

13.
理性选择理论作为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在社会学中的应用面临一系列的理论困境和难题.诸如个体行动与集体行动、完全理性与有限理性、理性计算与感性冲动等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前辈学者已作了有益探讨,然而理论普遍主义与情境特殊主义之间的矛盾却为相关研究所忽视.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理性选择置于宏观与微观情境交织互构的文化制度背景下,提出理性的嵌入性与选择的文化性这两条重要路径,并结合中国文化情境分析理性选择理论的本土化问题,有助于解决理性选择理论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分析短路”问题,实现理性选择理论在中国社会学研究中的调试、修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许惠芬 《浙江社会科学》2012,(8):105-110,158,159
依据马克思人类历史发展三个阶段的论述,人的伦理主体的历史发展相应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作为群体的伦理主体、作为个体的伦理主体和作为"类"的伦理主体。"类伦理"概念的提出,是从唯物史观的伦理学视野出发,对人类道德发展规律进行探索的一种尝试。从这一意义上,类伦理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作为一种理想模型构成了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逻辑之始点。当今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全球发展面临的前所未有的诸多困境,需要类伦理作为一种普遍伦理所展现的实践智慧来应对重重危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考察《自私的基因》的整体思路及其拟人化手法,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道金斯是在"个体"与"种"这样两个完全不同的意义上混用"基因"一词,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在其理论的拟人化世界里,尤其是在用自私解释利他时,个体并不拥有自由选择的意志,而是受一个"种"意志的左右,这其实正是他所批判的种群选择理论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城乡中国时代已经到来,对于乡村发展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正如今天,城市居民消费升级所带来的"四洗三慢两养"新需求,不仅为村庄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为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宏观结构,以及微观个体的去组织化困境带来了巨大挑战.然而,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西方的集体行动理论观点无法有效解释城乡中国时代村庄再组织化现象.为此,我们论证了宏观结构变化与微观个体理性选择在村庄场域的交织互动过程,发现"中心人物-关键群体-后续参与者"通过理性选择而渐次行动,将创造乡村新供给的设想付诸实践,促成了城乡互为供求、有序互动的融合,并巩固了传统村庄社会结构,形成现代性与乡土性相结合的新村庄社会结构,实现了村庄再组织化的不断升级.我们认为,聚焦村庄这一中观场域,将微观的脱离社会情境的个体主义方法论,与宏观的抽象的整体主义方法论结合起来,从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出发探究乡村发展问题,才更加符合中国实际.  相似文献   

17.
张春香 《江汉论坛》2006,3(4):70-73
“大独必群,群必以独成”,是章太炎道德人格论的一个主要观点。这一“大独”人格观,既强调个体的特立独行,又强调要为群而独行,以造福于民、造福于社会。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中,这一理论突显人的个性解放与个性自由,而这正是孕育新的“大群”的母体,在古今中西思想交汇、社会风云变幻莫测的近代中国,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历史借鉴,运用文献分析等方法对维新思想家的三重和谐理念进行研究.维新思想家的三重和谙理念谋求以下三类关系的和谐,即义与利、利己与利他、个体与群体的和谐统一.义与利的和谐主张义利统一,义利并重;利己与利他的和谐主张"己他"兼顾,"己他"两利;个体与群体的和谐主张爱群利群,培养公德意识.  相似文献   

19.
陈书静 《社会科学》2006,47(3):37-42
西方主流经济学以理性选择模型为核心演绎出的一整套市场理论,面临着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困境,在实践上也被认为失去了对现实问题的呼应.诺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对理性选择模型富有成效的拯救性的扩展和修补.诺斯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经济功能、意识形态与制度变迁及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关系的详细分析,为西方经济学注入非理性因素和演化的思维,对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当前的政治、经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理性选择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彬 《东南学术》2006,(1):119-124
发轫于"经济人"假设的理性选择理论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式.针对国内社会学界对理性选择理论认识上和运用上存在的偏差与不足,为澄清与加强对理性选择理论的认识,本文拟对理性选择理论进行一番厘清与梳理,揭示出理性选择范式所面临的困境,并对其理论的人性基础进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