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禅文化与燕赵文化 禅文化是燕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且极具活力和创造性.禅宗从开始创立,到当代复兴,都与河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禅宗是一种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流派,隋唐时期,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形成,佛教与文人士大夫的联系有了进一步提高,禅宗也因"得到士大夫们的欢迎而迅速兴盛"[1],但此时的文人士大夫接纳禅宗还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3.
唐代禅宗哲学富含鲜活睿智的生命哲理,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超然顿悟等,使生命回归自然本真.唐代禅宗重视人的完整性,凸显了人的终极价值,使人真正体验到了生命精神的高度自由和一种人文精神的温暖.唐代禅宗的生命美学特质对于唐代文学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汉传佛教是当今世界佛教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历史上的汉地佛教,之所以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地普遍选择大乘佛教,盖因大乘佛教注重利他济世、强调慈悲普度的精神,较诸小乘佛教注重自利、强调自我解脱更能适应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注重利生济世的大乘菩萨道精神和强调心性、注重现实人生的禅宗思想,确实是汉传佛教的思想特质之所在.汉传佛教(特别是禅宗)受中土主流意识形态之儒家思想影响之大,在融会、吸收儒家思想方面之成功,甚至在整个人类文化发展史上都堪称典范.近现代发展起来的“人间佛教”,继承和发扬了禅宗注重现实人生的传统,太虚大师对于佛教的改革,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把传统佛教的注重“佛本”变成注重“人本”.  相似文献   

5.
中国禅宗是中国众多佛教宗派中最中国化的一支,也是最有生命力的一支.禅宗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禅宗的思想则是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禅宗也早已成为世界性的宗教,而二十世纪以来,对于禅宗的研究与探索也己成为东西方学者与思想家们的一个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6.
禅宗典籍历来被认为是唐宋时期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文献典籍之一,其语料价值可与敦煌文献媲美.禅籍中存在大量唐宋时期的俗语和谚语,故而唐宋口语是构成禅宗语言最主要的部分.谚语口语化的特点,正好适合禅籍语言的口语化,因此,谚语不仅大量出现在禅宗典籍中,也成了禅籍中重要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发挥着特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禅宗伦理是禅宗教义与实践中的道德准则与道德规范。唐宋时期,伴随着禅宗的创立与兴盛,其伦理思想在继承印度佛教伦理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思想,形成了完整、严密的思想体系,其特征体现在兼容性、入世性、内向性与创造性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论禅宗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诗学美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芬 《船山学刊》2004,(2):126-129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尤其是唐宋时期,禅宗与诗学、美学的交融互渗现象极为突出.其中的奥秘,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从思维方式这个角度,揭示了诗禅相通的根本.本文依此为契机,拟通过考察禅宗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诗学美学的影响,寻绎出传统诗学、美学某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唐末五代时期禅宗僧人行脚现象大兴.在禅宗僧人游历、参学的行脚过程中,产生了禅师与学僧,禅师与禅师,学僧与学僧三种关系,并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行脚推动了参禅者的悟道进程,繁荣了禅林,促进了各种教化手段的产生,融合了各派宗风,彰显出了唐末五代时期的禅宗特色.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我国学术界兴起了禅宗研究的热潮,短短几年就出版一大批论著.其中,吉林社会科学院李淼编著的《中国禅宗大全》(长春出版社,1991年出版.责任编辑:张樱)尤为引人注目.这是建国后也是海内外第一部大型的禅宗工具书.全书二百万字,共分四辑.第一辑为《中国禅宗名著汇要》,选录自南北朝至清代一千多年间近六十位禅宗大师的有代表性、有广泛影响、具有学术理论价值的名著,上起菩提达摩下迄清雍正帝,禅宗各派大师名著大致选录无余,可谓禅宗思想精华的荟萃.第二辑为《中国禅宗研究论著汇要》,选录国内外最著名的禅宗研究专家如胡适、冯友兰、汤用彤、正果法师、叩顺法师、铃木大拙等的重要论著.这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园林艺术的历史渊源流长,从上古时期的苑、囿,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家园林、士人园林以及寺院园林,再到元明清时期的北方、江南、岭南园林三大体系,中国古典园林不断发展,自我完善,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园林艺术.它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基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和崇尚和谐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2.
禅宗兴盛及禅林清规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宗兴盛及禅林清规的形成欧阳镇禅宗,是比较彻底地完成中国化的一个佛教宗派。它虽然初祖是南朝梁时来华的菩提达摩(一536),但实际创始人乃是盛唐时的慧能。慧能(638一713),俗姓卢,先世乃范阳(今河北啄县)望族,其父谪官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会),遂...  相似文献   

13.
傅千里 《云梦学刊》2009,30(1):33-37
当代禅宗美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禅宗与诸文艺领域的关系研究,从90年代开始逐步重视了对禅宗美学本身的研究.包括本体论研究和对其历史发展与演变的梳理.90年代末到21世纪之初的近十年主要集中在禅宗美学本体论研究、禅宗美学与其他宗教美学的比较研究、禅宗美学与艺术各领域的关系研究、禅宗美学在中国美学上的独特地位研究以及禅宗美学个案研究包括人物个案和学派个案。其研究方法主要有以潘知常通过海德格尔的生存本体论的观点和方法和张节末以现象学原理研究禅宗美学。近十年来禅宗美学研究是禅宗美学的展开期,是在学者们对中国美学的独特的价值和现代意义探讨的大语境中兴起的.  相似文献   

14.
吐蕃时期的禅宗传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藏史载,吐蕃汉印“法诤”后,汉地禅宗败北并被逐出吐蕃,但敦煌藏文禅宗文献表明,至少吐蕃后期,禅宗不仅在活动,还发展出一条藏人的禅宗传承———善知识传承。如何解释史料与史实间的矛盾?吐蕃时期禅宗传承是怎样一种发展样态?禅宗传承的活动区域在哪里?这些问题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认为吐蕃禅宗传承活动的中心区域在藏语称作″玛域″(青海东部之黄河流域),即吐蕃时期称作″宗哥″(讼割)的地方,10世纪以后,该地遂成为后弘期下路弘法传承的策源地。吐蕃禅宗的传播与摩诃衍相关,其弟子虚空藏及再传弟子益西央是吐蕃禅宗系统建设中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5.
方瑾 《学术论坛》2006,(12):23-26
菩提达摩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集中体现在其禅法思想造就生机勃勃、独具特色的中国禅宗上.从禅宗思想内核来看,达摩后世的中国禅宗,主要遵循并继承着达摩"二入四行"的思想本质.其所开展的理入行入,不但兼容世间、出世间二法,更为中国禅宗的终极追求,开创了佛教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6.
禅宗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的产生也使中国的宗教发展出现重要分化,即在"教下"之外,另立所谓"教下别传"的"宗门",形成"宗"与"教"的分化.中国禅宗的"宗旨"集中体现为"遗世独立"和"以智启信"两点,其目的在于反对宗教世俗化.禅宗的这一思想在总体上造就了中国宗教的独特精神风貌,对于我们今天加深对宗教的认识仍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方立天 《学术研究》2004,48(5):72-74
创立中国禅宗的究竟为何人 ,在佛教界和学术界一直都有不同的说法。本文着重通过论述慧能在创立中国禅宗过程中的历史功绩 ,来说明慧能是中国禅宗的创始人。文中还强调中国禅宗的创立是一个历史过程 ,并就中国禅宗创始人的标准提出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8.
兰甲云  周银 《船山学刊》2021,(3):103-112
六祖慧能之前,中国禅宗崇尚出世修行、隐遁潜修、静坐禅观.六祖慧能创祖师禅,一改中国禅林修行方法,主张顿悟.从出世到入世,从如来禅到祖师禅,自慧能起为大转折.六祖慧能的法嗣,神会承慧能之法,与士大夫广泛来往,大力弘扬顿教禅法,为接引大众,神会在破执方式、教授主体、教授对象、语言形式等方面大兴方便之门,对禅宗的发展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9.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它是印度佛教与中国老庄思想、魏晋玄学联姻而孕育的一枚无花果。禅悦在中国土大夫阶层蔚然成风,在历史上出现过三次高潮,即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台湾不少现代诗人也不同程度地受禅宗儒染,以禅入诗的现象比较普遍,堪称第四次高潮。禅对台湾现代诗的渗透,具有特定的政治背景和文化氛围。50年代的台湾,现代工业迅猛而畸型发展产生严重的异化现象;海峡的阻隔,使大批背井离乡的台人欲回祖国大陆而不能,于是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成为他们的普遍心态。禅宗便成为他们求得心理平衡或超脱的一…  相似文献   

20.
佛教的"世间"观念在释迦牟尼创教时期就提出了。在后来的发展中,佛教的不同流派或思想家对此观念又有多种诠释。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历史上产生的各宗派对其也持不同态度。禅宗是中国佛教中对此观念最为重视的宗派。禅宗提出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主张,实际是强调要努力接触民众,融入社会。中国近现代的佛教各宗也在不同程度上意识到了佛教离开"世间"是不能存在的。但比较而言,禅宗在这方面还是最为突出的。禅宗在中国之所以发展极为迅速和影响巨大,与其能很好地平衡树立宗教目标与深入世间生活二者的关系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