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从毛泽东对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与群众的关系和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的论述入手,探讨了毛泽东对创作主体的重视.文章认为,毛泽东文艺思想并不是一些人简单归纳的“机械的直观的反映论”,它不但没有淡漠创作主体,而且充分肯定了文艺创作中主体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画主体、客体和本体的地位升降及三者对于中国画意义的分析可知,主体、客体和本体是中国画三个组成部分,它们相依相存,舍此无彼。在创作中可以也必须有所侧重,但却绝不可偏废。创作如此,鉴赏亦然。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过去对文气的种种理解,都有一定局限性,只有从整体观的角度入手,才有可能求得文气说的真解。中国古代气论中蕴含的整体现模式是文气说的哲学基础。天、地、人、文之间存在着全息同构的关系,文气说,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整体论。其内容主要包括创作发生论、创作主体论、创作过程论、创作文本论和接受主体论,表现形式为各种因素的整体性显示。文气流贯、运行其中,将各部分连为一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文学创作的形式规律是由文学本身提供给创作主体并制约其创作活动的各种要求的总和。其中,文学语言和文体形态是两个基本规律。文学语言标明了文学创作的文学性.民族的文学语言系统为创作主体的创作提供了全部的语法、语音和语义方面的规则。文体形态规律则制约范围着具体的文学创作活动,创作主体只有熟悉和掌握某种文体的具体要求,才有可能运用这种形式把握心灵性材料,使潜在的艺术图像转化为现实的本文。  相似文献   

5.
庄子以自然为宗的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他提倡自然无为的处世哲学,“自然”在庄子的学说里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与美学内涵,它既是庄子对精神自由的要求,也是对自然万物天性的认识,表现到艺术创作上就要求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具备自由、空明的心境,创作出的作品要能表现自然万物的本原性生命,传达万物的纯然本性。庄子的这种自然主义艺术观主要体现在创作主体主观精神和作品的自然天性上。  相似文献   

6.
艺术感受能力是创作主体的基本功,是其素质、修养的重要标志。社会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并不完全取决于生活本身,重要是作者能否使自己的心理、感情与社会生活进行“沟通”,产生“共融”。  相似文献   

7.
中古时期的创作主体论思想,初步建立起以“才”为中心范畴的文学创作主体论构架,涵盖创作主体的创作动力系统、创作能力结构、创作心理结构、作家论,同时兼及创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往往体现出其创作的特殊性:创作主体的自我意识较多地表现出处于意识中的“角色层”;其情绪体验往往不经过心灵感悟和理性思考的“冷处理”过程,在创作中形成一种情绪的直抒式或倾泻式;其创作目标则是多种、复杂的,形成有宣泄型、游戏型、功利型和精神追求型。只有在网络创作中体现出创作主体正确的自我意识,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崇高的写作目标,才有利于他们的自我内部的统合,促进健康人格的塑造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作者问题”的提出是现代诗学尤其是叙事学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叙事学的一个主要理论层面是研究叙述(行为)的,有叙述必有叙述的主体,那么叙述主体与创作主体即作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这当引起人们的思考,传统诗学倾向于将叙述主体与创作主体、本文作者与现实作者混而...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间性理论从新的视角揭示了文学的性质,即文学是主体间的存在方式。作为一种鲜活的审美体验的话语方式,张竹坡在《金瓶梅》评点中表现出了强烈而自觉的主体间性意识。围绕《金瓶梅》的创作过程,张竹坡揭示了作家在艺术虚构、生活体验、创作构思及艺术表达等阶段的主体间性,即作家必须与生活现象、文本做主体间的交流。张竹坡指出:《金瓶梅》作者“入世最深”,依“情理”、“借海扬波”、“依山点石”,以不同的“笔法”、“犯而不犯”、“白描”等艺术表达技法塑造人物形象,借小说以“泄愤”。张竹坡小说创作论的主体间性极具现代意义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1.
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模糊,艺术与生活的混同,已经成为西方当代艺术的一个趋势。当杜桑把小便器直接提交艺术博物馆展出的时候,"艺术是什么",实际上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难题。但是,这一趋势并非意味着艺术与生活毫无区别,而是人们对于艺术的追问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核心,就在于从传统的"何为艺术"的追问方式,转向当代的"何时为艺术"的追问方式。当代美学把艺术看作一个"开放的家族",关心的问题就是"艺术如何",而传统美学关心的问题则是"艺术是什么",前者是通过"艺术如何"来知道"艺术是什么",而在后者那里,"艺术是什么"是知道"艺术如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自古希腊以来的各种艺术起源学说均从经验论出发,将艺术发生视为一种静止的现象,艺术源头的探寻因而存在不可突破的"瓶颈"。神话学视角下的艺术探源遵循情境性原则,研究者将图像视为元叙述,它反映并揭示了艺术持有者的思想与理念。艺术源头的追寻由艺术与各种外部因素探讨转向艺术创造者认知体系的建构,其中包括宗教理念、宇宙观与意识形态框架的重构。神话学对艺术主体认知框架的重构使得艺术起源研究出现"向内转"趋向,艺术起源研究范式由此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13.
丑的艺术由美的艺术发展而来,并在20世纪达到兴盛。从观念到实践,古希腊以来的人们都是追求美、创造美的艺术,虽然其间以启蒙运动为界前后有所变化。但20世纪丑的艺术异峰突起,成为艺术舞台的中心。形成丑的艺术有社会现实、哲学与美学思潮以及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等原因。丑的艺术的出现,拓开了人们的审美视野、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促进了美的生成,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与社会功能。丑的艺术的繁荣并不意味着艺术的消亡。艺术不会终结。  相似文献   

14.
理解海德格尔艺术哲学术语的关键在于对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以及他切入艺术之思的独特视角的掌握。存在与真理之思是海氏艺术哲学一以贯之的主线。海氏从其存在论出发思考艺术,从而跳出了传统艺术之思的认知论模式,特别是摈弃了近代技术理性对象化、主客二元对峙的思维方式,从而使艺术现象置于另一全新的理论视野之中,并通过其独到的术语使其在存在论意义上逐步展开和得以深刻揭示。  相似文献   

15.
艺术学的学科性质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艺术学不等于特殊艺术学或门类艺术学,不同于艺术批评和艺术史。艺术学一开始是作为与心理学美学针锋相对的美学流派出现的,它试图在研究对象上区别于心理学美学,在研究方法上区别于思辨的哲学美学。艺术学并没有实现它所预设的精密科学的目标,与其说它是科学性质的学科,不如说它是哲学性质的学科。艺术学与美学并无实质性区别,必将消失于美学之中或重新成为美学的一个部门。  相似文献   

16.
美术教育与现代社会、现代艺术发展相适应的改革已成为现代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解决这些问题,西方有很多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然而中国的传统艺术也有许多优秀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方法,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挖掘。中国的书法艺术在现代艺术教育中就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不论是书法的笔墨、点画、结体和章法,这几个方面对现代美术教育和训练都是非常有益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7.
风格分析是西方艺术史中比较成熟的方法,通过关注艺术作品及具体艺术家的风格演变并将其运用于艺术史的分期和具体作品的断代。普林斯顿大学的方闻将传统中国视觉结构和西方风格分析的方法相结合是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一次有效尝试;说明通过对西方中国美术史方法的了解有助于从不同的视角和领域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获得更广阔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由于缺乏相关的物态证据,目前对佛山剪纸的起源年代和起源地说法不一。多数研究者认为佛山剪纸源自中原,传之宋代,盛于明清,但均没有完整的论述。分析与剪纸相关的其他民间艺术如佛山陶艺、佛山刺绣、佛山金花等与佛山剪纸起源的关系,并结合当时的民间文化及所具有的剪纸工具和剪纸材料等进行逻辑推理,认为佛山剪纸约在宋代起源于当地的原始民间艺术。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书法艺术是书法家从审美的出发点去进行的艺术活动 ,它直接和间接地表现了书法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内涵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表现出独特的魅力。现代平面设计中运用书法艺术 ,不仅要有形的美 ,还要有意的度 ,除了要从书法家的角度去考虑 ,还要从设计师的角度去考虑怎样运用文字艺术来表现其独特的设计思路和所有传达给受众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作为乡土题材美术的代表人物,罗中立自20世纪80年代开44乡土题材美术创作风尚以来直到今天仍然坚守着乡土题材的美术创作。罗中立的乡土题材创作一直在不断地追求艺术上的深度表达与创新:在主题上,呈现为从乡土风情再现到乡土文化挖掘;在表现手法上,体现为从写实再现到主观表现的追求,从最初对西方乡土题材模仿到不断进行形式表现上的独自创造,体现了其在乡土题材创作中明确的本土化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