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有"精英文化"之称,而墨学有"平民文化"之称,墨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层面的,其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逻辑学、哲学、宗教领域的影响,不可低估,从当前社会现实的发展看,把"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有机对接,是优化中国文化的内在结构,消融西方文化,为今天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文化借鉴的必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墨学、儒家的大同思想和湖湘文化精神为蔡和森认识和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民国新儒家的墨学观比较复杂,深刻地打上了西学东渐的时代烙印,与传统儒家大异其趣。民国新儒家主要从西方科技、逻辑学、实验主义理论的角度,将墨学看作中国文化中最具西方文化色彩的部分,因此,他们一方面认为墨不如儒,认为墨学的缺陷与西方文化相同,从而对墨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批评,另一方面也像肯定西方文化那样,认为墨学有一定价值,主张以儒为主融墨。另外,民国新儒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西方文化的笼罩,对墨子的伟大人格和救世牺牲精神进行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4.
墨家的政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宝贵遗产之一,它曾经和儒学一起,一同并为达贵显学,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虽然,墨学的繁衍传承没有像其他诸子学说那样的款款绵延,但是,其"墨子精神"依然在不同的时代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无论何时墨学总有许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探究,也总能发掘出许多新的理论点,其政治冲突与政治整合思想就是一个墨学新探的亮点.  相似文献   

5.
清代的墨学研究分为三个时期 ,即清初低沉期、乾嘉复兴期、清末高潮期。低沉期的九十二年间仅出现三种墨学整理著作。复兴期的八十五年间 ,墨学刊本、校注本、札记等出现了十五种 ,此期墨学研究的兴盛 ,主要在于《墨子》文本的整理 ,它与整个乾嘉时期以校注、考据为代表的学术繁荣是相一致的。高潮期的九十一年间产生了墨学整理、研究著作四十四种 ,成果最著者是墨家社会政治学说的研究 ,这与过去的义理之学的研究传统有关系 ,可以使那些训练有素的今文学家们 ,不太费力地结合西方近代研究方法 ,对《墨子》中的社会政治思想学说进行归纳、分析和综合 ,从而获得新的研究成果。从清代墨家思想学说的过程中 ,最可看出中国知识士子那一贯的传统心态。正是一种忧患意识 ,导致了墨学研究的昌盛 ,推动了墨学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6.
墨学是先秦时期与儒学齐名的"显学",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系统:儒学代表上层社会精英文化,墨学代表下层平民文化.尽管如此,在先秦时代,墨学仍然以其鲜明的特质独树一帜,同样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源中的突出代表.由于它代表着劳动人民的利益,似乎不入主流,随着汉代"罢黜百家"之后的数千年.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的结构与墨学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结构是儒道互补.但儒道两家都是内圣之学,强调实践理性而忽视认知理性,因而发展不出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与科学.墨家则突显出一种认知理性精神,显示出走向民主与科学的可能.墨学的“天志”观念所展现的宗教情怀可以为民主与科学提供超越的价值之源,墨学的“兼爱”、“尚贤”观念所体现的人格独立、平等意识蕴涵着民主政治的基因,墨学的认识论和逻辑学可能作为科学发展的前提.在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中融入墨学,使实践理性和认知理性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应是重建中国文化所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论墨侠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系多个文化流派的融合,如:儒、道、法、佛等,已成共识,但学术界对在先秦时尊为"显学"的墨家学说却提及甚少,甚至不少人认为墨学自汉代以后就彻底消失了.墨学真的消失了吗?从历代活跃在民间的"侠"中,我们看到了"墨"的影子.本文通过分析墨、侠的源流关系、对侠义精神的认识以及使受墨学影响的表现等,证明了墨学并未消失,它一直以侠的形式流传在民间,直至今天仍彰显其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论“墨学复兴”在近代科技文化传播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西方文化科技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贯穿了近代“墨学复兴”的三个主要阶段,①“墨学复兴”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作为一个重要的中介,推动了近代西方科技文化在中国广泛地传播与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墨学一度同儒学并驾齐驱、分庭抗礼,并称"显学"。秦汉以后,墨学作为思想体系和学说逐渐消失、淹没,其终结的原因成为墨学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焦点。文章遵循余英时先生内在的理路研究方法,从墨家思想内部来寻求终结的原因,认为墨学骤衰主要在于缺乏超越突破与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1.
战国时期,墨家学说在传播中不断得到普及和接受,墨家学派在学术传播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先秦时期的显学。诸侯之间相对独立的政治格局、招贤纳能的社会环境,以及广阔的地域空间都给墨学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通过墨家学者不断努力和灵活多样的传播方式,墨家学说由地域文化上升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并在传播中呈现出独有的特征。墨学的传播对先秦文化和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随着历史的发展,四家的命运迥然相异,其中墨学沉寂,法家逐渐式微,儒家崛起并登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位置,道家紧跟其后,与儒学相配合,一张一弛,引领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这其中的原因只能结合四个学派的思维特质去分析才能得以明了。  相似文献   

13.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提到汉武帝"以广儒墨",对此一般解释为这是一种语言上"连类而及"的用法。但通过考索文献发现,在《史记》以前的典籍中和《史记》全书中其他地方出现"儒墨"的时候,都没有"儒墨"连类而及的用法,并且汉武帝实行尊崇儒术的同时,也采取了繁荣文化的手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不严谨。因此,可以认为《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的"儒墨",是沿袭战国以来的说法,指的是以儒家和墨家为代表的所有学术。  相似文献   

14.
和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普遍精神,其内涵涉及儒、道、墨、释而成为各家各派思想学说之灵魂,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史料,对和谐的内涵给予系统而深入的论述:和谐是一种哲学、一种战略、一种修养、一种艺术、一种理想、一种力量,彰显和谐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学界掀起的"扬墨"的研究热潮,让墨学在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成为了"显学"。而郭沫若却在这个时期抱有与大部分学者截然不同的、非墨的立场出现在这场思想风潮中。通过研究郭沫若1920—1923年的文学作品和思想研究成果,分析郭沫若对墨学态度由推崇转为批判,与"泛神论"思想有着直接且重要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曾与儒家学派在先秦时期平分天下的墨家学派在秦汉以后逐渐衰落,以致成为绝学。这不仅是墨家思想发展中的一大遗憾,也是中国科技和教育发展史上的悲哀。清末后期墨学研究的兴起,再次证明其思想体系的永久魅力。当今,人们重新关注并研究墨家思想,并从中发现了许多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教育思想。文章通过对墨子相关著作的研读,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墨家思想中所蕴涵的教育思想对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墨家与稷下学宫有较多的联系,不仅是主要持有墨家思想、行为的人跻身于稷下学宫,而且墨家思想对稷下学派之中的有关思想家亦有较大的影响。也可以说,稷下学术思想中包客了较多的墨家思想,并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墨学研究概况、基本特征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考察了近代墨学研究。把近代墨学的发展划分为乾嘉奠基时期、19世纪下半叶发展时期、20世纪前30年三个发展阶段。认为后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孙诒让、梁启超与胡适。从墨学研究方法上看,近代墨学研究的历程也是近代墨学研究方法论近代化的历程,并由此可以反观近代学术方法近代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试论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体。本文通过道、释、墨几家主要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比较 ,探究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内在因素 ,在还原儒家思想精神的前提下寻找与当今时代的契机 ,阐发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