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赵慧敏 《现代交际》2010,(12):98-98
《接骨师的女儿》是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四部小说,此作品延续了谭恩美最擅长的母女关系这一主题。在作品中,谭恩美利用自己熟知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叙述母女的故事。在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从冲突到融合这一过程中,中国的道家思想或明或暗地贯穿故事的首尾。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福克纳《我弥留之际》里的本德仑一家的女儿杜威·德尔的女性形象,从母亲和女人的双重角度指出杜威·德尔主体性的丧失。借助伊利加蕾的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视角,本文进一步发现杜威·德尔女性主体性的缺失是与母亲艾迪缺乏沟通交流的结果。通过对小说中病态的母女关系的呈现,福克纳实现了对女性文化的思考以及父权制社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一朝分离,40年母女苦相寻□李作明无奈中麻脸人抱走了她的婴儿,半年后她无法忍受悲伤●母女曾近在咫尺,却骨肉不能相认●生母苦苦寻女儿,女儿同样找生母●40年岁月,母女相寻两茫茫在我们每个人的情感世界中,也许最自然、最朴素的莫过于骨肉亲情,因为它与生俱来...  相似文献   

4.
《伴侣(A版)》2014,(2):18-19
2013年11月,被媒体誉为中国版《哈利·波特》的儿童小说《费晓雾的奇幻天空》,由成都天奥金桥动漫公司改编成同名动画片,并准备投拍。该书作者袁怡芳跟J.K.罗琳一样是个普通母亲,由于8岁的女儿太叛逆,她灵机一动,创作了一部魔幻小说,把想对女儿说的道理融入到故事中。女儿被故事深深吸引,无形中改掉了许多坏习惯……  相似文献   

5.
如果生活是完美的,那么,妈妈会是女儿温暖的摇篮,女儿会是妈妈贴心的棉袄。这样的幸福将在一代代母女关系中延续下去。但生活处处有缺憾。相爱却又冲突,似乎更能体现真实的母女关系。甚至,"冲突"的感受比"爱"更加影响女儿的生活。很多女儿成年后,依然停止不了与母亲的各种纠缠和矛盾。从"她很少把我抱在怀里",到"她不给我一点儿自由";从"她常常嘲笑我的招风耳",到"她总是对我做的一切感到不满意"。十几年到几十年的相处时间,没有磨损血浓于水的亲情,但也填充了怨恨、不满、对抗和矛盾。我们发现,不美满的母女关系会让连接在母女之间深深的爱,难以释放;恨,却越来越多。她们如同刺猬般,只能远远相望,不能靠近取暖。无论做女儿的多么想摆脱母亲身上的种种问题,却发现越来越多母亲的影子在自己身上显现:说话时尖酸刻薄的语气、脸上嘲讽不屑的神情……最重要的是,抚养孩子的方式。生活好像是一个循环,在即将走完一圈的时候,女儿与母亲这两个圆越来越接近重合。还想让不美满的母女关系重演一遍吗?还想在20年后,听着女儿声声控诉,一如当年的自己吗?如果不想让生活的阴影一代代延续下去,那么,请重新审视女儿和母亲的关系,接纳不完美的她,修复不完美的关系。因为,你不仅是女儿,你也终将成为母亲。  相似文献   

6.
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是一部具有创伤感的作品,母亲茹灵移民前受父权制社会的压迫,移民后,经历了种族主义歧视以及被"他者"化的伤痛。女儿露丝尽管优秀,却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处于"边缘人"的位置。这些境遇给母女带来的心理创伤无以言说。这部作品中,谭恩美某种程度上把书写作为一种治愈心理创伤的工具。茹灵通过书写讲述了自己的创伤性经历,重视自己的过去,使自身走出创伤成为可能。露丝通过梳理母亲的手稿,懂得母亲种种怪异的行为源于自己无法理解的中国文化。母亲的言说赋予露丝力量,使她重新认清身份,露丝重新思忖与其生命中重要的他者的关系,认清自己的文化身份,在美国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中坚定自身的"中国性",不再排斥自身双重文化身份,最终走出了自己的心理创伤。  相似文献   

7.
电影《唐山大地震》赚得很多观众纷纷落泪,影片中的女儿方登一直不肯原谅母亲当年“救弟弟”的抉择,因而前半生一直抑郁寡欢。母亲李元妮也被“心结”折磨32年。所幸母女重逢,女儿终于克服了一生中最大的困难——原谅母亲。  相似文献   

8.
《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是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处女作,讲述了四位华裔母亲与她们女儿之间的故事。"华裔后代"这一身份的特殊性常常使已经是美国公民的女儿们在生活中陷入一种伦理身份选择的困境,认可母亲们的教育方式意味着选择其中国人身份,而渴望融入美国社会的女儿们更加青睐美国人身份,让她们在问题面前通常与母亲的意见背道而驰,双方由此引发了各种矛盾。随着故事的推进,女儿们愈发感觉西式文化并不是自己想象中那么完美,从而重新作出伦理选择,认可母亲的华裔身份并与母亲达成和解。  相似文献   

9.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小说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品。小说讲述了四对性格迥异的华裔母女从矛盾冲突走向对话融合的过程。本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从文化分析角度出发,探索小说中蕴含于母女矛盾背后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0.
正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茅盾成功的人生和高贵的品格,都得益于父母的教育引导。尤其是母亲,在茅盾童年时,便为他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茅盾的母亲陈爱珠,是清代名医陈我如的女儿,出阁前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她通晓文史,爱读小说,性情温良而刚强,思想开明而有远见。当她嫁给父1  相似文献   

11.
正在陪女儿备考研究生的过程中,年过半百的母亲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与女儿一道报考华中师范大学音乐系的研究生!面对世俗偏见,母女俩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在华师胜利会师。这对充满正能量的母女研究生,成为华中师大一道美丽的风景。51岁的妈妈要考研  相似文献   

12.
陈志华 《现代交际》2010,(2):38-38,37
政治文化是从一定思想文化环境和经济社会制度中生长出来的,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而相对稳定地积淀于人们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本文从国家和民众两个层面,通过结合传统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思想文化,系统地分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对中国今后的政治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养模式下,母亲对孩子的教育以及亲子关系的构建形成了孩子生命的底色。著名作家池莉在其小说《来吧孩子》中所记述的自己女儿吕亦池的成长过程,每个片段和故事都透露出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值得探究。本文主要从母亲与教育、池莉与《来吧孩子》以及从书中所体会到的教育启示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场罕见的家庭丑闻,其焦点,是一个外来的男人在一对母女之间意乱情迷,结果酿成大错。其实,再婚的母亲接纳这位外来的新夫并无过错,而处在花季的女儿对继父的先是排斥、后是送情的举动,却让母亲深感蒙羞,屈辱之下只得自尽,但又苟活了下来。被当地舆论指斥为一对“孽障”的继父与女儿,在默默中尝尽苦果,他俩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寂寞中的等待 毗邻宁波的吴家镇,是一座仅十来万人口的海滨小城,城西有一家小型建筑装饰涂料厂,是私企。 丁芝岚是上海老三届毕业生,今年47岁。她1968年来这儿插队,结果嫁了人。前夫是个有…  相似文献   

15.
张冠 《现代妇女》2007,(8):44-46
2007年4月初,18岁的大连女孩儿郭洋溢收到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手捧来之不易的通知书,母亲杨柯嘉喜极而泣。回想女儿成长的曲折经历和母女共同成长的过程,杨柯嘉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6.
正她四十多岁,女儿二十多岁。年龄不同,相同的是母女两人都是离异。两人在婚姻中对待丈夫的态度不同,但结果都是丈夫弃她们而去。女人的丈夫做生意赚了一大笔钱,而且生意越做越红火。俗语说:"男人有钱就变坏。"她担心男人禁不住外界的  相似文献   

17.
琴心 《伴侣(A版)》2014,(3):26-28
一位失业后又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女子,没有怨天尤人、消沉度日,而是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诧的选择———一贫如洗的她,带着10岁的女儿赴新加坡求学!13年后,这对饱尝辛酸的母女终于迎来光明:女儿拿到了世界名校的文凭,母亲在新加坡创办了自己的文化公司,由她担任总编的《美文精编》成为畅销杂志,母女俩还获得了这个"花园之国"的永久居留权。2014年初,新加坡星林影视集团将把她写的自传体小说《我在新加坡陪读》拍成电影。  相似文献   

18.
想儿的滋味     
<正>"妈妈"是一个多么平凡的称呼,有人想叫,却没了母亲;有人有母亲,却迟迟叫不出口……电视台的朋友请我去当某节目的嘉宾,在那个节目上,我听到一对母女的故事。母亲今年60多岁,26年前她生下一对双胞胎女儿,刚满月就送了  相似文献   

19.
2009年5月1日,两对新人同时在沈阳贵宾楼酒店举行婚礼。令人惊叹的是,两位新娘是母女。众人不解:妈妈怎么和女儿同一天结婚呢?婚礼上,母亲淌下眼泪,是幸福,还是心酸?大家纷纷猜测着,她们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本书作者是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小女儿。在本文中,她回忆了与父亲从前的美好时光,字里行间流露出女儿对父亲最真挚的爱。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早前曾因政见分歧而几乎与父母决裂。彻骨的悲痛,可怕的疾病,慈祥的父亲,悔悟的女儿,这一切都凝结在漫长的告别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