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坡一生 ,履及海内重要州郡 ,最终在常州辞世 ,决非偶然巧合。初登仕途 ,即与同年相约卜居常州。沉浮二十多年后 ,上表乞居常州 ,挚友、物产、民风、山水是东坡决计归居常州的最重要原因。晚年北归 ,权衡再三 ,选择常州作终老之地。东坡视常州为第二故乡 ,从心绪到行止均与常州有着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2.
综观东坡文化研究与建设,可以得出"六多六少"的基本认识:定性研究多,定量分析少;园林建筑多,内容创意少;单向展示多,互动体验少;传统载体多,数字传播少;文艺传播多,生活传播少;国内传播多,海外传播少。基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标准》和常州东坡文化建设的亮点与短板,通过梳理眉山、开封、蓬莱、凤翔、杭州、宜兴、诸城、徐州、湖州、黄冈、颍州、扬州、镇江、定州、惠州、儋州、郏县、栾城10省18处东坡文化景观,以及日本和韩国"赤壁之游"文献数据对比与SWOT分析,为常州东坡文化的内容创意(根据人群年龄、性别、职业结构进行内容细分)与整合营销(文学境界、文化境界、文明境界)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3.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走完了六十六年生命轨迹的苏东坡,这位北宋文坛巨星在常州陨落了。出生于四川眉山,与其父洵、弟辙并称“三苏”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的苏轼,为什么不叶落归根而客死常州呢?苏东坡与宋之淮东遭、今之江苏结下了怎样的不解之缘,又留给后人那些不解之谜呢?作者根据《苏氏族谱》中《东坡公年谱》的有关记载,并对苏东坡做过太守的徐州、扬州和客死地常州,进行了寻踪考古,写成此文,为揭开苏东坡与江苏之谜,抛一块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4.
东坡黄州赤壁一词两赋 ,诗意地表达了他在人生痛苦中超拔的精神历程。“三赤壁”的总体风格是超然与清旷 ;而明前期文人也多艳羡东坡潇洒 ,多有题咏“东坡游赤壁图”诗 ,却难现东坡怡然风致 ,表明其痛苦的深重  相似文献   

5.
张舜徽对常州学术的理解不同于其前的清学史家。他以常州地区特有的学风与宗尚为关怀来研究常州地域学术,其观察着眼点不在于具体单一的学术形态,而在于常州经世致用的内在学术精神。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张舜徽以"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为标准建构了囊括常州今文经学谱系成员及常州其他学者在内的常州学术谱系。张舜徽对常州学术的独特理解突破了长期以来理解常州学术的"公羊—今文"典范,非常具有启发意义。他之所以有如此理解,原因在于他以"经世致用"为依归的学术旨趣。  相似文献   

6.
苏轼词论历来非之誉之者甚众,北宋词坛对东坡词非多誉少,南宋词坛对东坡词则誉多非少。而元好问从“以诗为词”的词体观念出发,认为东坡词最根本的创新精神在于“吟咏情性”,即对主体意识的表现,并首次提出“东坡体”概念来概括东坡词独特的词体形式。同时又指出传统的“宫体”词也被东坡赋予了言志抒怀的性质,而且进一步指出“东坡词”与“东坡体”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东坡词因其人的士大夫典范性与其词的特殊艺术性,在历代词评中一直是众家评论的焦点.就整体词史发展脉络而言,东坡词往往被视为词坛剐格,却仍有一定的影响力.事实上,东坡词的影响性除了开启南宋豪放一派词风的成就之外,在号称词学复兴与总结的清代,另有其他面向亦值得深入探讨.就清代重要的几种词选而言,大多自有其理论主张而选词,但因为东坡其人具有士大夫典范性,其词又富有新变性,使其词作入选的原因和状况显得较为复杂,反应出东坡词对清代词学所具有的不同层面影响力.因为清代词学一派理论之生发往往是为对治前一词派在理论与创作上的弊端而来,虽然各选本所选规模与选政等皆有所不同,但纵现其论词蕲向,其中隐约存在一前后对应而互有补充的变化脉络.因为东坡其人其词的士大夫代表性和多元词风,使得选家面对东坡势必有所取舍,才能将之纳入其理论体系中.本文拟以清代具有代表性意义及相关的几种词选,对东坡词之选录状况进行比较讨论,期以微现此中所透露的词学批评意义.  相似文献   

8.
福建仙溪傅氏家族在宋代是一个研究苏轼的世家,其成员著有多部研究苏轼的著作。傅藻的《东坡纪年录》是宋代最著名的东坡年谱。此谱的特点就是严格依据东坡本人的作品来排定苏轼的生平,并努力将其可考的作品一一系年。傅共的《东坡和陶诗解》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注释苏轼和陶诗的著作,也是一部新发现的宋人注苏诗之作。傅共注苏轼和陶诗注重释意,在学术上亦有一定的价值。傅幹的《注坡词》是现存最早的东坡词注本,《注坡词》在东坡词的背景介绍、语意解释以及词意阐释上都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而其对苏词中"今典"的解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傅幹还用了"以苏注苏"的方法,用苏轼的其他作品来印证其词。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苏轼广为流传的遗闻轶事,从幽默的视角来重新观照东坡的人生形象和内在精神。文章不仅归纳分析了东坡的政治幽默、社交幽默、自我幽默这三种幽默类型及其特征.而且探讨了东坡人生幽默的成因及其发展轨迹.挖掘了东坡人生幽默的深层内蕴及其文化意义。文章认为,东坡的人生幽默是在他整个生命旅程中不断得到发现、培养和成长的;幽默不仅改善了东坡的人际关系.使他赢得了厂大文人和读者的喜爱.而且使东坡的人生闪耀出智慧的光彩和乐观的精神;幽默最终溶入了东坡的生命和血液之中.成为他整个人生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苏东坡的论诗诗是东坡诗论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苏诗本集中共收入论诗诗(从较宽泛的意义上说)50余首,从内容、作法、体制等方面来看,可以说是杜甫论诗诗的嫡传.而东坡论诗诗更有其独创性,诸如品评诗人的视角独特而多变,对审美思维的深入探讨,艺术视野的拓展等.其论诗宗旨大体上可归结为对诗艺的研究和诗美的探求,从而显示了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11.
东坡词开词史上豪放一宗,誉满古今。然东坡何时始为词,清以前无人考证。朱强村与龙沐勋首为东坡词编年,其上限自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壬子始,时东坡年37岁。其后海内外学者皆宗之,虽也开展过讨论,却难脱朱、龙之樊篱,思考的是壬子前何以无词,不曾思考壬子前是否无词。本文另辟蹊径,援之事实,广征博引,考证出东坡自宋仁宗嘉裙五年(1060)庚子即开始写词,提出了东坡诗、文、词创作同步发展说,解决了数十年来东坡研究中一个令人深思而不得其解的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12.
唐顺之是16世纪的文化巨人。常州古文、诗学的发展以及经世致用学术传统的形成都与唐顺之密切相关。其文学主张、实学思想及实践对常州地域文化影响深远。因此,后世常州学人大都怀有较深的"荆川情结"。唐顺之作为常州地域文化的标志人物直接推动了明清常州人文的兴盛。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对东坡词较少为人涉及的若干局部和侧面的考察。词作所表现的“故乡情结” ,大略出于故乡山水的秀美 ,词人政治上的不得志以至受挫折 ,以及佛老思想的影响。其纯写伉俪之情的词作 ,取自个人的爱情生活 ,是真挚爱情的颂歌。官妓送往迎来 ,是唐宋官场一种特有的风气 ,东坡词可供“典型解剖”。东坡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文人生活 ,范围广阔 ,内涵丰富 ,有其重要的文化意义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4.
苏轼自小就开始在其父亲苏洵的指导下研读《周易》,中年被贬黄州时开始撰著《东坡易传》,晚年被贬海南时继续对《东坡易传》等学术著作进行修订,最终定稿。在苏轼看来,《周易》是古圣先贤们曲尽人情世态后总结出的一部指导人类成就盛德大业的教科书。苏轼在阐述自己的政治见解、人生态度等时常以易理为理论根据,以坚定自己的信心、增强说服力。苏轼是抱着传承圣人大道的目标撰写《东坡易传》的,他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价值就是撰写了《东坡易传》等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5.
对于苏轼词,人们较一致的说法是因为东坡以诗为词,开阔了词的境界,开创了豪放词派。但深究其里,东坡词的豪放,首先是基于他的柔情,柔情是苏轼词格、人格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其词格、人格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只不过苏轼之柔情于中国其他词人有着许多质的区别。这种独特的柔情贯穿东坡一生,是柔情铸就了苏轼的伟丈夫形象,这才是东坡词之所以美的深层原因。而这一点却常被人所忽略。   相似文献   

16.
傅共《东坡和陶诗解》是现知最早的一部《东坡和陶诗》注本。以往因为资料匮乏,学术界对傅氏生平及该注本的详情知之甚少。但通过钩稽宋元时期的史料,仍能勾勒出其生平概况,并可考知他在编纂该书时曾利用个人交游关系搜集资料,且受到家族文化传统的直接影响。尽管《东坡和陶诗解》全书已经散佚,但在现仅存于韩国的蔡正孙《精刊补注东坡和陶诗话》中还保留了不少傅注佚文,由此可以考察傅注本的文本渊源、主要内容及注释特点。  相似文献   

17.
苏轼与常州     
90O年前,一代文坛巨子苏轼仙逝常州。本文围绕苏轼与常州的“缘”,论述了苏轼与常州的关系。对苏轼自首次通判杭州途经常州,至晚年海南获救逝世于常州的重要活动进行了叙述,强调苏轼买田阳羡,归者常州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仕途的厌倦和畏惧.对常州的秀美山水和常州人民及好友的真挚情谊的依恋等等,突出了苏轼与常州的深厚感情和密切联系,认为常州可谓苏轼的第二故乡。  相似文献   

18.
东坡杂剧在元代历史文人剧中占有突出地位,本文通过现存3部东坡剧的解读,清理了元代东坡剧所构成的颇为复杂立体的苏轼形象,揭示了其在文人话语、国家话语、民间话语三种话语结构中隐含的不同指向,以更广泛的视域审视苏轼被贬黄州这一历史事件的文化意义,揭示了元人观照历史的多元属性.  相似文献   

19.
“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核心观点,并由此提络其他论点而形成其较为完整的文艺思想体系。应该说,这对文艺创作是有重要贡献的,也为我们欣赏品评文艺作品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审美标准。但从背景看,“境界说”主要是针对浙派和常州词派的流弊而提出的,不免有矫枉过正之处。这里我们试拈出其重要内容之一的隔与不隔之说,作一简单剖析。一、首先,我们想强作解人,为王氏的“隔”与“不隔”作几种诠释。《人间词话》40条:“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  相似文献   

20.
“晓色兼秋色,蝉声杂鸟声。壮怀销铄尽,回首尚心惊。”此首《吴江岸》自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续集》以来,皆载入东坡诗集,实际非东坡所作也。因此诗最早见载于《苏学士文集》。而苏舜钦长于东坡29岁,其卒后四年,即皇祐四年(1052),欧阳修亲自整理编定《苏学士文集》十卷,明载此诗,而此时,东坡亦不过十五岁左右。又南宋吴兴施元之于乾道八年(1171)三衢本《苏学士文集》十五卷,亦明载此诗,而其后与顾禧《注东坡先生诗》则不载。又考舜钦行实、诗文,与此诗契合,其遭遇进奏院冤狱革职为民索居吴中,而吴江岸为其经常晓游之地,其诗作中多有描述吴江岸者,与此诗,无论就内容、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