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章琦 《现代妇女》2010,(7):83-86
萧红小说恒久的艺术魅力就在于萧红以女性特有的“细致的观察”和心理体验,用女性声音对东北农民物化的生命形态予以深刻的揭示。本文从萧红女性诗学所建构的文本与语言两个方面对萧红的小说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影片《黄金时代》开场,萧红自述生卒,宛若遗像的黑白影调,以亡灵回顾般的平静超脱,讲述一段距今半个多世纪的文坛往事.对此,萧红本人既是亲历者又是旁观者,以全知的视角自由穿梭于自己一生的诸多片段,又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诉说其间的喜乐哀愁.除此,三个多小时的影片中,她的爱人、朋友悉数登场,面对着镜头迎向观众,众声喧哗,讲述着他们所知道的萧红.  相似文献   

3.
章琦 《现代妇女》2010,(8):82-87
萧红的创作在三十年代的文坛是独树一帜,这得益于萧红运用女性身份,借助女性的敏感,对于女性生活命运非同一般的表现。萧红不仅写出了在男权社会的压抑中女性的生存真实现状,同时将笔触伸向了中华民族男权社会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化思路融入到了她对妇女命运的关注中,从民族文化的深处揭示了男权文化对妇女的精神奴役,使她的作品超越了同类题材的小说。  相似文献   

4.
萧红和陈学昭都是五四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第一批新女性,都有着从传统家庭突围的经历。在风云变幻的时代里,一个远离延安,英年早逝;一个奔赴延安,转换蜕变。这两个女性代表了当时两种不同选择的新女性,但是却有着殊途同归的突围和陷落。本文试图从萧红与陈学昭这两位五四新女性的人生轨迹和文学创作,来探讨在五四新文化、新思想的激荡冲击下,女性奋力突出封建重围却又不断妥协不断陷落的悲剧历程。  相似文献   

5.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女作家,也是最难以定义的女作家。笔者通过纵向和横向两个脉络理清众多学者对萧红多方位、多侧面的研究,发现从萧红与左翼文学之间的契合与疏离这个角度来从事萧红作品研究相应较少,且大多都是选取单一方面进行论述,因此,从此种角度切入萧红研究还有很大的探讨空间。  相似文献   

6.
张宗蓝 《现代妇女》2010,(10):39-43
萧红曾经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闪烁在现代文学领域中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她被鲁迅先生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观照萧红短暂而多难的一生。她是一个对人间的温情与真情有着炽热追求的浪漫与感伤的女人,是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她在代表作《生死场》中清醒地洞察到女性自我与国家民族主体的差异,开启了在战争文学中重诉被遮蔽的性别表达和被忽略的性别牺牲的先例。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萧红是一位具有现代精神气质和艺术理想的先锋作家,她那极富个人魅力的小说创作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使小说获得了另一种独特意义的存在。萧红边缘化的人文立场,和对既有价值观念的怀疑与质询精神贯穿于其全部创作中,这种立场使她固守了一份女性的经验,并由此成功地抗拒了男权文化的精神扭曲,使她能够直接洞察民族和人类生存的基础——两性关系。而她的这种透彻洞见,也超越了本土文化.具有了一定的世界视野。萧红一生的艺术跋涉,都是向着温暖和爱的方向,追求一种女性独有的爱与美的理想。  相似文献   

8.
马文富 《现代妇女》2013,(11):224-225,236
萧红和迟子建,一个现代作家,一个当代作家,虽然跨越几十年,两个人却在创作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不仅体现在小说的创作上,散文也是如此。而儿童视角是两个人在创作的过程中都用到的写作手法,本文从儿童视角下的成人世界,儿童视角下的自然万物和儿童视角下的民俗风情来论述两人在描写上的相似之处以及两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为躲避战乱,1940年1月,萧红和端木蕻良乘飞机到达香港,住在九龙尖沙嘴一间狭小的房间里。萧红常常咳嗽、头痛、失眠,但她还是勤奋地写作。《呼兰河传》脱稿后,又开始创作以“九·一八”事变后祖国半壁山河沦陷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马伯乐》。  相似文献   

10.
为躲避战乱,1940年1月,萧红和端木蕻良乘飞机到达香港,住在九龙尖沙咀一间狭小的房间里。萧红常常咳嗽、头痛、失眠,但她还是勤奋地写作。《呼兰河传》脱稿后,又开始创作以“九一八”事变后祖国半壁河山沦陷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马伯乐》。  相似文献   

11.
企业的竞争最终是文化的较量,家风是企业文化的风向标,左右着企业是否健康发展,甚至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本文通过对家风的研究论述,窥视企业文化,以及文化对企业兴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近现代史上,日本曾对外发动过多次侵略战争,表现出很强的侵略性,给东亚、南亚、东南亚乃至大洋洲广大地区的居民造成了巨大灾难。对此,许多前辈、学者们做了深入的研究工作,但也有值得继续讨论之处。侵略者不是天生的,在一系列历史事件背后,当也折射出日本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无奈。  相似文献   

13.
吴苏  刘能 《社会学评论》2023,(6):187-210
本文关注适应能力不足的流浪者为何能够在街头维续自己的生活。既往研究或强调边缘性生活的维续依赖结构转型与支持,或关注行动者主体性而对生活维续所需的制度支持缺乏充分考察。基于实地研究,本文发现,流浪者在街头的生活维续依赖制度环境中的支持性要素,但是这些支持并非“先在的”,而是在具体情境中被“激活”。由于街头规范的模糊性特征,流浪者一方面借助特定的伦理价值来暂时合理化自身的形象与行为;另一方面在与街头规制力量的互动中,通过风险控制使自身行为获得规范的暂时性支持。这些实践体现出模糊性制度规范在情境中“具体化”的逻辑与日常呈现的方式。本文认为救助制度设计应当兼顾制度安排自身的特征与流浪者的意义结构。  相似文献   

14.
刘学谦 《老年世界》2014,(11):34-34
有人称呼我“刘老”,我不以为然,答日:“我还小呢,才79岁”;有人赞扬我“您精神焕发”,我以为然,答曰:“我养身养心,老当益壮”;还有人称道我“您活得很潇洒”,然也,答曰:“我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科学安排生活,老龄很快活嘛”。  相似文献   

15.
作家三毛所创立的独特流浪文学风格一直被读者所津津乐道,本文从三毛的家庭环境、求学背景与成年后的人生经历入手分析三毛流浪文学风格的成因,通过善于发现世间的人性美、立意选材、写作角度、惯用语言风格几大角度分析三毛流浪文学作品的特有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吴玲 《当代老年》2010,(9):13-13
两年来,武汉市汉阳区鹦鹉街78岁的糖尿病患者刘志祥老人奔波22次,就是“讨”不回280元拆迁补偿费。近日下午,老人终于在第23次奔波时拿到280元钱,在记者镜头面前,老人留下一脸苦涩的笑。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文学市场受到商业化冲击的时候,许多青年作家纷纷选择转型,或像小饭一样从事和文学相关的编辑等工作,或像郭敬明一般做一个成功的商人,或效仿韩寒,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在这一批曾经追求写作梦想的青年人身上,纯文学仿佛离他们越来越远。然而并不是所有80后作家都选择转型,许多女作家依旧坚守自己对文学的热忱,比如中国作协会员流潋紫(吴雪岚),宁夏回族作家马金莲、许艺等。  相似文献   

18.
最近,糖醋活鱼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外国媒体也参与其中,批评中国的饮食文化。那么,媒体在这一事件当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我认为,通过对糖醋活鱼事件的分析,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媒介在报道中不可避免地加入自己的价值观,就像舞台上的演员,有自己的脚本。也就是说,媒介在报道中存在着中介化的问题,受众无法在媒介中寻找真相。更进一步说,我认为,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是不可能的,交流是无奈的。而媒体更不可能与受众进行完全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家庭教育无疑对学校教育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如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甚至反其道而行,不仅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反作用.有效的教育需要学校教育工作者高度的责任心,同时,还需要家庭教育者的理智、合作心态,“家校合力”.  相似文献   

20.
家是一个屋檐下的繁衍生息。有了一处居所,有了共处一室的亲人,有了一个屋檐下柴米油盐的日子,才有了完整意义上的家。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家首先指得便是一个空间——一个能把一家人围在一起,免受风雨侵袭,能够安身立命的空间,其实用中性词来说它是住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