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张洁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5):127-131
翻译文化操控学派代表人物勒菲维尔的改写理论对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从改写理论视角来看,晚清翻译家林纾典雅流畅的作品实质上是在中国当时社会意识形态、诗学观和赞助人等三个因素的影响下对原作的一种改写。他的翻译小说中存在不少"误译",并因此饱受争议,但这往往是其刻意所为,是他在文化因素的制约下对原作做出的赋予其来世生命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张洁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01-103
林纾是我国晚清时期的翻译奇才,他的翻译作品典雅流畅,风行一时,因而他的翻译思想、翻译动机、接受环境、对原作的"误译"和"不忠"等都被深入研究和评价。他也因为对原作的"误译"和"不忠"而饱受争议。从翻译学文化操控派代表人物勒菲维尔的改写理论视角来看,林纾的"误译"和"不忠"往往是他刻意选择的结果,这实质上就是一种改写,是他在当时社会文化的操控下,对原作做出的赋予其二次生命的调整,即是林纾在中国当时社会意识形态、诗学观等因素影响下对西方文学所进行的改写。 相似文献
3.
文月娥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136-139
接受美学给翻译研究带来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译文读者接受之维。从接受美学来看,林译小说在晚清的成功主要归功于林纾古雅的文笔、合宜的翻译选材及其中国语境化的翻译方法,这使得译文不仅迎合了当时读者的期待视野,且提升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林纾翻译的成功也给当代翻译实践提供了借鉴:译者在翻译时,要站在译文读者的角度来考虑译文的"可接受性"和译文的"异质性",要根据读者期待视野与原文文本之间的审美距离来选择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李琳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79-81
以勒菲维尔改写理论为支撑,以王科一《傲慢与偏见》中译本为研究对象,考察20世纪50年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如何操控翻译。研究发现,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处于文化系统中的中心地位,控制赞助人、文艺政策、诗学,对王科一中译本文本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词汇层面的翻译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晓波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82-85
2011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圆了国人的诺贝尔奖梦。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对莫言小说的英译,使得莫言的大部分作品得以在美国出版。试图以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的操纵改写理论为框架,探讨意识形态和诗学两方面因素在英文本《师傅越来越幽默》出版和翻译过程中的操纵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伟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4)
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其译作数量之多,后人罕有匹敌。然林译小说在为人称赞的同时,却也时常因其大量漏译、误译、删节与改写而为人所诟病。该文拟从改写理论的角度分析林译《吟边燕语》,从而得出林译小说中的有些讹误与超胜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与文化原因,而并非总是林纾的疏忽大意。 相似文献
7.
朱晓玲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1):116-119
本文探讨了国内外翻译界对改写理论存在的主要分歧及其成因。认为:Munday所称的三要素实际是文学系统的控制要素,并且和Hornby等人的三要素一样,可以归结为两要素,翻译的四个层次也最终归为两个决定要素:意识形态和诗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意识形态和诗学两要素的制约,但译者并非毫无选择,他们可以选择接受,或试图挑战、超越这些约束。 相似文献
8.
李宗刚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4):35-40
新式教育下林译小说与新式教育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种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林译小说的口译者是新式教育下的产儿;二、在合作翻译西方小说的过程中,林纾逐渐地把合作翻译西方小说定位成新式教育的一种替代形式;三、林纾本人还是新式教育中的教师;四、新式教育下的林译小说在当时的影响是极大的,这不仅对接纳新式教育的五四文学创建主体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对那些没有接受新式教育的士大夫和市民也都有一定的影响;五、在五四文学发生过程中,林纾以强硬的反对者身份和五四文学的发难者进行的论战,在客观上促成了五四文学的主张从文化的边缘走向中心,成为正式取代以林纾等为代表的那一代接受西学影响的学生的标志。如此说来,林纾对五四文学发生的贡献在于他以偏激的传统文化立场,通过与五四文学的发难者和倡导者的交锋,使五四文学最终移位于社会的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9.
张真真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93-195
根据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翻译作为一种改写活动,受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的三个因素的制约。本文以改写理论为框架,从三大制约因素之一诗学角度研究莫言小说《丰乳肥臀》的英译本。通过文本对比分析法分别从修辞手法、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习语表达二方面分析研究,探讨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从而得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成功地运用了省略、直译、替代的翻译策略,使英译本广受西方读者的喜欢。 相似文献
10.
巴赫金对话理论视野下的林纾翻译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月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6):68-71
对话理论是巴赫金思想的核心,也为人们理解翻译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翻译的多重对话性。本文从对话理论角度,详细阐述了林纾在翻译过程中,与合译者、作者/原文、读者及时代语境的对话关系。这也证明,翻译是作者、译者、读者共同参与的以文本为主题、以文化语境为背景的一场对话。 相似文献
11.
王晴晴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6)
翻译文化学派的勒菲弗尔在其《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操控》一书中提出翻译就是改写,改写受到诗学和意识形态的操控。从诗学化改写角度探讨林纾在翻译《黑奴吁天录》中如何置换了原文的诗学风格,成功吸引了深爱桐城诗学风格的封建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眼球,使《黑奴吁天录》一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共鸣,挖掘该译本在翻译实践方面所包涵的价值以及对后世译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勒菲弗尔提出的翻译改写理论是当今翻译文化学派的重要理论之一。传统的翻译理论注重“对等”以及文本分析,而改写理论更注重翻译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语境、历史等对翻译的影响。本文以改写理论的视角,结合笔者的翻译实践,分析改写理论对文学翻译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改写自古有之,但它既不属于直译又不属于意译,在两者夹缝中,似乎很难立足。比利时翻译理论学家安德烈·勒菲弗尔认为任何文学作品的翻译其本质上都是改写,译文在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等方面受到制控。本文以安德烈·勒菲弗尔在《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一书中的理论对谭恩美小说《拯救溺水鱼》(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一书作了实例分析,探讨改写者的翻译策略,同时对改写存在的必然性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陆国飞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31(4):23-27
晚清时期,林纾的小说翻译影响之大可谓空前。大量的小说翻译实践使林纾形成了特色鲜明、自成一体的翻译小说话语系统。当然,林译小说的话语系统不是单一的话语形式,而是一种多维的"话语"形式,其中林纾的序跋话语、译本书名话语和译文文本话语极富特色,是构成其话语系统的主要元素。 相似文献
15.
严复的"信、达、雅"一直被奉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但他的翻译中出现了大量不"信"的翻译,这与其"信"的原则相背离。根据勒弗维尔的改写理论,严复"信"的标准是受意识形态、诗学及赞助人三大因素操控的,其翻译活动是在三大因素操控下对原文的改写。 相似文献
16.
通过考察林译小说在近代出现的社会、文化环境,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学变革、向西方文学学习等因素对林译小说出现的推动作用,并从林译小说与当时文学环境契合的角度分析其译文盛行的原因,说明文学的大环境对具体文学作品命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梅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8):88-91
勒菲弗尔的"改写论"关注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认为翻译作为一种改写形式,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意识形态和诗学。中国古诗在美国的翻译与接受,离不开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受到美国社会意识形态和诗学发展的影响,同时,中国古诗英译也对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现代美国诗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郑晓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98-104
哈葛德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冒险小说家。他的冒险小说主要为“少年”写作,弘扬“少年”的冒险进取精神,反映英雄主义、死亡、种族与文明、世界秩序等主题,主要由林纾及其合作者译介到晚清中国,成为晚清冒险小说译介史上重要的一部分。林译哈葛德冒险小说有助于激发晚清“少年”的冒险进取精神,启蒙一批五四青年文学思想的现代性。同时,译本将西方现代文明思想融于传统道德观念,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译本中传统与现代的悖论,既源于“老少年”林纾的身份困惑与矛盾,更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根基,反映晚清有识之士徘徊于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心态,叙说近代中国在追求现代性过程中的艰难与踯躅。 相似文献
19.
周洁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107-109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因此翻译必定会受到社会文化规范的约束,林纾的翻译亦是如此。文章主要采用描述性翻译研究方法,旨在运用图里的规范理论来分析《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翻译过程中的本土化倾向,阐述译文中女性外貌、景物、名词的本土化倾向。 相似文献
20.
马德翠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37-41
辛亥革命后,林纾开始进行小说创作,希望借此匡正世俗力挽人心。但同时,林纾又是一个多情的文人,对男女之间的情爱难免不持尊重与认可的态度。最终,林纾做了一定的妥协,他的小说也因而呈现出不新不旧的特色。林纾的矛盾是中西文化转型时期各种思想交锋与调和的产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