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商周甲骨金文中,“(U)、(U)、(叫)”这几个字每个都是单独的一个字,但在句子中却分别都是两个词,也就是一个偏正性的词组,我们称之为“双音节词组文字”.在秦代之后,它们变成了单音节词,但仍然是“词组文字”.  相似文献   

2.
要认识词组的性质、特点,必须考察词组存在于什么地方。我们认为,现代的任何一个词组,尽管其组成材料是词,但是它并不存在于词与词的合成中,而是存在于句子里。其理由如下: 合乎语法结构规则的两个词在一起,不一定都是词组。“吃食堂”、“喝西北风”是词组;“喝茶馆”、“喝东南风”不能承认是词组。这种差别不是词义或语法规则有什么差异造成的,而是前者存在于现实语言之中,后者尚未存在。词组是现实语言中存  相似文献   

3.
留白 《社会科学论坛》2009,(11):113-129
中国文字中的“风”大有讲究,什么东西一旦成了“风”,真是了不得。孔子曾说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这话用成语来表达,就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就是上行下效。“风德”二字从此称为一个可以互称的词。但事实上,两者还是大有区别的。范仲淹写《严子陵先生祠堂记》时。以“先生之德,山高水长”结尾。  相似文献   

4.
论词组(上)     
一 词组的名称和定义 1.词组的名称 在谈词组的名称之前,先谈谈汉语里究竟有没有既不同于词,又不同于句子的语法单位——词组。许多语法著作承认有这样的语法单位,但也有不少语法著作否认这种语法单位的存在。如丁树声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就不讲词组,而是把词组结构的分析跟句子结构的分析合为一体,说“除了一个词的句子以外,每个句子都可以分成多少个成分,这些成分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句法关系,造成一定的句法结构。”(9页)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也不讲词组,而是把词组和句子都混合在词的配合关系之中,说:“词和词  相似文献   

5.
五、主义:劳动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20世纪人类思想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进步势力,但“社会”一词,却很难准确地表示其应有的含义(关于“社会主义”一词的考证,请见拙著《劳动社会主义》,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不论汉字还是西语,这个词都是表示集体、群体、联系、联合等义。当我们说“社会”时,可以指社会形态,或超出个体的总体联系。社会从人类形成就已出现。“主义”则是指一个总体性意识的主要思想、观念。当我们说,“社会主义”时,其词义表示就是总体联系的观念,那么,它似乎可以指所有关于社会的观念。为此,我在“社会主义”前面加上“…  相似文献   

6.
对李清照的《词论》和其中的“别是一家”说,无论是褒者还是贬者,在两点上存在着共识。一是认为《词论》所阐释的都是词“别是一家”的特质;二是认为同“别是一家”主要是指内容风格方面,反对“以诗为词”。其实,这些都不符合《词论》的本意,也未俗易安的“词心”。贬之者以真承森先生为代表。他在(评李清照的铜论)——同史札丛之一卜文(载《光明日川1959年5月24日)中说:“吉就宋词发展规律来考察,她这篇文字是对宋词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的。”其理由是:“李清照词论里一个主要问题,是北宋末年词和诗分合的问题,这是同史上一个…  相似文献   

7.
《社会科学论坛》2011,(7):122-125
客:中国有“古文字”说法,没有“古典文字”说法。“古典文字”说法是从哪里来的?“古文字”和“古典文字”的含义,区别何在?主:“古文字”是历史概念。汉字的“甲、金、大小篆”都可称为“古文字”。“古典文字”是类型学概念,说法来自西方。初指丁头字(楔形字)、圣书字和汉字(“三大古典文字”),后来加上玛雅字和云南彝字。他们外形彼此不同,而内在结构基本一致,都是自源文字,有意符、音符和定符,能用“六书”说明,都表“语词和音节”,都是表意兼表音。在人类文字史中,他们是“原始文字”和“字母文字”之间的一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论词组(下)     
三、词组的结构类型 在词组的研究中,词组的类型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通过对词组类型的研究,可以发现某种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和民族特色。 词组具有两面性特点:一是作为造句材料的个体性(单词性),一是作为词和词相结合的整体性(结构性),因此词组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从个体性特点出发,可以根据词组中心词的词性分为名词性词组,包括以某些代词为中心的词组,(如“伟大的战士”、“我们中国人”、“你和他”),动词性词组(如“完成任务”、“我骑”),形容词性词组(如“聪明伶俐”、“不怎么样”、“身体健康”)。根据能否  相似文献   

9.
试论上古汉语双音词和双音词组的区分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怎样区分上古汉语的双音词和双音词组,换句话说,一个双音节的语言片断,怎样认定它是词而不是词组,这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五十年代初,王力先生曾在《词和仂语的界限》一文中指出:“必须承认,词和仂语(相当于词组——引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为此甚至一度考虑过取消仂语这个名称。其后语言学界曾就这个问题展开过讨论,但始终未得出一致的结论。这还主要说的是现代汉语,至于划定上古汉语的词和词组则更增加了两层困  相似文献   

10.
“反义聚合”和与其相关的反义词、反义关系等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即它是由语义上相反相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级的语言单位形成的集合体,这些语言单位主要包括词素、词和词组。从语言单位的性质上看,“反义聚合”有时是词素与词素形成的聚合,有时是词与词形成的聚合,有时是词组与词组形成的聚合,个别的还有词与词组形成的聚合。  相似文献   

11.
广州话的词尾“仔”与普通话的词尾“子”(儿)极相似,但又不尽相同。下面就它们在派生新词的形式、意义和使用范围等三个方面的异同,作一些说明。(一) 广州话的词尾“仔”同普通话的词尾“子”(儿)一样,是各个词尾中派生新词能力最强的一个。它不仅可以粘附在名词的后边,还可以粘附在形容词的后面,作为名词的标志,并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节词,把双音节词变成为三音节词。有些形容词加上了词尾“仔”,词性、词义都发生变化。同时,它还可以粘附在部分偏正词组、动宾词组的后面,把它们凝缩成名词。一、加在名词后面的,有下列四种类型: ①加在人称名词(包括人体各部位的名称)的后面:男仔(男孩子)、女仔(女  相似文献   

12.
一、美读课题,想象“桂花雨”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女作家琦君写的一篇散文,谁来美美地、动情地读一读课题?
  2.会读书的同学,能把一个词读成一幅画。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美妙的联想?(生答略)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题目啊,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读。  相似文献   

13.
词汇系统一直是词汇学界的重大疑难问题.1958年,王力先生提出汉语词汇有两个系统,一是同类词,一是同源词.同源词在前贤时彦的探索下,已取得丰硕成果;而将近60年,同类词少有人问津.原因是,观念中词与字性质不同,一划而二分,认为不能用文字部首来研究词.其实,词都是由文字记录的,尤其是历史词汇,离开文字就没法研究词.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大兴,“范畴化”、“原形理论”、“意象图式”等学说沟通了字与词的关系,客观世界在大脑中形成的原形心理意象图式不仅能产生概念,表征为词,还能投射到字,表征为字形.部首字的原形心理意象图式,还能带进由它构成的属字,为同类词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解释.同类词理论为构建汉语词汇系统,提供了有条理、有规则的框架.  相似文献   

14.
1·1 “在”兼属动词和介词。作为动词,“在”可以同名词性词语组合成述宾词组作谓语,如“山在云里,云在山里。”“在云里”、“在山里”都是述宾词组,各作一个分句的谓语。作为述宾词组的“在 NP”,本文不讨论。  相似文献   

15.
“对”和“对于”的音节语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介词的“对”和“对于”在多数情况下能互换,“对”比“对于”的用法要广。而实际上,在不同的场合,不同体裁的作品中,它们出现的频率是不同的,现在我们从音节方面来考证它们用法的差异。“对”是单音节词,“对于”是双音节词,双音节词发音较长,语气较为缓和,使后面的语言有较大的发音空间,拖带力相对要大些,所以“对于”后主要接词组,较少接名词和代词(或指量词)。单音节词语气较为短促,拖带力相对小些,“对”后接名词、代词较多,也可接词组。一个词,音节的长短影响到拖带语言成分的“量”,还影响到它在句中移动句法位置的活动能力。下…  相似文献   

16.
最早将“意识形态”这一概念译介到中国的是陈溥贤和李大钊。由于他们都以日本学者河上肇所译用的“意识形态”一词作为依据,所以,事实上都是以“意识形态”一词来指称今天所说的“社会意识形式”。同样,如今通常认为与“意识形态”意义大致相当的另一个术语“观念(的)形态”,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那里,却是被当作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上层建筑”概念的同义语来使用的。换言之,在“五四”以后一段时期,“意识形态”一词所指的是“社会意识形式”,而“观念(的)形态”一词往往指的是“上层建筑”。这是汉语语境中意识形态概念泛化的最初源头。  相似文献   

17.
一、主体性与主观性、客体性与客观性的一般意义 汉语中的“主体性”、“主观性”、“客体性”、“客观性”作为哲学语汇都源出相应的西方文字。这几个词最初出自哪一种西方文字我们尚不得而知;不过英语中的“subjectivity”和德语中的“subjcktivitat”都被译作“主观性”,而英语中的“objectivity”和德语中的“Objcktivitat”都被译作“客观性”大概不会有什么问题。现在的问题是,  相似文献   

18.
能重叠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在现代汉语中,从词法到句法都存在着复叠式。“ABB” 式叠音词在语言中大量存在,在口语和文学作品中应用相当广泛,值得人们关注和深入 研究。近年来在谈叠音词、叠音词组的一些文章中,虽也涉及到“ABB”式叠音词, 但未专门对其加以探讨。有的语法书认为“ABB”式叠音词是形容词第二音节的重叠 式,有的语法书则认为它是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式。去年有人发表文章专门谈 “ABB”式叠音词,着重论述“ABB”不是形容词的重叠式。笔者认为此文的论证 是充分的,故同意此种看法。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笔者同意黄伯荣和廖序东先生的见  相似文献   

19.
“N_1V(称、叫)N_2N_3”句式浅探于富堂“N1V(称、叫)N2N3”句式是指“大家都叫他大老李”、“我们称他红管家”、“大家都叫她祥林嫂”、“人都称伊豆腐西施”一类的句子。对这类句式,语法学界历来有两种不同的分析:吕叔湘、朱德熙等先生认为这种句?..  相似文献   

20.
留白 《社会科学论坛》2009,(12):119-135
艺术之风:“传神阿堵”分外明(之七) 一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