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二次革命"中,湖南迟迟独立而迅速取消,谭延闿态度消极是重要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因为"二次革命"的群众基础相当缺乏;南方进步势力内部涣散,思想、行动极不统一,尚未形成一种武力讨袁的社会氛围.当时湖南的军事力量极其薄弱,财政拮据等方面的因素.事实上,谭延闿在"二次革命"中有许多表现还堪称积极,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几乎众口一词地认定民国初年的谭延闿“是一个反动的军阀政客”,毫无肯定可言。这样的结论符合历史真象吗?本文拟就谭延闿在焦、陈罹难后至“二次革命”爆发前的基本政治倾向问题谈些不成熟的看法。 有的同志认为谭继任都督后,尤其是兼任国民党湖南支部长后,“就谭的阶级本质、社社地位、社会经历和当时的思想状况说来,自然和袁世凯沆瀣一气,而与同盟会的革命党人  相似文献   

3.
1913年7月12日,以讨袁为目的的“二次革命”爆发,蒋翊武在这次讨袁革命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8月29日,蒋翊武被广西都督陆荣廷部下所执,在袁世凯“着将蒋翊武就地枪决”的电令下从容就义。蒋翊武是革命党人在“二次革命”中殉难的精英人物。他的悲剧,虽然有选择避走广西的偶然性,但也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注定失败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陈独秀民主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无疑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思想界最璀璨的明星之一.他一手创办了短新青年*,首先高举起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在茫茫黑夜中点燃了启蒙运动的火炬,并且始终站在运动的最前列,对当时整个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研究五四时期陈独秀的民主思想,对了解和掌握这一时期民主思想的总体发展脉络和趋向,显然有着重要的意义.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不仅没有使中国实现独立富强的目标,就连“民国”这块招牌也摇摇欲坠.袁世凯在镇压“二次革命’以后,大开历史倒车.他提然下令解散国会,废除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临时约法》,…  相似文献   

5.
张晨怡 《中华魂》2013,(14):36-38
从万众期待到千夫所指,袁世凯本有机会成为“中国之华盛顿”,却最终成为举国唾骂的“窃国大盗”,在众叛亲离中羞恨而死。相传袁世凯弥留之际的最后一句话是:“他害了我。”“他”是准?有人说是一心想当“皇太子”的袁克定,有人说是一心想做“帝王师”的杨度,也有人说是袁世凯自己的帝王思想。  相似文献   

6.
一、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是“不由自主”的在让位前后,孙中山对袁世凯的赞誉之词是比较多的,让位给袁的态度也是非常明确的。比如,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的当天,孙中山就打电报给袁世凯.明确表示自己是“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于大白于将来”①。在1912年1月15日回复议和代表伍廷芳的电文中,孙中山宣布:如果清帝实现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②,进一步表明了自己对袁世凯的态度。后来事态的发展证明,孙中山一再要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的表示,对“革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九一三年七月至九月的“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也是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最后一幕。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与北洋军阀袁世凯集团进行了一场悲壮的斗争。当时南方革命党人虽号称“联军十万,拥地数省”,但整个战争的主要战场只是在江西与南京,因而“二次革命”又称“宁赣战役”。而南京地区的战争之烈、历时之长与重要程度,又远超过江西。因此可以说,“二次革命”时期,全国矛盾与斗争的焦点在南京。本文拟对南京地区“二次革命”的始末作一归纳分析,从而更清楚地了解这场斗争的全过程,更深刻地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及其最终失败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陈独秀在革命领导权和革命前途两个问題上的观点的分析和论述,认为:在陈独秀的思想中,虽然有许多错误的观点,有的甚至于近乎“二次革命论”,但他思想中更多的是对“二次革命论”的否定。陈独秀的真实思想应该是:革命的领导权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陈独秀不是“二次革命论者。”  相似文献   

9.
“二次革命”失败后 ,陈其美在孙中山的领导下继续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 ,积极策划反袁活动。 1915年 12月 5日 ,陈其美终于领导了肇和舰起义。他领导的这次起义是反对袁世凯复辟之第一声 ,云南护国起义之先导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辛亥革命的伟大变革中,作为朝延命官的王正雅顺应历史潮流,及时高举反清大旗,加入到民军抗击清军的洪流之中,并在援助鄂军唐牺支部围攻荆州的战斗中立下战功,获取了他一生中最值得炫耀的资本。接着他以第一任常澧镇守使之名,统治沅水、澧水流域多年,成为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然而,他抵制“二次革命”,拥护袁世凯复辟,暴露了其封建守旧的本质,最后因权力之争而命丧猫儿峪。  相似文献   

11.
<正> 以讨伐袁世凯窃国称帝的护国战争,首义于云南,继而发展到贵州.滇、黔两省都处于大西南险要地区,这种格局,无论从护国军将战争推向全国各地,还是从袁世凯围剿和镇压护国义军来看,都造成了湘西战略地位的重要意义.云南独立以后,唐继尧就注意到了湖南的地位.他认为:“湖南地处冲要,对两广和滇黔来讲,军事战略意义极大,我们正应抓紧经营,以便减轻侧面的威胁.”按云南护国军的作战计划,在主力向四川进军的同时,以护国第三军取道贵州,进攻湖南,由于袁军由广西进逼云南,护国第三军被迫改向四川和广西进军.但接着贵州宣布独立,进攻湖南的任务,就由护国黔军担任.辛亥革命以后一直瞩意于湘事的程潜,在护国讨袁的酝酿过程中,就直接提出了湘西的问题.他认为,要在湖南发动讨袁战争,“长沙、衡阳是冲要地区,袁氏已布重兵,即令得到少数军队的赞助,发难侥幸成功,但离根据地过远,势难长久坚持.  相似文献   

12.
孙昉  刘平 《东方论坛》2012,(5):46-53
辛亥革命时期,末任山东巡抚孙宝琦既效忠于清廷,又对革命党人持有恻隐,希望清廷与革命党人实现政治和解。但是,他面对省内的独立呼声和北方清廷的双重压力,无法从容转圜,从而陷入彷徨不定的心态纠结中。孙宝琦先是被迫宣布山东独立,当袁世凯指使第五镇反对独立后,孙宝琦即秉承袁世凯旨意,宣布取消独立。山东独立的波折造成了孙宝琦政治人格的分裂,使其长期受到负面评论,但是客观上却使山东避免了南北冲突的战火,因而应当予以充分理解。  相似文献   

13.
蒋翊武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军事家,武昌首义的主要指挥者。在他的领导下,取得了首义的成功。武昌起义后,他在协助黄兴坚守汉阳的战斗中英勇奋战,为全国各地兴复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次革命”爆发后,他又为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为建立和巩固民国做出了杰出贡献。自1985年以来,史学界对蒋翊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集中在蒋翊武一生的革命活动及历史地位、思想品格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作者认为,在二次革命中,柏文蔚一直站在反袁阵线的最前列,他高举反袁大旗,抨击袁世凯践踏民主共和、大搞专制独裁的罪行,并组成革命武装讨伐袁军.并对史学界"讨袁四督"这一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5.
陕西护国运动,上承辛亥革命,下启该地区旷日持久的护法战争,意义重大。在讨袁护国之役中,陕西又是北方唯一宣布独立讨袁的省区。本文拟对陕西护国运动的历史加以述评,以从一个侧面来看护国运动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和地位,以及孙中山先生对护国运动的指导作用。一、“华山聚义”——陕西反袁斗争的酝酿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辛亥革命胜利的光辉顶峰。与之相适应,陕西革命党人建立的革命政权也隶属于了它的领导之下;南北议和实现后,袁世凯力图尽快实现其独裁统治,镇压了“二次革命”,在下令解散国民党、篡夺国会权力的同时,也在谋图北洋军阀势力对潼关以西地区的直接控制。  相似文献   

16.
莫理循是一个“具有最佳英国殖民者特征”的人。在就任袁世凯政治顾问之前,他是英国扶植袁世凯上台、绞杀中国革命的帮凶;就任顾问之后,拼死维护袁世凯的反动统治和英国在华优势地位,力图把中国的发展纳入英国殖民者所设下的轨道。他决不是“一个深爱中国的人”。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在解职临时大总统后至“宋教仁案”发生前,对袁世凯的再度妥协并非是落入袁世凯的圈套而上当受骗。孙中山对袁世凯再度妥协的原因,在于客观上为当时的形势所迫,主观上则存在着促使他再度妥协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哲学与宗教的紧张关系是西方思想史上的基本问题,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中同样存在哲学与宗教的区分和对立,这种对立决定了他的哲学的基本特征和主题。他的取消哲学问题的主旨一方面出于他所特有的基督教信仰,另一方面也出于他对现代性的批判态度。但因为哲学是西方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极,因此他“消灭哲学”的主旨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袁世凯在外蒙古自治中的外交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初年,袁世凯任临时总统后,外患频频。俄国策动外蒙古“独立”,企图把外蒙置于俄国的殖民地。当时,针对外蒙古危机,袁世凯对蒙古进行安抚,希冀和平解决,同时寄希望于列强主要是俄国的调停。在中、俄交涉中,袁世凯在初期对俄的领土野心进行抵制,极力争取外蒙古的主权。但由于俄国的政治讹诈、国际环境的孤立,国内政局的动荡和为了政权的巩固,袁世凯最终妥协,放弃了对外蒙古的统治权,只获得空头“宗主权”。但这种妥协是被迫的外交让步,并非单纯的“卖国”。  相似文献   

20.
admin 《21世纪》2010,(11):68-68
一部以“鸟巢”建设者——谭双剑的奋斗经历为原型的电影《暴雨将至》,从拍摄到放映,在城市外来工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剧中的谭双剑是由生活中真实的他扮演的——从举目无亲的上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